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摇摆对船用降膜吸收器降膜吸收特性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21:26

  本文关键词:摇摆对船用降膜吸收器降膜吸收特性影响研究 出处:《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船舶余热 吸收式制冷 降膜吸收 船舶摇摆 传热传质 液膜表面波


【摘要】:吸收式制冷是一种有效回收和利用余热、废热等低品位热能的重要技术。而在船舶上,特别是在船用柴油机中存在大量的余热有待利用。但船舶行驶时的摇摆运动会对吸收式制冷系统产生影响。目前关于摇摆对降膜吸收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深入研究摇摆状态对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影响的机理,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以及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溴化锂溶液在降膜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特性的分析,建立了静止和摇摆状态下的垂直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学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一艘排水量为600吨的客船的船舶柴油机的运行参数为基础,对利用船舶柴油机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以满足船舶空调负荷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1)对该船的船舶柴油机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船舶柴油机的排气热量占到了燃料燃烧所产生总热量的23.32%,排气(?)占到燃料产生总(?)量的29.55%。排气能量数量很大且品位较高,很适合用来驱动吸收式制冷空调。2为了探究排气热量是否能够满足该船空调负荷的要求,又对船舶的空调负荷的进行了计算。计算得到船舶总的冷负荷为54kW。因此若采用单效吸收式制冷,排气只需要降低24.2℃;若采用双效吸收式制冷,排气只需要降低14.5℃。采用单效或双效吸收式制冷技术,降低如此少的排气温度对排气系统的影响极小。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利用船舶柴油机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来满足船舶空调负荷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静止(非摇摆)状态下的垂直降膜吸收模型。研究了静止状态下,液膜表面的波动情况,气-液界面浓度、温度分布以及液膜主体浓度、温度分布的变化情况。讨论了界面浓度和温度脉动对降膜吸收热质传递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液膜表面波动有利于降膜吸收的进行,波动层流降膜吸收模型优于光滑降膜吸收模型。在静止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摇摆条件下降膜吸收的物理、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摇摆状态对吸收器内液膜的膜厚、速度、热通量、质量通量、出口浓度、出口温度等参数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摇摆状态下液膜的沿壁面速度减小,液膜膜内径向速度增大,有利于降膜吸收的进行。轻微摇摆时降膜吸收效果较好,剧烈的摇摆时,降膜吸收的效果恶化。在摇摆条件下,液膜出口温度和出口浓度不再是定值,而是随着摇摆角度以及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是周期性的且变化周期等同摇摆周期。研究了摇摆状态下降膜流动的不稳定性,发现摇摆状态下降膜表面波可能出现的5个特征区域:单色波区,拟正弦波区,孤波区,合并波区以及脱落区。不同摇摆状态下,摇摆角度对于液膜表面波的波形变化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当摇摆角较大时,液膜表面波的发展会在相对较小的流程内完成流动区域的演变。摇摆状态下液膜流动不稳定性还会对液膜的浓度梯度产生较大影响。轻微摇摆时,液膜表面波区域主要为单色波区,拟正弦波区和孤波区。液膜的浓度梯度变大,促进了液膜的降膜吸收。而剧烈摇摆时,液膜表面波区域出现合并波区和脱落区,出现了液膜分离甚至脱离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恶化了降膜吸收,致使液膜的总体浓度梯度变小。摇摆状态下液膜雷诺数和舍伍德数也有所变化。相同摇摆幅度时,摇摆周期越小液膜雷诺数增长越快,说明液膜表面波动演变越快。雷诺数不大时,舍伍德数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当雷诺数增大到一定程度,舍伍德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66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耿皎,王宝荣,张志炳;固体平壁上受热降膜分布模型[J];化工学报;2005年10期

2 刘升;郝英立;;竖直管内降膜流动气液两相运动数值模拟[J];热科学与技术;2008年01期

3 汪磊磊;由世俊;王书中;杨筱静;;水平管束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实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0年10期

4 宋建;胡珀;暴凯;杨燕华;;基于最小能量模型求解降膜最小湿润率问题的改进[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8期

5 于意奇;杨燕华;程旭;;平板降膜波动形态的数值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11期

6 宋健;于意奇;杨燕华;;平板降膜流动统计规律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2年05期

7 牛晓峰;杜垲;杜顺祥;;磁场作用下垂直管外氨水降膜吸收的模型[J];化工学报;2007年06期

8 崔晓钰;石景祯;徐之平;唐聪;;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过程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彭友顺;杨立;杜永成;;过冷降膜的温度场及红外隐身应用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10期

10 崔晓钰,蔡祖恢,李美玲;膜内横向对流对溴化锂降膜吸收过程影响的数值计算[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磊磊;由世俊;王书中;杨筱静;;水平管束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2 毛雯萍;孙靖瑜;陆震;曹卫华;李大庆;;垂直管外降膜吸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冷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毛雯萍;孙靖瑜;陆震;曹卫华;李大庆;;垂直管外降膜吸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罗林聪;张冠敏;潘继红;田茂诚;;管形对水平管外降膜流动流型及波长的影响[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5 牛晓峰;王良虎;杜垲;;一种氨水垂直降膜吸收传质模型[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大庆;陆震;范林;;降膜吸收器新设计方法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张茂勇;张军;郑良村;马宁;;降膜冷凝器技术及其应用于热泵系统的实践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铁;杜垲;徐正宏;;磁场对氨水吸收过程影响的机理及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魏双林;高性能圆块式石墨降膜吸收器投放市场[N];中国冶金报;2008年

2 魏双林;石墨降膜吸收器造福氯碱环保[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魏双林;石墨降膜吸收器换热效率高[N];中国化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蒸汽横掠降膜流动水平管束的两相流动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美军;高湿度烟气水平管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赫明月;摇摆对船用降膜吸收器降膜吸收特性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4 刘艳丽;摇摆状态下降膜吸收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牟兴森;横管外降膜流动与蒸发传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于意奇;大尺度平板水膜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尹涌澜;沉降膜换热器基础研究及其复合源热泵系统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孙博;气液降膜流动的计算传递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9 薄守石;溴化锂溶液降膜流动及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书中;水平管束降膜动力学与界面吸收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曦;淋激式换热器降膜换热理论分析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曾金辉;同轴降膜放电反应器等离子体降解布洛芬的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孙玉祥;横管外降膜流动与蒸发传热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凡伟伟;[EMIM][DEP]/H_2O垂直管外降膜性能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胡会涛;氨水纳米溶液降膜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鄂文汲;氨水吸收器热质交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讨[D];东南大学;2015年

7 王晶;洗涤冷却室内流体流动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发勇;翅片管降膜冷凝器的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水平管外降膜吸收强化传热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10 徐孟飞;双工质对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与降膜发生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13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13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b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