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耗散的软硬互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能量耗散的软硬互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实验研究 出处:《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裂隙演化 软硬互层 能量耗散 分形维数 裂隙密度
【摘要】: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及强度的不断增加,煤层瓦斯灾害随之加强,加之煤层瓦斯赋存的“三高三低”特征,使得单一抽采瓦斯方法的治理效果不甚理想,利用煤层开采后卸压抽采瓦斯,是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的重要方向。本文系统评述了采动裂隙演化及破断规律、岩石裂隙定量描述分形计算、岩体变形失稳能量分析等诸多成果,认为从能量角度分析采动裂隙演化过程,是定量描述采动裂隙演化及分布机制的关键。本文选择典型岩样,根据煤层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的力学行为,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了单轴循环加载、加载速率、围压、高径比、岩性等条件下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弹性能密度、耗散能密度变化规律,得到了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规律,据此构建了基于能量耗散的损伤本构方程,对软硬互层岩体受拉、压应力状态下软硬互层岩体积聚能量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可释放能量的软硬互层岩体破坏准则,以此分析了软硬互层覆岩的破坏类型,受压时,软岩层先于邻近硬岩层发生破坏,而受拉时,软硬互层岩体以形成离层裂隙为主。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及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煤层开采后裂隙发展及分布形态、应力分布、声发射特征随软硬互层厚度比变化曲线,得到软硬互层对采动裂隙演化及分布规律、应力分布、声发射特征的影响规律,随岩性的增强,采动影响范围逐渐减小,而影响强度增大。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及数值分析结果,对岩层自重、上部岩层施加的垂直作用力、层间摩擦力及层间粘结力产生的滑动阻力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得到岩层破断后悬伸长度,结合各岩层力学状态及几何尺寸,确定工作面达到一定推进距后岩层破断高度,优化了椭抛带数学模型,进而得到软硬互层条件下采动裂隙分布形态的数学方程。基于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及数值分析结果,从能量耗散角度分析了采动裂隙演化过程,确定了岩层破断后岩块长度、形成裂隙条数、裂隙密度及裂隙分形维数水平分布方程,定量研究了采空区裂隙密度及裂隙分形维数分布规律,得到软硬互层条件下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及钻孔窥视仪对山西和顺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301工作面开展现场工业性试验,分析微震事件随着工作面推进三维空间分布规律、钻孔内裂隙尺寸分布规律,确定采动裂隙分布形态及特征,进一步验证了软硬互层岩体采动裂隙演化及分布规律,同时,将其应用于现场,指导高抽巷抽采瓦斯。本文引入分形维数系数,得到其计算方程,定量研究了软硬互层岩体采动裂隙分布特征,优化了椭抛带数学模型,得到软硬互层岩体采动裂隙分布形态数学方程,从能量角度结合岩石的力学行为,揭示了软硬互层覆岩采动裂隙演化机理,为卸压抽采瓦斯技术的实施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为实现煤与瓦斯安全共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712.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刚;林海飞;;采动裂隙椭抛带分布特征的相似模拟实验分析[J];煤;2008年02期
2 杨科;谢广祥;;采动裂隙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的采厚效应[J];煤炭学报;2008年10期
3 彭永伟;齐庆新;汪有刚;邓志刚;李宏艳;李春睿;;煤体采动裂隙现场实测及其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4 许家林,钱鸣高,高红新;采动裂隙实验结果的量化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5 许家林,钱鸣高,高红新;采动裂隙实验结果的量化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6 彭永伟;齐庆新;李宏艳;邓志刚;;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与瓦斯渗流耦合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许家林,钱鸣高;岩层采动裂隙分布在绿色开采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王联;文良兵;芦程;;煤岩采动裂隙场的成因及其特征分析[J];煤矿现代化;2013年03期
9 张勇;张保;张春雷;赵健健;刘金凯;张世青;;厚煤层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及分布形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尚权玺;曹佩昌;张红涛;;复杂地形和采动裂隙矿区的水井施工方法[J];中州煤炭;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科;谢广祥;;应力壳与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2 刘胜恩;;煤矿采动裂隙带探测技术及应用[A];煤矿瓦斯地质与抽采利用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C];2012年
3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煤与瓦斯共采机理[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4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顶板巷道的采动裂隙椭抛带内瓦斯排放方法[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侯吉祥;;永定庄矿11号煤层下分层5803巷底板出水的形成机制[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伟;《唐山南湖蓄水安全评估报告》通过专家鉴定[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志梁;基于能量耗散的软硬互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2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科;围岩宏观应力壳和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4 彭永伟;高强度开采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及其与瓦斯流动场耦合作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5 华明国;采动裂隙场演化与瓦斯运移规律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吉世祖;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失稳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岳建军;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曾正华;基于混沌理论采动裂隙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4 陈洋洋;深井高瓦斯工作面采动裂隙演化规律与卸压瓦斯综合治理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5 李焕;综放面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林海飞;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及其应用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7 姬俊燕;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及其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袁本庆;近距离厚煤层采场底板岩体应力分布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19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1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