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中心城市紧凑度时空特征及作用机制
本文关键词:东北三省中心城市紧凑度时空特征及作用机制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东北三省 中心城市 紧凑度 时空特征 作用机制
【摘要】:紧凑城市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划定城市成长边界控制城市蔓延,加速城市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高效精细化组织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紧凑城市理论借鉴了分散论和集中论的优点,抛弃了两者的缺点,避免了极端的立场,解答了关于城市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紧凑城市既有集中论中城市的高效率与人体尺度,又有分散论中宜居的城市环境,它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种种问题的不满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的追求所激发的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紧凑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适宜的城市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多种土地类型混合布局、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的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明确的成长边界以及高效精细化的城市组织与建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发生着巨大变革:产业、资本、人口规模集聚于城市,成为人类聚居的高级形式。在我国,城市化推动城市急速发展,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众多城市问题。建设紧凑型城市目的是限制城市无节制对外扩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效率。东北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规模、社会文化繁荣程度都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然而随着资源可开采量的锐减和一些常年积累的弊病,东北三省城市发展的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区域经济结构,降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高效集约的发展目标,是东北三省各级城市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对紧凑城市的探讨,正是在此背景下发掘适宜于东北三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模式。本研究以东北三省中心城市为的样本城市,选取中心城市的目的在于精简城市数量,挑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独特性的城市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削弱由于城市规模因素所导致的研究误差。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区,这个影响区称之为城市的腹地,腹地内的城镇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这个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作用,中心城市的确定思路即是划定不同城市的腹地范围,根据腹地大小及城市中心性强弱选定中心城市,具体方法是运用加权Voronoi图法得到不同城市的腹地范围,根据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和加权Voronoi图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并结合中心性数值进行修正,可以得到东北三省的中心城市。在正确认识紧凑城市理念和选定研究区域的基础上,核心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紧凑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紧凑度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清晰认识区域范围内城市紧凑度的分布现状及演变历程,是紧凑度研究实证化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只有在把握研究区域城市紧凑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其他后续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紧凑城市的定义所强调的内容就是度量城市紧凑度的指标,因此,城市紧凑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土地利用、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为主进行构建。之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变差函数法和地理加权回归的研究方法,对东北三省中心城市的紧凑度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东北三省中心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高紧凑度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区域西南部,低紧凑度的城市集中分布在区域东部偏北;(2)东北三省中心城市紧凑度呈现出两条沿东北-西南方向的楔状分布带,高紧凑度分布带沿哈大走廊,低紧凑度分布带则与东部山地带走势基本吻合;(3)紧凑度的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北方向;(4)城市规模越大,紧凑度也相应的越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能有效提升城市的紧凑度,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展在城市发展初期可能会促进城市的紧凑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方向发生变化。二、紧凑度对交通能耗、工业能耗和城市效率的作用机制。普遍的观点认为,紧凑城市能够降低城市能耗并提升城市效率,这也正是国家推行紧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该部分研究结合计量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运用OLS、GLS、GMM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紧凑度作用于交通能耗、工业能耗和城市效率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建设紧凑城市对降低城市交通能耗具有显著的作用,无论是提高人口密度,还是加大公共交通的发展,抑或是深化土地混合利用,都对交通能耗的减排有积极效果。(2)提高紧凑度对工业能耗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不显著,其主要通过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来间接作用于城市工业能耗,实现工业能耗降低。(3)紧凑度的提高会弱化其对城市效率的制约作用,只有当城市达到较高紧凑度水平时,继续提高紧凑度才能显著促进城市效率的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刚;袁家冬;王兆博;;国外城市紧凑性研究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01期
2 韩刚;袁家冬;王兆博;;吉林省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相关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1期
3 韩刚;袁家冬;李恪旭;;兰州市城市脆弱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11期
4 王雅楠;赵涛;;基于GWR模型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2期
5 周晓艳;宋祯利;宋亚男;王柏源;韩丽媛;;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长江中游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1期
6 田松;崔希民;刘强;宫宇;;基于加权Voronoi图及Voronoi树图的城市影响范围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5年03期
7 张暄;;对东京整治城市交通拥堵政策的分析与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5年03期
8 苏素;廖冰雅;;城市规模、城市结构、产业集聚度与城市能耗[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04期
9 庞瑞秋;腾飞;魏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14年10期
10 尹鹏;李诚固;;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5年05期
,本文编号:1325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2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