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碳基纳米材料填充混合基质反渗透膜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06:33

  本文关键词:碳基纳米材料填充混合基质反渗透膜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纳米管 石墨烯 聚酰胺 反渗透膜 分子动力学模型 膜结构


【摘要】:聚酰胺复合膜是目前最成功的商业化反渗透膜,已被广泛应用于脱盐、纯化等领域,但仍然存在诸如耐氯性差、易污染、通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纳米科学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是性能卓越的无机碳纳米材料,与有机聚合物的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复合物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的中空管腔和石墨烯的片层间隙能够充当分子通道,使得它们在分离领域备受青睐。若能将具有分子通道的碳纳米材料很好的分散到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并解决有机-无机物间的相容性以及无机纳米材料的取向性等问题,则有望极大改善膜的分离性能和使用稳定性。针对上述目标,本论文在通过实验和分子模拟辅助解析反渗透复合膜层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共混或化学交联的方式分别将碳纳米材料引入反渗透膜的支撑层和分离层,利用物理手段实现碳纳米管在膜表面和内部的定向排列,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微观层面研究碳纳米材料对反渗透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为了提高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在高分子基质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采用混酸对碳纳米管进行氧化改性,采用异氰酸盐对氧化石墨烯进行有机化改性,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均发生特定变化,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团聚现象明显减小;氧化石墨烯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也显著提高。(2)对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结构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新型反渗透膜的设计,因此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对聚酰胺复合膜的分离层和支撑层展开深度解析。结果表明:聚酰胺分离层在分子尺度上存在三种苯环残基结构单元,它们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膜孔等高级结构。贯通的膜孔形成水分子通道,它对水分子的跨膜传递非常重要。在介观尺度上,聚酰胺分离层具有多孔结构,分离层的上部比较疏松,是由“峰”结构和“突起”结构组成,分离层的下部非常致密,是由“谷”结构和大量孔组成;聚砜支撑层从顶部到底部膜孔越来越大,但膜孔数量密度先增后减。(3)调控支撑底膜的结构是实现对聚酰胺分离层精确设计的重要手段。首先,尝试将功能化石墨烯加入聚砜底膜,结果发现:功能化石墨烯有助于改善聚砜膜的亲水性和稳定性。其次,通过热压-剥离法和原位等离子刻蚀法实现碳纳米管在聚砜底膜表面的取向性排列,为制备含取向性碳纳米管聚酰胺复合膜作准备。热压-剥离法利用剥离过程产生的剪切力和机械拉力可将碳纳米管从夹层中拉伸并以接近垂直的姿势定向在高分子膜表面,实现宏观操作来获得碳纳米管的微观定向。等离子体对碳纳米管和聚砜的差异性消耗能够暴露出具有一定取向的碳纳米管末端。(4)为了把石墨烯片层形成的分子通道引入聚酰胺复合膜中,将氧化石墨烯分散到MPD水相中,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氧化石墨烯/聚酰胺纳米复合反渗透复合膜,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出现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膜表面的亲水性、负电性和耐氯性,但对膜的产水通量改善很小。模拟结果表明:石墨烯在聚酰胺中难以形成有效的水分子通道。(5)为了充分发挥碳纳米管空腔在聚酰胺分离层的水分子通道作用,需要将碳纳米管以一定的取向引入膜内。通过原位等离子体刻蚀法得到聚砜膜表面取向性碳纳米管后,再结合界面聚合法制备含有取向性碳纳米管的聚酰胺纳米复合反渗透膜,结果表明:聚酰胺复合膜的产水通量提高一倍,但截留率略有降低。综上所述,水分子通道对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水分子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将两种多孔碳基纳米材料引入聚酰胺分离层以构建新型反渗透膜,结果表明:石墨烯在聚酰胺中难以形成有效的水分子通道,而碳纳米管空腔能够很好地充分水分子通道,从而显著改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分离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青松;文明通;刘华;;反渗透膜的污染及清洗[J];广东化工;2008年08期

2 曹红颖;;反渗透膜的污染与清洗方法[J];化工管理;2013年06期

3 ;一种测试反渗透膜性能的工具——油压测膜器[J];海水淡化;1976年02期

4 ;一种新型反渗透膜材料——磺化聚砜的制备[J];环境科学;1979年01期

5 ;一种新的反渗透膜[J];化工新型材料科技资料;1979年03期

6 沈颖,冯宝和,刘忠洲;磺化聚砜反渗透膜特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1982年01期

7 华遥足;反渗透膜的新发展[J];水处理技术;1984年04期

8 高从阶;膜材料的选择和几种反渗透膜[J];水处理技术;1984年06期

9 ;反渗透膜(一)[J];净水技术;1985年04期

10 薛怀德;反渗透膜法简要介绍(二)[J];膜科学与技术;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皆汉;腾瑛;王国祯;刘振勤;;用红外光谱法考察水与反渗透膜的相互作用(Ⅱ)[A];全国第五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88年

2 赵立新;李永广;李文曦;户其皋;;反渗透膜专用杀菌剂的筛选及应用[A];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何文;张翠伶;;500MW机组反渗透膜污染分析与实施对策[A];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级)竞赛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杰;沈彬蔚;黄圣散;娄云鹏;杨瑜芳;朱列平;;蓝星东丽最新化学耐久性反渗透膜的开发及应用[A];全国苦咸水淡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张伟;费庆志;许芝;;大连水泥厂反渗透膜污染清洗工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龙泽勇;;影响反渗透膜使用寿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7 刘广立;刘杰;罗欢;倪晋仁;;超低压反渗透膜饮用水深度处理性能研究(英文)[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8 安耿宏;林捷斌;李建新;靖大为;;超声在线监测卷式反渗透膜污染及清洗[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健;陈双星;;节水与反渗透膜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给水排水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尹泽芳;王娇娜;李从举;;静电纺纳米纤维基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定槐;陶氏反渗透膜处理量大增[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张正富 曹筱凡;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反渗透膜项目在北京开工[N];中国海洋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康韧;反渗透膜将进入国产化时代[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蒋信;纳米反渗透膜在美国研制成功[N];中国包装报;2007年

5 王宁;我省反渗透膜产业抢抓机遇快速崛起[N];贵州日报;2008年

6 记者 梁晓亮;我国最大反渗透膜项目将建[N];经济日报;2008年

7 于南 整理;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 反渗透膜项目在北京开工[N];证券日报;2009年

8 慧聪;北京:我国最大反渗透膜项目开工[N];消费日报;2009年

9 记者 刘志强;贵州汇通源泉反渗透膜热销海外[N];科技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危丽琼 通讯员 羿娅忻;从反渗透膜单项冠军到多项全能[N];中国化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航;多孔与层状纳米材料填充混合基质反渗透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赵海洋;碳基纳米材料填充混合基质反渗透膜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海;高性能耐氯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魏新渝;高耐氯性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段美荣;复合反渗透膜的表面形貌与性能关系及性能强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肖入峰;反渗透膜系统处理维生素C凝结水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许骏;抗污染耐氯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火电厂再生废水反渗透回收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张新龙;光伏废水处理工艺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伟;反渗透膜清洗药剂和设备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4 李亚娟;反渗透膜有机污染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施人莉;反渗透膜有机污染机理及其渗透反洗控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员文权;加压溶气法清洗反渗透膜污染及相关流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赵宇超;锅炉补给水预处理反渗透膜污染的预防和处理[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8 李毓亮;反渗透膜污染过程与膜清洗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褚彦杰;反渗透膜污染分析、预测及恢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罗美莲;典型污染物对反渗透膜的污染与清洗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327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27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f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