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出处:《南昌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方酸菁染料 光化学传感器 密度泛函理论 CO_2 Al~(3+) 响应机理
【摘要】:方酸菁染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性荧光染料,在太阳能电池、荧光探针、光动力治疗以及非线性光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具有摩尔吸光系数大,溶液荧光强,光谱位于可见及近红外区域等迷人的光学特性,方酸菁染料非常适合于设计光化学传感器。本文概述了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新设计合成了几种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并用于CO_2气体以及金属Al~(3+)等分析物的检测,而后将实验方法与理论计算方法相结合共同探究了新设计合成的方酸菁类光化学传感器的可能响应机理。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合成了一种含有烯基胺结构的不对称型方酸菁类染料SQ-NH_2。在F-(以[NBu4]F形式添加)存在的条件下,简单而又新颖的该方酸菁染料体系在二甲亚砜(DMSO)溶液中能以紫外-可见光以及荧光双重模式高灵敏度地响应CO_2气体。实验结果表明,被F-脱氢后的SQ-NH_2在响应CO_2气体的过程中,其溶液体系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均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现象,并且在日光以及紫外灯照射下,该溶液体系的颜色变化能通过肉眼清晰可辨。结合核磁滴定实验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本部分不仅提出了在DMSO中被F-脱氢的SQ-NH_2在水分子的帮助下与酸性CO_2气体作用后其结构重新得到恢复这一过程的可能机理,而且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然后,合成了一种阳离子型方酸菁类染料SQM。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电喷雾质谱(ESI-MS)及核磁共振1H谱(1H NMR)等手段详细描述了SQM对亲核物质以及随后通入的CO_2气体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SQM的漂白过程存在两条不同的途径,其差别取决于SQM与亲核性试剂如TBD或DBU间的取代反应发生时,体系中是否有水存在。有意思的是,在乙腈-水(V:V=90:10)溶液中被漂白的SQM在通入CO_2气体时能够恢复原来的颜色,借此实现对CO_2气体的高灵敏度的肉眼识别,而那些在乙腈溶液中被漂白的SQM在通入CO_2气体时却令人意外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结合DFT计算及实验手段,本部分提出了SQM被漂白的可能机理以及在含水介质中被漂白的SQM对CO_2气体产生响应的可能机理。最后,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响应功能的不对称型方酸菁类染料SQP。在乙醇-水(9:1)缓冲溶液(10 mM HEPES,pH=7.0)中,由于Al~(3+)、Zn~(~(2+))、Cd~(~(2+))分别与SQP发生配位反应形成相应络合物时的配位方式不同以及各自形成的络合物稳定性有差异,所以SQP能按照一定的优先级顺序,选择性地依次对Al~(3+)、Zn~(~(2+))、Cd~(~(2+))进行高灵敏度地响应。而且,在溶液条件下,SQP能通过螯合与阿尔兹海默症(AD)在构象方面有潜在关联的Aβ1-42-Al络合物中的Al~(3+),从而使人淀粉样多肽Aβ1-42的形态结构得到有效恢复,这意味着在细胞外间隙,SQP能通过防止或恢复Aβ1-42的聚集而充当一种保护性试剂,为成功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物层面的理解。本部分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核磁共振谱(NMR)以及质谱(MS)等实验手段研究了SQP与金属离子的成键特性。各种实验以及DFT计算结果表明,传感器SQP在响应Al~(3+)、Zn~(~(2+))、Cd~(~(2+))的过程中,通过C=N键的顺反异构化的抑制作用及螯合荧光增强的活化作用而遵从荧光增强型响应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57.3;TP2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微型手机化学传感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0年06期
2 ;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J];分析化学;2011年07期
3 ;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J];分析化学;2011年08期
4 苏渝生;殷晋尧;;对“八五”期间我国化学传感器发展规划的几点设想[J];化学传感器;1990年03期
5 ;化学传感器 1991年总目录[J];化学传感器;1991年04期
6 程介克;;评“光化学传感器理论与方法”专著[J];分析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7 仲敬荣,刘妙根,敖冰云,羊小海,王柯敏,肖丹;基于荧光内滤效应的锂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姜绍通,杨俊,潘丽军,张悠金;尼古丁针型化学传感器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2年01期
9 ;化学传感器2002年总目录[J];化学传感器;2002年04期
10 周南;第9届化学传感器国际会议[J];分析试验室;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占先;于明明;魏柳荷;;小分子金属离子化学传感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应用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王栩;林金明;;基于新型功能高分子的荧光猝灭型2,6-二硝基酚光化学传感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钱惠锋;李良;仇昕;任吉存;;一种新型铅(Ⅱ)离子化学传感器[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范薇;;基于分子内电子转移机理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李林;孔林;杨家祥;周虹屏;吴杰颖;田玉鹏;;金属离子光化学传感器的构效关系研究[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程铸洪;李钢;;基于多级孔道分子筛载体的固载型汞离子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洪彦若;;β-氧化铝系电解质陶瓷及其化学传感器的进展[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李扬;冯继昌;杨慕杰;;含有吡啶和三苯胺单元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钯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张丽昆;佟庆笑;;一种基于多吡啶铂(Ⅱ)配合物的锌离子磷光化学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东宇;邢志涛;杨侠;成义祥;;基于手性分子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小龙;微型手机化学传感器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晓明;我大洋探测高温高压化学传感器研制成功[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薛冬 王光荣;巾帼不让须眉[N];光明日报;2001年
4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吴伟农;美国反恐技术招招鲜[N];经济参考报;2001年
5 易蓉蓉;任咏华:我是个离不开化学品的人[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慧娥;基于喹啉和萘酰亚胺的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孙剑奇;基于方酸菁染料的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3 王懋祥;基于香豆素的重金属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黄晓梅;基于苯并吡喃腈的阴离子化学传感器及萘酰亚胺功能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孟祥明;荧光素基重金属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张灯青;基于离子和氨基酸识别的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周治国;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卫敏;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其识别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9 焦晨旭;光共聚新型荧光指示剂的光化学传感器的研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潘依雯;海底热液探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与海上试验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鑫;苯并咪(噻)唑及VA二唑类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离子识别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乌迪;基于咔唑和萘酚衍生物的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离子识别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董辉;新型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疾病标志物与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王召璐;多肽基重金属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5 郭崇伟;含咔唑和间苯二甲酸单元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在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茜;基于吖啶的手性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韦新洁;基于喹啉和罗丹明为母体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以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8 余升龙;基于香豆素和喹啉母体的小分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9 刘清;基于异烟肼的铜(Ⅱ)紫外比色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王美兰;基于金纳米簇的光化学传感器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28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28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