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纳米银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发布时间:2017-12-26 04:08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出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银 生态毒理 光合作用 水生植物 水生态系统


【摘要】:纳米银(AgNPs)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抗菌除臭产品和其他抗菌商品中。含有AgNPs的产品在生产、运输、消费和废弃的过程中,AgNPs会不可避免的释放到自然环境中。水生态系统是AgNPs在自然界中重要的汇之一。AgNPs的输入是否会加剧正在经历污染及富营养化过程的水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本研究选用了生态毒理学中常用的模式种:高等水生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和低等水生植物绿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探究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AgNPs对水生植物的毒性大小及毒性机制。另外构建含有底泥、水体、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萝卜螺(Radix spp)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水生态系统微宇宙(microcosm)探究AgNPs对水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10 mg/LAgNPs处理后,紫萍组织内活性氧(ROS)的积累、抗氧化酶活和抗氧化物质活性的增都具有浓度依赖效应。10 mg/L AgNPs处理导致紫萍叶绿体结构发生了改变,叶绿体膜系统解体,积累淀粉粒,叶绿体可能是AgNPs诱导ROS或AgNPs在植物细胞内作用的目标之一。进一步通过叶绿素荧光分析发现5和10 mg/L AgNPs能够显著改变紫萍叶绿素荧光参数,损伤光合反应中心。快速光曲线结果显示,AgNPs不仅抑制光合作用能力也降低紫萍在高光强下的自我保护能力。CO2固定的关键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对AgNPs最为敏感,活性最易受到AgNPs的抑制。荧光显微照片显示ROS主要产生于紫萍的叶绿体。进入紫萍组织的AgNPs和银离子诱导紫萍产生ROS的能力相当。AgNPs处理同样导致莱茵衣藻细胞内叶绿体大量积累ROS,诱导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并且在光照条件下比黑暗条件下积累更多的ROS。荧光显微镜观察到ROS主要产生部位为叶绿体。细胞中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性显著受到AgNPs的抑制,其中卡尔文-本森循环中的Rubisco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对AgNPs最敏感。进入细胞内的AgNPs(或其释放的银离子)可能和细胞内蛋白质巯基(-SH)结合,导致酶活性的降低。酶反应中心含有巯基的GAPDH比反应中心不含巯基的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更容易受到AgNPs和银离子的抑制。质谱数据和圆二色谱显示银元素和蛋白质中的-SH结合,改变蛋白质二级结构,导致酶活性丧失。水生态系统微宇宙结果表明释放到水生态系统中的AgNPs主要沉积在表层底泥中,底泥是AgNPs在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汇。在90天的长期暴露试验中,生态系统中的浮游藻类、黑藻、螺和食蚊鱼的生物量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黑藻、螺和食蚊鱼体内都大量积累银元素(分别为:60、70和12 μg/g干重),Ag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生态风险。底泥中硝化细菌Nitrospira相对丰度在AgNPs处理时显著减少,从而导致硝化速率的降低导致水生态系统硝化能力的降低,干扰氮循环。本研究主要从室内纯培养和模拟水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探讨了 AgNPs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AgNPs可能进入植物细胞内,释放银离子和细胞内蛋白质的巯基相互作用,抑制卡尔文-本森循环,使光合电子传递链上的能量不能及时被固定导致ROS的积累,产生氧化胁迫。2、在水生态系统中表层底泥是AgNPs主要的汇,水生动植物大量积累银元素,可能具有通过食物链传递的风险。另外AgNPs导致底泥中硝化细菌丰度显著减少,从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氮循环,造成生态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海陆;刘艳娥;尹荔松;;片状纳米银的制备及表征[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邱淑璇;杨兆钰;张鹏;罗建斌;;水性纳米银的表面修饰及表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方实耿;王新葵;谭小英;;纳米银制备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11期

4 申玉璞;何剪太;张阳德;;对萘磺酸钠修饰的石墨烯基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J];生物学杂志;2013年06期

5 ;欧盟科学委员会评估纳米银健康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01期

6 龙选海;;纳米银在海水中的稳定性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29期

7 张琳琳;;纳米银在环境多孔介质中的迁移[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27期

8 刘仁明;自兴发;武延春;康颐璞;向文丽;司民真;;二维纳米结构银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制备与研究[J];中国激光;2009年10期

9 户瑞丽;杨君;;纳米银对单纯疱疹病毒2的抑制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24期

10 孙道华;李清彪;王远鹏;黄加乐;;含生物质的水溶性纳米银粉的制备[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阴永光;刘景富;江桂斌;;腐殖酸存在下银离子的光还原——纳米银的天然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钟海英;;纳米银医用辅料的研究进展[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凤菊;吴霞;;纳米银-多氯联苯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陈国杰;宫永纯;陈延明;沈国良;毛萍丽;袁晓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王玉柱;吴希俊;黄家倍;崔平;;纳米银的内耗和模量研究[A];全国第六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莫黎昕;李路海;李亚玲;郝雅玲;乔淑楠;;纳米银胶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8 巢静波;于素娟;冯迎娣;谭志强;刘睿;阴永光;刘景富;;抗菌产品及环境水样中纳米银和银离子的形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黄科;周婧容;郑成斌;侯贤灯;;基于碲化镉量子点阳离子交换放大效应的银及纳米银间接形态分析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改梅;陈强;许文才;杨福军;邱立强;袁玮;;纳米银改性保鲜膜的抗菌及保鲜性能研究[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秀兰;美环保局加强对纳米银应用监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王秀兰;美社会团体要求对纳米银进行管制[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名讯;纳米银抗菌家具鉴定会在珠海召开[N];消费日报;2009年

4 本期嘉宾 英国诺丁汉大学无机化学博士 杨继新 北京秦为信诺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殷强;杀菌抗毒的“卫士”[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杨林;纳米银给创口消毒带来新的感受[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记者 束洪福;10吨纳米银微粉生产线建成[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姜澎;东华大学完成纳米银服装研制[N];文汇报;2010年

8 李琴华;纳米银令细菌无处藏身[N];人民日报;2002年

9 ;纳米银抗菌新型涂料问世[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10 丛林;嘉丽士漆品种营销双出新[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阳;载有纳米银的新型复合补片的研制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唐宝玲;UV型纳米银导电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世龙;纳米银导电网络的构筑及其对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芦冬涛;荧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5 赵昔慧;海藻酸盐原位制备纳米银/海藻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王智慧;疏水疏油纳米银修饰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段建平;纳米银及其尼龙6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8 缪宏超;仙人掌/纳米银对真丝(绸)的功能化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富春;纳米银涂层的胆道塑料支架研制及其抗菌效果和延长支架通畅期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秦晖;银离子注入钛的抗菌、成骨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林;纳米银涂膜液制备及其在海参低温干制品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娟;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耿健;创伤创面外用阿杰姆~(?)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及毒理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志杰;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婷;纳米银的释放及混凝剂去除的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辛琦;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熊伟;中药材中重金属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熊文;利用细菌介导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映;钩状木霉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杨宇;纸基纳米银喷墨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5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35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