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铟铝硒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本文关键词:铜铟铝硒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铜铟铝硒 磁控溅射 硒化工艺 组分调控 金属前驱体预处理 V族元素掺杂
【摘要】:黄铜矿结构的铜铟铝硒(Cu(In,Al)Se2,CIAS)薄膜材料具有光吸收能力强(105 cm-1)、无光致衰减效应、禁带宽度在1.04 eV(CuInSe2,CIS)至2.67 eV(CuAlSe2,CAS)之间连续可调等特点,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薄膜太阳电池器件的吸收层材料之一。目前,光电转换效率为16.9%的CIAS薄膜太阳电池器件是基于四元素共蒸发法制备获得的,但其沉积工艺繁杂,成本较高,且与当前最高转化效率为22.6%的Cu(In,Ga)Se2(CIGS)电池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由于对CIAS薄膜的制备和物性等关键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深入。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CIAS薄膜太阳电池的转化效率,同时与工业化生产进行无缝对接,本论文采用低成本磁控溅射金属前驱体后硒化法制备CIAS薄膜,深入地研究了CIAS薄膜的硒化合成机制、组分调控和微结构变化等基础关键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完整的CIAS薄膜太阳电池器件。此外,系统地分析了 V族元素掺杂(Sb或Bi)对CIAS薄膜晶粒生长机制和内部晶格缺陷的影响。这些都旨在为提高CIAS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论文主要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究了硒化工艺中的主要参数(硒化温度、硒化气压和硒化时间)对CIAS薄膜各项性质的影响。探索了磁控溅射后硒化制备CIAS薄膜的生长机制。研究发现,硒化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合成单相的CIAS薄膜,改善薄膜结晶质量。同时,CIAS薄膜中的A1元素成分会随之递减,致使其光学禁带发生红移,这是由于Al与Se原子之间的轨道杂化使得导带底位置随着薄膜中A1含量的降低逐渐向下移动所致,而价带顶位置是由Cu和Se原子轨道杂化决定,故保持不变。此外,低的硒化气压可以有效地抑制CuSe杂质相的形成,减少薄膜中的晶格缺陷,从而获得表面光滑致密和光学性能优异的CIAS薄膜。研究还表明,硒化时间的改变可以简要揭示CIAS薄膜的合成机制,即由CIS和CIAS两相共存向CIAS单相薄膜转变。2.探索了组分调控(Al含量、Cu含量和Se/S质量比)对CIAS薄膜各项性质的影响。重点分析了 CIAS薄膜对Cu含量容忍度较高的具体原因。研究表明,随着CIAS薄膜中的Al含量逐渐增加,样品(112)晶面的衍射峰依次向高角度偏移,薄膜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加。此外,XRD结果表明薄膜中的Cu含量对CIAS薄膜的物相结构影响显著,在过度贫Cu和轻微富Cu的组分状态下会分别诱导有序缺陷化合物Cu(In,Al)3Se5和CuSe相的形成。然而,深入分析发现薄膜中的Cu含量变化对晶格结构、微应力和位错密度影响很小。随着Cu含量的增加,薄膜样品的导电性能逐步提升,其光学带隙出现减小的趋向。研究还发现,随着Se/S质量比的减小,薄膜样品的(112)衍射峰往高角度偏移,这是由于离子半径小的粒子替换离子半径大的粒子会诱导晶格的收缩,即S2-离子取代Se2-离子。此外,当薄膜样品中的Se/S分子比逐渐减小时,样品的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晶粒尺寸减小。3.对磁控溅射获得的金属前驱体进行预退火处理,详细地研究了预退火处理工艺中的主要参数(预退火处理温度和时间)对CIAS薄膜的各项性能以及其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前驱体在预退火处理过程中的物相转变机制。前驱体的XRD图谱结果显示,预处理温度对前驱体的物相结构影响显著,即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Cu-In合金相逐渐向Cu-Al合金相转变。同时,在前驱体预处理后合成的CIAS薄膜相比原生态的薄膜结晶性要好,薄膜表面更加致密和光滑,晶粒尺寸更大。PL谱分析表明预处理前驱体可以有效地减少CIAS薄膜的晶格缺陷。当前驱体预处理温度为300 ℃时,CIA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最优,其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密度。研究还发现,在一定的预退火时间范围内,薄膜的结晶质量随着预退火时间的增加逐渐改善,其对应的表面也变得更加平整和致密,粗糙度显著降低。然而,过长的预退火时间无益于合成单相的CIAS薄膜,致使薄膜发生分解,使得薄膜样品的表面粗糙度急剧增加。当前驱体预处理时间为10 min时,CIAS薄膜的结晶性最好,表面最为光滑紧凑,晶粒尺寸最大,能够有效地降低薄膜晶体的晶界占比,大幅度减小光生载流子在晶界处的复合几率。4.研究了掺杂V族元素(Sb或Bi)对CIAS薄膜各项性质的影响。着重分析了 Sb和Bi元素掺杂促进CIAS薄膜晶粒生长的机制。研究发现,Sb元素掺杂对CIAS薄膜的物相结构无影响,但可以显著改善薄膜样品的结晶性,减少薄膜内部的晶格缺陷,促进CIAS薄膜晶粒的生长,降低其表面粗糙度。经过详细分析认为Sb元素促进CIAS薄膜晶粒的生长机制可能是Sb元素在硒化反应过程中形成了易挥发的Sb基系化合物Sb2Se3起到气体熔剂的作用。此外,Sb元素的掺杂可以改善器件的电学性能,即通过增加薄膜的晶粒尺寸来减少CIAS薄膜的晶界,提高P-N结中光生载流子的收集率,增加其光电流。另外,对CIAS薄膜进行Bi元素掺杂也可以显著增强CIAS薄膜的结晶性,减少薄膜中的晶格缺陷,大幅度增加薄膜的晶粒尺寸。其可能的生长机制是本身固有的低熔点特性使其在硒化过程中可以作为气体熔剂来推动CIAS薄膜晶粒的生长。此外,V族元素掺杂对CIAS薄膜的光学带隙影响微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膜光学 光学薄膜参数测试[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4期
2 ;薄膜光学 其他[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5期
3 黄云;黄水花;杨开勇;曲天良;吴素勇;;“薄膜光学”课程建设探索[J];电子世界;2012年23期
4 陈淑芬;李雪;;《薄膜光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3年25期
5 李滋兰;;介绍一本国外薄膜光学新教材[J];教材通讯;1990年05期
6 江月松,李翠玲,卢维强;一种简易的薄膜光学特性测量装置[J];光学技术;2002年01期
7 ;薄膜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4年02期
8 ;薄膜光学 光学薄膜参数测试[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5期
9 ;薄膜光学 其他[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4期
10 ;薄膜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孜;肖琦;姚德武;;薄膜光学监控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为权;;双轴晶体薄膜光学隧道效应[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何文彦;程鑫彬;马彬;丁涛;叶晓雯;张锦龙;张艳云;焦宏飞;;界面连续性对薄膜节瘤损伤特性的影响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胡小锋;薛亦渝;郭爱云;;离子辅助蒸发TixOy制备氧化钛薄膜及特性[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王贺权;沈辉;巴德纯;汪保卫;闻立时;;温度对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TiO2薄膜的光学性质的影响[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凯;崔明启;郑雷;赵屹东;;遗传算法在软X射线薄膜反射率多参数拟合中的应用[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尚林;赵君芙;张华;梁建;许并社;;不同掺杂元素对GaN薄膜影响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彭晓峰;宋力昕;乐军;胡行方;;硅碳氮薄膜的纳米硬度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张海芳;杜丕一;翁文剑;韩高荣;;Fe~(3+)离子敏感Ge-Sb-Se-Fe(Ni)系薄膜的掺杂性能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魏启珂;肖波;叶龙强;江波;;Sol-Gel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功能性薄膜[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刘其丕 李晓飞;天津薄膜光学重点实验室成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蕾;Si基纳米薄膜光伏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与光电特性[D];河北大学;2014年
2 李万俊;N-X共掺ZnO薄膜p型导电的形成机制与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曾勇;ZnO薄膜光电性能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贺利军;电子束蒸发倾斜沉积氧化铝薄膜结构与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孙喜桂;硒化铅薄膜的磁控溅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玉杰;Sn掺杂In_2O_3和In_2O_3薄膜的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王朝勇;减反射和自清洁功能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郑州大学;2016年
8 王艺程;GHz波段软磁薄膜的性能调控及器件集成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顾志清;氮化铪和氮化铪钽薄膜的结构辨认与光电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彭释;大气压DBD等离子体沉积SiO_xC_yH_z结构薄膜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伟超;α-NbZnSnO薄膜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在薄膜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新巧;LPCVD技术沉积的ZnO薄膜及其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熊玉宝;超亲水TiO_2透明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柳林杰;Al、N掺杂ZnO薄膜的制备及其ZnO第一性原理计算[D];燕山大学;2015年
5 崔丽;低温溶剂热法制备ZnO薄膜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魏颖娜;基于非水解sol-gel法的还原氮化技术制备TiN薄膜[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张帆;温度相关的二氧化钛及锆钛酸铅薄膜的椭圆偏振光谱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张清清;能量过滤磁控溅射技术ITO薄膜的制备及性能优化[D];郑州大学;2015年
9 冀亚欣;In_2S_3薄膜的磁控溅射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刘倩;Cu-Zn-Sn硫族化物薄膜吸收层的共溅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9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49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