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rCHO细胞培养表达的单克隆抗体电荷异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12:36

  本文关键词: rCHO细胞 单克隆抗体 电荷异质性 赖氨酸变体 培养温度 金属离子 碱性氨基酸 出处:《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抗体药物市场高速增长,应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高效生产抗体药物已成为了当今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技术。作为一类糖蛋白,抗体药物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翻译后修饰和降解,从而导致其异质性的出现。电荷异质性是抗体药物的一项关键质量属性,在抗体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临床特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电荷异质性这一关键质量属性及其与细胞培养过程关系的认识,抗体药物电荷异质性的有效控制仍是当今抗体药物开发和产业化面临的难题。正确认识和理解抗体药物的临床特性、质量属性和细胞培养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电荷变体的生成及其与细胞培养过程之间的关系,对科学指导建立高产、优质、稳定的抗体药物生产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表达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重组rCHO细胞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质量分析方法对抗体电荷异质性的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无细胞冷模实验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认识细胞培养过程中抗体酸性电荷变体以及碱性电荷变体(赖氨酸变体)的生成过程,同时考察培养温度以及培养基组分等培养工艺参数对抗体电荷异质性的影响,为后续rCHO细胞高效培养过程的建立以及抗体药物电荷异质性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本文首先考察了前期建立的rCHO细胞流加培养过程,认识了细胞生长、抗体合成以及抗体电荷分布等基本表现。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10.5×106cells/ml,最终抗体浓度达到3181mg/L,抗体的平均比生产速率为28.21mg/109cells/day。然而,弱阳离子交换色谱WCX检测结果表明,该工艺过程生产的抗体中含有较高的酸性和碱性电荷变体,至培养结束时两者分别达到了 27.7%和34.9%。为了考察抗体电荷变体的生成位置、来源及其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等基本特征,本文首先使用木瓜蛋白酶酶切的方法确定抗体电荷变体的生成位置,结果表明导致抗体电荷变体生成的后修饰或降解位点同时位于抗体的Fab片段和Fc片段。其次使用WCX对抗体的各电荷变体组分(包括酸性组分、碱性组分以及主峰)进行了成功的分离和收集,并检测了各电荷变体组分的聚体含量、还原型片段含量、糖型结构、抗原抗体结合能力以及CDC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抗体酸性组分中聚体含量、还原型片段含量以及唾液酸化的糖型含量均显著高于碱性组分,说明聚体、还原型片段以及唾液酸都是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的重要来源。此外,抗体酸性和碱性电荷变体的生成均导致其抗原结合能力和CDC生物学活性的大幅下降。由此可见,电荷异质性是抗体的一项关键质量属性,有必要对它的生成过程及其与细胞培养过程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本文rCHO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高含量酸性电荷变体,首先通过无细胞冷模实验和动力学模型的分析计算,深入认识了细胞培养过程中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的生成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培养过程中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的生成同时发生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涉及胞内和胞外两个过程。其中,胞外部分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的生成是一个自发进行的非酶促过程,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组成等因素的影响,降低培养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胞外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的生成。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胞外部分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的生成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和阿仑尼乌斯方程,而且抗体分子中天冬酰胺的去酰胺化反应有可能是导致胞外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生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建立了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生成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和分析,发现胞外部分生成的抗体酸性电荷变体在整个抗体酸性电荷变体中占主导地位(占了 74.9%)。同时,当细胞培养过程进入后期,细胞分泌的抗体中所含酸性电荷变体的含量(Qa值)也迅速上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Qa值的上升与分泌抗体中片段以及聚体含量的上升密切相关。温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减少胞外部分抗体酸性电荷变体的生成,为此本文进一步通过考察培养温度这一关键过程参数对rCHO细胞生长、抗体合成以及抗体电荷分布的影响,发现降低培养温度对rCHO细胞的生长和活性维持均无显著影响,但却不利于抗体的合成,同时影响抗体的电荷分布。当培养温度从37℃下降到32℃时,最终的抗体浓度从3532 mg/L下降到了 2436mg/L,同时抗体的比生产速率从29.15mg/109cells/day下降到了 12.29 mg/109cells/day。在抗体电荷分布方面,降温虽然降低了抗体的酸性电荷变体含量,但同时提高了碱性电荷变体含量,两者相抵后对抗体的主峰含量无显著贡献。当培养温度从37℃下降到32℃时,抗体酸性电荷变体含量下降了 9个百分点,但碱性电荷变体含量提高了 7个百分点。此外,降温时间的调整同样影响了 rCHO细胞抗体的合成以及抗体的电荷分布。降温时间越早,最终的抗体浓度也就越低,第4天降温获得的抗体浓度仅为第10天降温的66.2%。推迟降温时间,使得抗体的酸性电荷变体含量升高,而碱性电荷变体含量降低,最终获得的抗体主峰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当降温时间从第4天推迟到第10天时,抗体的酸性电荷变体和碱性电荷变体含量分别上升和下降了 4个百分点。针对rCHO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高含量碱性电荷变体,首先通过碱性羧肽酶酶切的方法检测了抗体的赖氨酸变体含量,结果表明高含量的赖氨酸变体是导致抗体碱性电荷变体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培养结束时,抗体的赖氨酸变体含量高达16.8%,占了所有碱性电荷变体的一半左右。因此,降低赖氨酸变体含量是控制抗体碱性电荷变体的有效手段。通过考察培养温度、培养基中的金属离子(铜离子和锌离子)以及碱性氨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等培养工艺参数对抗体C末端赖氨酸酶切过程以及赖氨酸变体含量的影响,发现降低培养温度能够显著提高抗体中的赖氨酸变体含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CpB和CpH是rCHO细胞中负责催化抗体C末端赖氨酸酶切过程的两种碱性羧肽酶。降温显著降低了 CpB的表达,从而影响了抗体C末端赖氨酸的酶切过程以及赖氨酸变体的含量。培养基中的铜离子和锌离子在rCHO细胞的生长、抗体合成以及电荷分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抗体电荷分布方面,铜离子和锌离子作为碱性羧肽酶的抑制剂和辅因子,对碱性羧肽酶的活性分别具有抑制和激活作用,因此会显著影响抗体C末端的赖氨酸酶切过程,通过调节培养基中铜、锌离子的浓度及其比例可以有效控制抗体的赖氨酸变体含量。此外,培养基中高浓度的碱性氨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同样会引起抗体赖氨酸变体含量的升高。实验结果表明,胞内外碱性氨基酸的浓度与其作为产物的抑制常数Ki值十分接近,说明培养基中的高浓度碱性氨基酸有可能存在对碱性羧肽酶的产物抑制效应,从而导致抗体赖氨酸变体含量的提高。无细胞冷模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种产物抑制效应的存在。最后,本文通过无细胞冷模实验以及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分析,进一步认识了细胞培养过程中抗体C末端的赖氨酸酶切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抗体C末端的赖氨酸酶切过程也由胞内和胞外两部分组成,其中胞外酶切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并且随着培养过程的进行,其反应速率常数k值以及酶切速率都逐渐提高,而胞内部分的酶切速率在细胞培养后期则有所下降。此外,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胞内部分在整个抗体C末端的赖氨酸酶切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占了 93.6%)。通过本文的研究,深入认识了细胞培养过程中抗体电荷变体的生成过程,丰富了人们对抗体电荷变体与细胞培养过程之间关系的认识,为rCHO细胞高效培养过程的建立和抗体电荷异质性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growth , antibody synthesis and antibody charge distribution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growth , antibody synthesis and antibody charge distribu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tion of acidic charge variants of the extracellular part is a spontaneous non - enzymatic process , which can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acidic charge variants of extracellular antibodies . At the end of culture , the content of acid charge of the antibody was decreased by 9 percentage points , but the content of the antibody was decreased by 7 percentage poin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zyme - cutting process of the antibody C - terminal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kinetics of the first - order reaction , and the enzyme - cutting rate of the intracellular part decreased after the cell culture . The results of the kinetic model showed that the intracellular part was dominant in the process of lysine enzyme dig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whole antibody ( 93.6 % ) . Through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antibody charge variants in cell culture is deeply recognized ,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ody charge variants and cell culture processes is enriched ,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icient culture process of rCHO cells and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antibody charge heterogeneity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6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成宽;电荷受电场作用力的两面场观[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卢天;陈飞武;;原子电荷计算方法的对比[J];物理化学学报;2012年01期

3 杨频;有效键电荷及其应用——1.有效键电荷[J];科学通报;1977年09期

4 陈念陔;廖沐真;吴国是;陈凯先;刘洪霖;;甲基的诱导效应和烃分子中的电荷分布[J];分子科学学报;1981年02期

5 罗明道;焦庚辛;陈琼;周光耀;;B_(11)H_(14)~-阴离子电荷分布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6 叶学其,万秋生,鲁崇贤,徐光宪;不同氧化态的铬、锰二元无机络离子的电荷分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7 叶学其,万秋生,徐光宪;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电荷分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8 张金钟;;电场中不均匀导电媒质的电荷分布及其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9 李国辉;电荷体系能量的非线性叠加原理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陈志行;气相酸性理论(Ⅰ)——脱质子能与氢电荷的相关[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格非;孙可平;李学文;;绝缘液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管道内壁一侧空间电荷分布理论模型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汤道坦;柳青;李得天;秦晓刚;杨生胜;;等离子体辐照下的介质表面电荷分布测量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仇钎;刘宇;任军学;钟凌伟;;离子发动机交换电荷离子分布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4 孟令一;李启楷;帅志刚;;尺寸限制及电荷分布对碳纳米管水分子填充过程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段晓溪;欧阳吉庭;;表面电荷分布对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6 刘俊;陈希明;刘宇;董会宁;粟俊科;;掺杂对C_(12)H_8N_2电荷分布和成键特性的影响[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7 张芝涛;谷建龙;毛程奇;孙健;刘程;;电荷沉积对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忠志;赵东霞;宫利东;刘翠;王芳芳;;发展新一代极化分子力场[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茹;张正选;俞文杰;田浩;毕大炜;张帅;陈明;;注硅工艺对埋氧层中陷阱电荷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垂柏;王世金;梁金宝;;一类卫星深层充电时绝缘材料内部电荷的测量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张孟军;中子其实有电荷[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国梁;大分子体系从头算多体展开方法(Many-Body)研究与改进[D];复旦大学;2014年

2 徐良韬;云内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吴淑群;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中种子电荷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利芳;高密度电荷俘获型非挥发存储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周晓艳;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水泵的设计及机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6 闵道敏;聚合物介质材料电荷捕获输运特性和机理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

7 张鑫涛;rCHO细胞培养表达的单克隆抗体电荷异质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8 周春林;高电荷态离子在玻璃微管中的输运过程[D];兰州大学;2012年

9 袁晓娟;导电聚合物无序效应对电荷输运动力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张亮;均相体系中游离电荷的从头算动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华;考虑残余电荷分布非均匀性特快速暂态精细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毛勇;原子电荷对分子间相互作用计算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陆干沂;强雷暴中复杂电荷结构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4 张学辉;不同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电荷屏障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桂林医学院;2016年

5 丁晶洁;高电荷态离子在固体表面产生纳米点以及类金刚石结构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笑楠;应用ABEEMσπ模型研究氨基酸以及致癌性胺离子相关反应的电荷[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燕;应用ABEEM/MM浮动电荷分子力场探讨Urea(H_2O)_n团簇的性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娇;应用ABEEMσπ模型计算蛋白质电荷分布及并行程序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克锋;分子导线的设计及其电荷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郑小宏;一维介观结链中的电荷孤子及其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76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476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