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15钛合金薄壁构件热强旋成形及性能强化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 TA15钛合金 剪切旋压 筒形件旋压 组织演化 旋轮分布模式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为适应武器装备的轻量化和高性能发展需求,钛合金强力旋压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强力旋压影响因素众多,成形过程芯轴、坯料和旋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旋压工艺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TA15钛合金具有密排六方为主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塑性变形过程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而强力旋压过程金属沿构件轴向和环向变形流动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如何控制旋压件性能均匀性需要深入地研究。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强力旋压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剪切旋压变形区金属所受轴向压应力绝对值最大,环向压应力绝对值最小,主要发生厚度减薄和轴向伸长,环向应变几乎为零。筒形件旋压变形区金属所受径向压应力绝对值最大,环向压应力绝对值最小,受三向压应力作用呈现径向压缩和轴向伸长应变,环向应变较小。筒形件强旋过程,由于旋轮的非对称分布,变形区的环向应力分布不再具有周期性。各旋轮径向旋压力呈现差异导致芯轴受力偏载,影响旋压工艺的稳定性及旋压件的成形精度。旋轮数量及其沿着芯轴环向的中心夹角决定了每个旋轮的实际进给比、接触区轮廓和面积,接触区面积和实际进给比成比例关系,且旋压力变化与接触面积成正相关。设计了旋压芯轴偏载数据测量系统,验证了有限元模拟和芯轴受力状态力学解析结果的正确性。针对旋压过程芯轴受力偏载问题提出了非对称错距旋压新方法,有效改善了非对称旋压芯轴受力不平衡难题,在双辊旋压机上实现多旋轮旋压成形,提高了设备柔性和工艺稳定性。TA15钛合金多道次剪切旋压实验表明,在剪切应力作用下,首先发生了晶粒破碎,随着旋压道次和减薄率的增加,旋轮径向作用力增加,晶粒沿构件轴向和切向同时产生伸长变形,晶粒细化明显。锥形件轴向和环向的抗拉强度经历了先减小后逐渐增加的趋势,环向压缩屈服强度保持缓慢升高,这是由于剪切旋压环向应变很小,而旋压过程晶粒细化作用促进了压缩屈服强度的升高。原始板材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随着剪切旋压对长条状晶粒的破碎作用,部分晶粒取向发生10(?)0和11(?)0方向倾转,0001基面织构被弱化,随着旋压减薄率增加,晶粒被压缩并沿母线方向伸长,大量晶粒晶体取向分布趋于一致,又形成了较强的0001基面织构取向分布。从剪旋锥形件两个方向晶粒{0001}11(?)0基面滑移系平均Schmid因子对比可知,相对于板材明显的各向异性,多道次剪切旋压锥形件各向异性较小,表现出两个方向上的强化效应,构件性能更加均匀。TA15钛合金筒形件多道次热强旋过程中晶粒沿轴向被逐渐拉长形成长条状纤维组织,环向伸长程度低于轴向。随着减薄率的增加,单向旋压筒形件的轴向抗拉强度逐渐高于环向,而交叉旋压筒形件的环向与轴向性能比较接近。单向旋压过程,沿轴向上晶粒c轴与ND取向差逐渐减小,从60.7°减小到25.4°,而沿环向上晶粒c轴与ND取向差基本不变,导致旋压筒形件各向异性明显。交叉旋压过程晶粒沿轴向和环向的晶体取向都发生了明显转动,晶粒c轴与ND取向差同时减小,沿轴向上从58.3°减小到24.3°,沿环向上从49.1°减小到16.1°。单向旋压后轴向的{0001}11(?)0基面滑移系Schmid因子明显小于环向,而交叉旋压过程晶粒取向Schmid因子在环向也有明显降低,促进了环向力学性能的提升。采用筒形件变壁厚旋压制坯和热扩口成形获得了壁厚均匀且组织性能良好的薄壁锥筒构件。通过控制坯料不同部位温度区间和各段壁厚分布,有效避免了传力区起皱和变形区破裂,提高了扩口成形极限和壁厚均匀性。采用剪切旋压预成形和多道次强旋成形实现了薄壁锥筒构件的整体精密成形。剪切旋压使轧制板材中层片状长条组织产生了破碎,随着多道次强旋成形,破碎后的晶粒逐渐沿构件轴向和环向伸长变形,成形后构件微观组织更加细化,轴向和环向性能都获得了强化,抗拉强度提高约20%。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light weight and high -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demands of the weapon equipment , the strength spinning technology of titanium alloy has gained wide attention . However ,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trong spinning are many factors . The axial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one - way spinning cylindrical member is grad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 and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cross - spinning cylindrical member is close to the axial performance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增辉;赵升钝;韩冬;张立武;张冠华;华小渝;;浅析旋轮常见的几种失效形式[J];锻压技术;2007年02期
2 秦升学;任莉新;郝继东;吴凤玲;刑照斌;;旋轮设计与制造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J];锻压技术;2009年05期
3 范素芹;高顺喜;吴立波;;旋轮采用中空冷却下的热机耦合分析[J];锻压技术;2011年01期
4 王俊祥;;塑变成形旋轮的形状及应用[J];金属成形工艺;1996年06期
5 吕雪梅,杨玉英,吕炎,王洁华;三旋轮缩旋变形实验研究[J];锻压技术;1998年04期
6 徐文臣;单德彬;吕炎;李春峰;;筒形件三旋轮非对称旋压的刚粘塑性有限元模拟[J];塑性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7 刘建芳,高曙,宋宗华;旋轮受力曲线的分析与应用[J];航天工艺;1994年01期
8 刘建华,杨合;多道次普旋技术发展与旋轮轨迹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9 夏琴香;胡昱;孙凌燕;叶邦彦;;旋轮型面对矩形内齿旋压成形影响的数值模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10 黄亮;杨合;詹梅;胡莉巾;;旋轮参数对铝合金分形旋压的影响规律[J];塑性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琴香;詹欣溪;张帅斌;程秀全;;三面圆弧型等距截面空心零件旋轮运动轨迹的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家钟;;旋压见闻杂谈——多机线、旋轮库、齿型旋、铲旋[A];第十一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家勋;;论我国设计、制造立式重型旋压机的可行性[A];第十一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秦嵘;王立志;党民;胡景春;;一种新型封头冷旋压机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余肖放;李继贞;;数控旋压机的研制和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范国军;高军伟;;两轮旋压的工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侯红亮;余肖放;王耀奇;;国内旋压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现状[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杨志强;刘继强;王利民;;数控旋压机简介及旋压零件成形工艺概况[A];第十一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马振平;李宇;孙昌国;余达太;胡建中;;数控/录返旋压机的研制[A];数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韩冬;杨延涛;李增辉;赵琳瑜;;薄壁细长圆筒旋压共振现象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世杰 徐玉荣;“旋”出一个大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2年
2 于浩 杨佳琪;李继贞:中国旋压领域的佼佼者[N];中国航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小凯;TA15钛合金薄壁构件热强旋成形及性能强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佳;大型强力数控旋压机液压伺服系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2 彭宽栋;数控旋压机专用数控系统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伍毅;GSC3012A钣制皮带轮旋压机液压与控制系统设计[D];扬州大学;2015年
4 彭星;航天大件旋压机张力驱动系统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5 张盟盟;航天大型零件旋压机纵向驱动系统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6 李明涛;旋压机滑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治锋;钽钨合金筒形件旋压加工仿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8 郑岩冰;钣金件普旋过程中旋压路径与失稳起皱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9 李研;异形件旋压路径与变形控制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10 宁扬;Φ630mm无缝钢管冷旋压机变形参数及关键技术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85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48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