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超小双亲分子囊泡自组装形成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6 03:08

  本文关键词: 超小双亲分子 囊泡 自组装 质子化 出处:《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分子自组装是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和生物学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自然界环境中的生物体就是复杂的自组装体系,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年来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分子自组装。自2013年关于细胞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奖,对于囊泡的研究越发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众所周知,细胞膜由脂质双层和膜蛋白组成,生物膜的结构直接影响着细胞内外物质的输运,通过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可精确控制分子传递,囊泡精确控释作用在医疗、食品、生命科学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自组装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药物运载体系、生物工程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如材料科学中的高分子组装体;传统脂质体形成囊泡包埋药物作为缓释载体等等。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生物体内,许多分子是以高度有序的方式组合的,才能具有一定的功能。例如,细胞膜中磷脂与胆固醇形成高度有序排列体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细胞膜既通过选择性渗透来调节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外,还能由膜包围形成膜泡实现物质转运,如小肠上皮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细胞分泌到胞外环境中囊泡直径约为100-1OOOnm,富含磷酸甘油酯、饱和脂肪酸酰基链、胆固醇等,携带了特定的蛋白质、脂质、RNA和DNA,在细胞间传递分子信号。囊泡与通道蛋白、膜磷脂相互作用改变膜磷脂的结构与流动性,可能会造成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屏障功能、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蛋白质以其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与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同时,细胞膜脂肪酸的组成对膜的流动性起决定作用,胞内正电荷与负电荷形成诱导电场,外源性电场可以影响膜上的离子泵状态、膜力学特性以及结合水分子等进而影响细胞形态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最近,Science及生物领域杂志接连刊登有关囊泡的文章,表明了囊泡结构在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正得到加强。目前,关于国际上囊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此类单链表面活性剂聚集结构的动力学性质及受pH诱导转变的结构和理论;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通过多层次的自组装过程产生大量的生物材料。二是以囊泡作为原细胞模型,研究其从单体向球体结构的转变过程。囊泡最初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饱和或不饱和长链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生物代谢有机小分子也能自组装形成囊泡,如脂肪酸、天然氨基酸等单链小分子也可以通过改变末端羧基的质子化/离子化形成聚集体。另外,具有特定结构的超小双亲分子,如直链非天然氨基酸也能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的作用下,自发形成有序、稳定结构的聚集体。特别在生物体内,由代谢或膳食摄取的脂肪酸、氨基酸等超小双亲分子广泛存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自组装形成单分子层囊泡结构。同时,脂肪酸、氨基酸等超小双亲分子单分子形成的囊泡结构与细胞分泌到胞外环境中的脂质微囊泡和凋亡小体具有相仿的中空球形结构,直径都在200nm范围,所以通过对脂肪酸、氨基酸等超小双亲分子自组装形成条件与机制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内自组装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现象。但是,对于小分子自组装,特别是超小双亲分子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则末见报道。过去,一般认为链长Cn8的单链小分子不易自组装形成稳定囊泡结构。我们通过不同链长单链双亲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聚集形态的研究,发现脂肪酸链长在5Cn8的超小双亲分子也能在一定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稳定的囊泡结构。在实验确认了最短形成囊泡的脂肪酸链长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直链最短饱和脂肪酸、直链非天然氨基酸、天然氨基酸等超小双亲分子在水相中进行自聚合形成囊泡的结构,对其组装体的稳定性、结构、形成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实验利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激光粒度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对自组装性质与形貌特征进行跟踪表征;采用Zetapals电位分析仪测试组装体的粒径及分散系数。同时,设计溶液pH变化、链长关系、溶剂-界面等多种自组装调控方法,考察浓度、链长效应、pH等对生物体代谢中间产物超小双亲分子在溶液中自组装行为的调控机制。根据实验需求开发了一套基于荧光探针囊泡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采用膜电位敏感荧光探针Di-8-ANEPPS标记细胞膜表面,荧光强度的强弱反映了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当细胞被极化时膜电位增加,膜表面Di-8-ANEPPS荧光强度增强;反之,Di-8-ANEPPS荧光强度降低,膜电位降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Di-8-ANEPPS标记的细胞膜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有效、连续测定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对被测细胞没有损伤,实现无损、精确测量,快捷、动态地反应出细胞膜随环境变化引起的膜电位极化变化趋势,可以有效反映出微囊泡与细胞相互作用引起细胞结构与生理变化。课题通过研究超小双亲分子的有序自组装,分析超小双亲分子有序组装体的形成及自组装调控进程,确定合理的自组装条件,从生物物理化学角度探讨超小双亲分子自组装机制,有助于构建多种尺度和形貌的超小双亲分子有序自组装体。对于超小双亲分子囊泡聚集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探索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相关生命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从简单的模型膜入手,试图揭示与生物膜功能相对应的物理和化学规律,这将有利于我们对超小双亲分子的有序自组装链长效应与环境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对这类超小双亲分子组装体的形成规律及条件机制的科学研究,有利于其在食品营养吸收、药物载体系、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研究价值。
[Abstract]:Molecular self - assembly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any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 The organism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 complex self - assembly system and i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nature . In the past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ingle chain small molecules such as fatty acids , amino acids and the like can be self - assembled to form stable vesicles . In the past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mall molecules such as fatty acids , amino acids and the like can be self - assembled to form stable vesicles . In the past ,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in length of the small molecules such as fatty acids , amino acids and the like can be self - assembled to form stable vesicles . The changes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ell membranes marked by Di - 8 - ANEPPS have been observ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斌;刘克良;;肽类自组装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1期

2 林贤福,何琳,吕德水,陈志春,刘清;大分子自组装体系及自组装功能膜结构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3 李忠涛;刘水平;刘东;;六溴三聚吲哚在不同溶剂中的可控自组装结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杜世萱;季威;高鸿钧;;功能纳米结构可控生长的新途径:非模板选择性自组装[J];物理;2007年06期

5 林娟;廖戎;万静;杨胜韬;石治川;罗建斌;周庆翰;;一种反平行螺旋多肽的自组装结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3年08期

6 张学骜,龙永福,谢凯,安立华;刚柔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制备有序孔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09期

7 柴立和,彭晓峰;来自化学前沿的挑战:动态自组装[J];化学进展;2004年02期

8 ;纳米壳自组装结构呈独特光学性能[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0年04期

9 周庆翰;林娟;罗建斌;;一种纳米多肽材料的自组装结构与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田立荣;钟克利;陈铁;金龙一;;线团-刚棒-线团三嵌段分子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装[J];高分子通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学海;朱朋莉;李峻柏;;二肽自组装[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关心;张德清;朱道本;;四硫富瓦烯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与自组装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燕;徐蕊;何学浩;;二元粒子自组装的动力学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C];2013年

4 周亭;杨延莲;王琛;徐桂英;;两亲性多肽的自组装结构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5 周鹏;徐海;吕建仁;;离子互补肽自组装结构研究——实验和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秋艳;陈加福;许群;;球形自组装结构的制备及其在超临界CO_2下的稳定化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程礼盛;曹达鹏;;刚柔两嵌段共聚物在纳米狭缝孔中的自组装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刘鸣华;;小分子凝胶的自组装结构调控、超分子手性与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大会报告[C];2013年

9 延辉;苑世领;刘成卜;;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廖烈强;谢星星;严章强;刘启昊;严慧玲;柳辉金;罗序中;;超分子有机凝胶中自组装结构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冯卫东;“积木”搭出活器官[N];科技日报;2008年

2 刘霞;纳米壳自组装结构呈独特光学性能[N];科技日报;2010年

3 常丽君;DNA—纳米粒子自组装胶体可带来智能材料[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丽华;分子间弱键诱导二维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形成与调控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冬;熵焓共同作用下纳米粒子/高分子复合体系的自组装[D];浙江大学;2015年

3 林宗琼;对称性破缺驱动下螺环芳烃纳米晶半导体的多尺度自组装与光电性质[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汪羽翎;树形多臂共聚物溶液自组装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查宝;弱键调控噻吩并菲衍生物在固液界面的二维自组装纳米结构及其形成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祖梦婕;探索软芯系统的相行为:二维熔化及准晶的自组装[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王艳秋;对于由接枝烷氧链的芳香性两亲分子形成的超分子纳米结构的调控[D];吉林大学;2017年

8 陈丽春;超小双亲分子囊泡自组装形成与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9 王净;两亲性多肽的合成、自组装和界面吸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侯嘉骅;模板辅助多肽自组装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树峰;具有不同刚棒构筑单元的刚棒—线团分子的合成及自组装性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温智廷;热响应型刚棒—线团分子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张婷婷;酞菁锰自组装薄膜生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赵静;电场控制下的胶体自组装[D];苏州大学;2015年

5 郭凯;分子动力学模拟二肽自组装和驱油过程[D];山东大学;2015年

6 申学礼;烷氧基苯分子表面自组装的STM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谭朋利;应用分子力学/动力学研究有机分子/蛋白分子的反应机理[D];苏州大学;2015年

8 凌杰;金属配位键调控的4’-(4-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分子自组装结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郭燕;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杨阳;离子液体催化Biginelli反应和表面活性剂/β-CD自组装的调控[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36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536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