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水体中污染物去除效能及机制

发布时间:2018-03-09 13:42

  本文选题: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切入点:沉积物有机质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农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迫使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地表水体,造成水体中有机物、氮磷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严重。水体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持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在特定条件下,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可通过解吸、扩散等方式重新回到上覆水中,因此从根本上消除水体污染必须同时进行沉积物的治理,但传统的水体沉积物修复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水体受污染的现状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基于微生物电化学技术思想,构建了可用于强化水体自净过程的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MFC),并比较研究不同因素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结构及运行条件。在确定了结构及运行条件的基础上,SMFC与自然降解的开路状态相比较,研究其强化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及产电特性。结果表明,SMFC可明显促进沉积物中有机质和PCBs的降解。运行60d后,沉积物中TOC和DOC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8.45±1.52%和62.23±1.70%。PCBs的初始浓度为57.2±1.5mg/kg时去除率最大,为14.66±0.61%,约为开路状态的2.3倍。沉积物中有机质和PCBs的去除使上覆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明显低于开路状态。且有机质和PCBs去除伴随产生的最大电压分别为0.768和0.581V,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98.99和60.79W/m2。SMFC修复受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表明,SMFC在促进有机质降解的同时可使沉积物中的Cr、Cu和Cd向更稳定的残渣态转化,且阴极在缺氧条件下运行SMFC可以有效促进Cr(VI)和Cu(II)的还原反应。运行60d后可使上覆水中Cr(VI)和Cu(II)的去除率分别为88.5±3.5%和82.1±3.2%,产生的最大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517V和54.21m W/m2。SMFC强化水体脱氮的研究表明,SMFC对上覆水中氨氮和沉积物间隙水中硝酸盐氮去除作用明显。氨氮初始浓度为30mg/L时,30d后即可降为5mg/L以下,且沉积物和上覆水中的TOC可同步去除,伴随产生的最大电压为0.539V,最大功率密度为66.34m W/m2。在SMFC对沉积物属性改变的研究中发现,运行SMFC可促进生物聚合物、富里酸和腐殖酸的降解,改变p H值和电导率,降低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的UV254值,增加沉积物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研究中发现,三价铁氧化物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均可强化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去除。Fe(III)和SMFC联合作用使得沉积物中TOC和DOC的去除率分别是开路运行的2.64和1.82倍,且沉积物中Fe(III)氧化物的浓度随反应时间逐渐减小。吐温-80作为典型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将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溶出,当吐温-80与PCBs的质量比为50时,沉积物间隙水中的PCBs浓度是空白时的近10倍,与SMFC联合作用获得的PCBs去除率为58.67±2.02%,约为单独运行SMFC的2倍,约为自然降解的6倍。SMFC强化污染去除和产电的微生物学机制表明,沉积物和阳极生物膜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电极作为电子受体的参与会使微生物群落中产电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产电与有机质降解同时发生,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沉积物中TOC去除率与电能的输出成线性正相关。微生物群落中不同功能菌群与相应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有关。样品中的Clostridium、Bacteroides发酵菌群和Shewanella、Pseudomonas和Geobacter产电菌群可参与完全降解有机质,样品中存在的Clostridium、Longilinea和Bradyrhizobium菌属在受PCBs污染的环境中相对丰度增加。在重金属的转化途径中,阳极发生有机质降解产生的电子传递到阴极,由Cr(VI)和Cu(II)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可减少其在上覆水中的含量,SMFC中重金属质量平衡证明了其转化的各种途径。在SMFC的脱氮过程中,上覆水中的好氧硝化菌将NH3氧化成NO3-,扩散到沉积物中,沉积物中的Pseudomonas和Bacillus反硝化菌在脱氮环境中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反硝化菌利用有机质代谢产生的电子,以NO3-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还原反应生成N2,实现了同步去除有机物和脱氮。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选择性作用明显。比较分析表明,SMFC作为一种强水体自净过程的微生物电化学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无二次污染、污染物去除效能高并能同时产电的特点,可通过一定的强化手段,显著提高其处理效率,是一种经济、高效、环保的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TM911.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杜竹玮;;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4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5 丁平;邵海波;刘光洲;段东霞;麻挺;陈嗣俊;王建明;张鉴清;;应用需盐脱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研究(英文)[J];电化学;2007年02期

6 园丁;;微生物燃料电池:既处理污水又发电[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3期

7 刘登;刘均洪;刘海洲;;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年05期

8 张广柱;刘均洪;;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9 孙健;胡勇有;;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1期

10 王万成;陶冠红;;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条件的优化[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忠泽;吴文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赵峰;;来自废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龙;刘红;孔令才;韩梅;;可利用空间基地有机废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预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健;;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7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8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10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大挖掘空间[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萧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煤炭报;2005年

4 记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又推进一步[N];科技日报;2006年

5 纪振宇;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汽车节能环保提供解决方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亚平;虾兵蟹将派上新用场[N];科技日报;2007年

7 张芮;希腊从芝士副产品中回收能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常丽君;高空“超级细菌”可成发电新能源[N];科技日报;2012年

9 编译 杨孝文;微生物机器人吃苍蝇发电[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勇;美科学家开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勋;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水体中污染物去除效能及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黄杰勋;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除磷及产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徐磊;微生物燃料电池PB/rGO阴极材料及导电膜自清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臧国龙;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杂废弃物处置及光电催化制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代莹;银/铁—碳基复合体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7 龚小波;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电极与界面设计强化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孙哲;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对污染物去除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9 程建萍;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功能拓展及机理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10 孙彩玉;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鑫;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秀秀;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双核酞菁钴的结构及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丽巧;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同步除碳、硝化/反硝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印霞h,

本文编号:1588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588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