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及找矿技术规范化研究
本文选题:地电化学 切入点:异常形成机理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逐步深入,地表露头矿及浅部矿逐年减少,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已变的越来越重要。地电化学方法作为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应用。地电化学测量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低效率技术方法已被效率极高的新技术所替代。然而,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仍停留在对传统地电化学技术理论的修正层面,且新型地电化学技术体系仍处于方法技术试验阶段,距规范化尚有一定距离。本文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开展了大量野外及室内实验,形成了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新认识,并从野外勘查有效性及条件性确定、多元素分析配套方法及分析质量监控方案制定等方面推进了地电化学测量方法技术的规范化程度。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地电化学过程所提取的元素应是以多种相态存在于土壤介质中的,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活性相态为主,同时颗粒较小的其它相对弱活性相态,甚至残渣态颗粒也可被地电化学过程所迁移、吸附,这种现象在微量元素电提取中较常量元素更为显著。2、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中元素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纳微米级细粒粘土矿物颗粒所引起,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具有选择性吸附;而Au矿区Au元素地电化学异常在覆盖区可能主要由纳微米级的Au单质颗粒所引起,在矿体或矿化出露区(残积土)主要由次生的褐铁矿颗粒所引起。3、地电化学测量方法在半干旱草原风成砂运积物覆盖区是有效的,开展地电化学野外勘查时,需使用密度25g/dm3的高密度聚氨酯泡塑载体,电提取时间为24小时即可取得较好的勘查效果;4、1:5万地电化学测量在洛恪顿矿区可呈现出较明显的与矿体及矿化类型相同的Pb-Zn-Ag-Cd-As-Bi元素组合异常,勘查效果远好于土壤测量,在开展面积性地电化学勘查时,9-16点/km2密度可较精确的圈定找矿靶区;5、地电化学泡塑样品无需在测试前进行去离子水清洗;灰化法、微波消解法及多酸联合溶解法等多种预处理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较好的综合识别多元素地电化学异常;6、可使用空白泡塑加入标准溶液的方法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中Au的分析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其它元素。分析测试其他元素时需使用野外重复采样、实验室相同样品重复分析、消解液重复测定及外检分析测试等方法方式综合评价地电化学泡塑样品的分析测试质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32;P6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涛,曹钦臣,孙悦鹏,刘学文,冯叶;崂山锶硅型矿泉水的特征与形成机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2 李原光,李志远;程寨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整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陈建兰;;冻融期滑坡形成机理与滑移特征[J];甘肃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4 沈松林;义乌市中宝公司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12期
5 黄朝军;;浅析雷电的形成机理及预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5期
6 曾舜;王春元;李海平;;两巫滑坡的形成机理分析及处治方案设计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5期
7 李晏墅;李金生;;基于技术形成机理的自主创新决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8 李胜勇;;安徽皂汰滑坡形成机理及整治措施建议[J];科技创业家;2012年15期
9 李建兵;张桂玲;张经;刘素美;任景玲;;大气中磷化氢的源与汇及其形成机理[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1期
10 吕向红;闫w\0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倪静;周训华;;汤巴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及整治措施[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拓勇飞;孔令伟;郭爱国;谭罗荣;;湛江强结构性粘土的形成机理分析[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彬彬;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及找矿技术规范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玉洁;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及其效应的理论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2 袁德利;企业集团的形成机理与并购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98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59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