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氧化钛团聚球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研究
本文选题:二氧化钛 切入点:团聚球 出处:《重庆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从上世纪20年代早期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二氧化钛这种具有独特半导体与催化性能的材料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典型的宽带隙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二氧化钛以其优异的环境稳定性、高催化活性、无毒性、耐光腐蚀、制备容易与成本低廉等优点,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催化材料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较低的量子效率、较窄的光响应范围与难以回收再利用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的制约了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利用表面负载与改性以期获得改善的二氧化钛性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异质结结构改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即为基于二氧化钛团聚球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催化应用,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改良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了直径分布为370-450 nm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团聚球(Ti O2 nanoparticle aggregated sphere,Ti O2 NPAS),该团聚体由粒径尺寸19.0至21.0 nm的锐钛矿晶相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构成。通过正交对比实验确定了制备过程中的最优条件,并系统的研究了其结构组成与形成机理。2)在已经制备得到Ti O2 NPAS的基础上,采用化学共沉淀法,通过氧化银纳米颗粒的负载,获得了一系列不同Ti O2/Ag2O重量比的氧化银负载改性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团聚球(Ag2O/Ti O2 NPAS)光催化剂。氧化银纳米颗粒均匀的负载于Ti O2NPAS的表面,呈相互独立的状态,其颗粒直径约为10.0-60.0 nm。在模拟太阳光下,利用这种Ag2O/Ti O2 NPAS获得的最佳光催化降解效果为60分钟完全降解14mg/L的甲基橙水溶液。研究中,我们初步探索了该异质结结构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并研究了该体系的光催化机理。3)利用光化学还原反应,通过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负载,获得了一系列不同负载量的银-氯化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团聚球(Ag-Ag Cl@Ti O2 NPAS)光催化剂和银-溴化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团聚球(Ag-Ag Br@Ti O2 NPAS)光催化剂,并研究了这两种体系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应用。样品中,负载于Ti O2 NPAS表面的Ag-Ag Cl纳米颗粒和Ag-Ag Br纳米颗粒的粒径约为5.0-15.0 nm,呈单分散的紧密连接状态。两种样品均可以在较宽的负载量变化范围内分别达到可见光下60分钟和40分钟完全降解14 mg/L甲基橙水溶液的降解效果。通过系统的表征,我们初步探讨了Ag-Ag Cl@Ti O2 NPAS体系和Ag-Ag Br@Ti O2 NPAS体系可见光光催化机理的异同。4)通过经过改良的化学共沉淀法在已经获得的Ti O2 NPAS样品表面负载铂纳米颗粒,制备得到了一种新型的铂-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团聚球(Pt/Ti O2 NPAS)电催化剂。该样品的粒径分布约为450-600 nm,其表面负载的铂纳米颗粒粒径为8.0-20.0 nm。与商业常用Pt/炭黑体系电催化剂相比,Pt/Ti O2 NPAS体系在硫酸电解液或者氢氧化钾电解液中均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电催化氧化甲醇或者乙醇性能。电化学表征结果表明该体系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优势:1.更大的气-液-固三相界面;2.更多的孔洞与气液交换通道;3.电解质-工作电极界面上具有更快的电子转移速率。5)利用溶剂热法,合成出了由锐钛矿和Ti O2(B)混合相二氧化钛纳米片自组装形成的二氧化钛纳米片团聚球(Ti O2 nanosheet aggregated sphere,Ti O2 NSAS)。这种Ti O2 NSAS样品由顶端相互连接的混合相二氧化钛纳米片,由内向外自组装团聚形成,其直径分布范围约为2.5-4.5μm。通过系统的表征手段,研究了Ti O2NSAS内混合晶相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6)利用溶胶-凝胶法辅助的溶剂热反应,一步制备出了与Ti O2 NSAS样品具有相同形貌结构的一系列不同氧化银负载量的Ag2O/Ti O2 NSAS样品。Ag2O/Ti O2NSAS样品内氧化银纳米颗粒均匀的负载于Ti O2 NSAS结构中的混合相纳米片表面,其粒径分布约为5.0-15.0 nm。利用制备得到的Ag2O/Ti O2 NSAS样品达到了可见光下55分钟完全降解14 mg/L甲基橙水溶液的优异降解效果。在这种氧化银-混合相二氧化钛三元异质结结构体系内,锐钛矿二氧化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可见光照射过程中,三元异质结结构中的锐钛矿二氧化钛既作为负载基底,同时亦主导了体系内的电荷转移。而Ti O2(B)相二氧化钛与氧化银则作为可见光敏化剂分别提高了Ag2O/Ti O2 NSAS样品体系的光催化活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14.411;TB38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建春,郭忠诚,周晓龙,范莹莹,李晓林,张欢;电沉积法制备ZrO_2薄膜的工艺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4年03期
2 冯拉俊;曹凯博;雷阿利;;热分解法制备α-Al_2O_3超细粉末[J];中国粉体技术;2006年04期
3 包朝龙;郑志信;蒋念龙;徐素芳;;“铝配合物的生成”异常实验现象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9年10期
4 钟一叶;刘化然;张欣;冯博学;;NiO_x电致变色薄膜结构与性能的X射线研究[J];功能材料;2010年04期
5 曹建春,周晓龙,郭忠诚,范莹莹,邓德国;不锈钢表面ZrO_2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4年08期
6 边延江,刘会明,吴博,宋艳芳;微波辐射SnCl_4·5H_2O催化合成苯甲酸苯乙酯[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运,刘绪峰;复合稀土Al_2O_3/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陈健华;黄霞;;纳滤膜过滤MBR出水的污染原因与清洗方法[J];环境科学;2008年09期
9 武双章;沈瑞琪;叶迎华;李石磊;;硼系延期药燃烧特性分析[J];含能材料;2008年05期
10 邵春明;徐国跃;申星梅;胡晨;余慧娟;;热处理对氧化铅红外发射率的影响[J];红外技术;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方世杰;硫酸盐还原菌对AZ91镁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2 庞晓露;氧化铬薄膜的生长机理及力学性能表征[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3 陈健华;膜—生物反应器及纳滤强化去除污水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佃刚;脉冲激光沉积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复合薄膜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喻志阳;富硼低维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生长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郭少朋;移动式余热利用系统蓄热器实验和模拟研究及经济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国平;磷酸铵镁结晶法去除和回收猪场废水中氮磷[D];郑州大学;2010年
2 肖芳;穿山龙皂甙酸解废水中鼠李糖的分离工艺[D];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
3 李莎莎;低温引发乙腈-水体系相分离萃取药物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吴健;TC4合金表面脉冲激光沉积羟基磷灰石的组织和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5 赵立新;含锰废水制备高纯度碳酸锰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石岩;水果生理保护纸的研制[D];天津科技大学;2001年
7 张咏梅;落叶松皮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8 苏未安;高Q、低ε微波介质陶瓷的结构与性能[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光普;当代TOF-SIMS在航天器污染分析中的可能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张小辉;反应色谱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21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2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