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多肽TTYY的抗氧化功能及其代谢组学研究
本文选题:大豆 切入点:多肽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2BAD33B03)“食源性功能肽生物制备技术研究”的部分内容,主要研究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代谢组学作用机制。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大豆多肽是用蛋白酶将大豆蛋白质水解,再经分离、纯化等操作而得到的一种氨基酸链或蛋白质片段,其氨基酸组成平衡,含量丰富,还具有大豆蛋白质所不具备的良好的溶解性、吸水性等理化性质,而且具有易吸收性、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等多种生理功能。TTYY是从大豆蛋白质中提取的一种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生物活性肽,将其应用于食品中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它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确定其保健功效。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通过对这些小分子代谢物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分析生物标志物所涉及的代谢途径,进而判断机体所处的生理状态,并解析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进行应答的反馈信息,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将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于食品领域中,可以全面考察某种食品或营养物质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判断变化发生的层面,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其作用机制。本文以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以TTYY作为外源性刺激,分析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大鼠在刺激作用下的机体的代谢响应,从整体上研究代谢物组和代谢通路的变化,从而解析TTYY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TTYY的抗氧化功能评价采用注射D-半乳糖的方法建立大鼠的氧化损伤模型,并对氧化损伤大鼠进行灌胃TTYY处理,测其血清、肝脏和肾脏提取液,指标主要分为四方面:(1)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MDA);(2)蛋白质氧化产物:羰基;(3)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力(T-AOC);(4)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结果显示,TTYY处理使MDA和羰基含量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和GSH含量升高,且处理剂量不同改变的效果不同,0.4mg TTYY/g体重的处理剂量效果最佳,说明TTYY减轻了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强了大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根据抗氧化功能评价结果判断原则规定,上述四项指标中有三项为阳性,即可判定该受试样品抗氧化功能动物实验结果为阳性。本实验中四项指标均为阳性,据此判定多肽TTYY具有抗氧化功能。(2)TTYY作用于大鼠的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大鼠分别灌胃TTYY10天、20天和30天后血清和尿液代谢物组的变化,采用PCA和PLS-DA得分图方法分析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类聚合情况,采用PLS-DA载荷图方法提取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发现处理10天代谢物基本没有变化,处理20天有少量代谢物有变化,处理30天有多种代谢物有变化,说明在本文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内30天是最佳处理时间。从差异性代谢产物中提取生物标志物,血清中鉴定出10种:丙酮酸、亮氨酸、甘氨酸、胆碱、缬氨酸、3-羟基丁酸、丙氨酸、乙酸、谷氨酸和肌酸,尿液中鉴定出14种:丙酮酸、缬氨酸、柠檬酸、马尿酸、胆碱、琥珀酸、苯丙氨酸、乙酸、乳酸、3-羟基丁酸、肌酸、肌酸酐、丙氨酸和牛磺酸。(3)TTYY作用于大鼠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大鼠分别灌胃TTYY10天、20天和30天后肝脏代谢物组的变化,采用PCA和PLS-DA得分图方法分析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类聚合情况,采用PLS-DA载荷图方法提取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发现处理10天或20天都只有少量代谢物有变化,处理30天有多种代谢物有变化,说明在本文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内30天是最佳处理时间。从差异性代谢产物中提取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8种:异亮氨酸、亮氨酸、肝糖原、胆碱、缬氨酸、乳酸、肌酸和牛磺酸。根据血清、尿液和肝脏中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途径研究机体代谢通路的变化,结果发现,TTYY处理改变了大鼠的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水平,各种代谢水平均向着增强中心能量代谢途径的趋势改变,证明TTYY对大鼠机体有积极的影响。(4)TTYY对氧化损伤大鼠的保护性作用的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学研究采用注射D-半乳糖的方法建立大鼠的氧化损伤模型,鉴定出与氧化损伤有关的生物标志物,血清中有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丙酮酸、乳酸、乙酸、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尿液中有乳酸、乙酸、磷酸乙醇胺、甲酸、丙氨酸、胆碱、甘氨酸、丙酮酸、2-酮戊二酸、柠檬酸、牛磺酸和苯乙酰甘氨酸。对氧化损伤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TTYY,测定血清和尿液代谢物组的变化,鉴定与TTYY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结果发现这些生物标志物与氧化损伤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变化趋势相反,说明TTYY可以缓解或恢复D-半乳糖造成的氧化损伤。(5)TTYY对氧化损伤大鼠的保护性作用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采用注射D-半乳糖的方法建立大鼠的氧化损伤模型,鉴定出与氧化损伤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肝糖原、胆碱、缬氨酸、谷氨酰胺、乳酸、乙酸、酪氨酸、肌酸和牛磺酸。对氧化损伤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TTYY,测定肝脏代谢物组的变化,鉴定与TTYY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结果发现这些生物标志物与氧化损伤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变化趋势相反,说明TTYY可以缓解或恢复D-半乳糖造成的氧化损伤。对血清、尿液和肝脏中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发现D-半乳糖处理后,大鼠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脂质代谢均发生改变,代谢效率降低,但是经灌胃TTYY后,这种改变得以缓解和恢复,代谢强度也有所增加,PPM组最接近于对照组,即TTYY的最佳剂量是0.4mg TTYY/g体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TTYY对大鼠机体有保护性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2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夏建飞;梁琼麟;胡坪;王义明;罗国安;;代谢组学研究策略与方法的新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1期
2 朱航;蓝文贤;刘买利;;代谢组学研究中样本间区分度的简易评判方法[J];分析化学;2013年07期
3 谢跃生;潘桂湘;高秀梅;刘昌孝;;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6年11期
4 何智慧;王媛;石先哲;张凤霞;许国旺;练文柳;;基于HPLC-MS的健康吸烟人群代谢组学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年06期
5 陈静;单圆鸿;严沁;赵素敏;尹沛源;赵欣捷;路鑫;席晓薇;万小平;许国旺;;一种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从代谢指纹到潜在标志物[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10期
6 马晓丽;孟磊;李新霞;李琳琳;王烨;毛新民;;基于UPLC/Q-TOF MS的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国旺;;代谢组学研究的新进展[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司端运;刘昌孝;;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3 蒋宁;周文霞;张永祥;颜贤忠;张齐;;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体液代谢组学研究[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彭双清;颜贤忠;廖艳;赵剑宇;;药物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卢建秋;;应用UPLC-MS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彭双清;廖艳;颜贤忠;;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易智彪;余雁;梁逸曾;袁大林;;中药活性成分抗菌机理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梁晶;郑晓晖;李华;;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在丹参-降香君使对药研究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Olumuyiwa L.Ogegbo;Wimal Dissanyake;John Crowder;Olayinka Asekun;Oluwole Familoni;Christopher J.Branford-White;S.W. AnnieBligh;张华琦;;非洲人服用豆浆尿液~1H-NMR代谢组学研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一期):营养代谢组学专题[C];2012年
10 汤柳英;高燕红;王晶;许瑛华;陈文才;梁旭霞;杨杏芬;;储存条件对代谢组学研究尿液样本的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鹏;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干预小鼠血虚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超;中药牵牛子肾毒性代谢组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
3 林贺;基于病理状态下人参藜芦反药配伍机理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戴媛;大豆多肽TTYY的抗氧化功能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谢国祥;基于几种色谱分析方法的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6 廖文婷;基于生物质谱技术的HIV-1 Tat蛋白生物活性的代谢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林艳萍;应用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肝损伤标志物[D];天津大学;2009年
8 安卓玲;组合式离子化方式的RRLC-MS/MS分析方法及其肺癌的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林景超;化学性肝损伤及肝癌的代谢组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罗向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进展与阳虚病机的相关性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涛;乙肝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2 李思钒;不同代谢物提取方法对扬稻6号和武运粳7号水稻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余欣尉;加压毛细管电色谱—质谱联用平台的搭建与应用及细胞代谢组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牟红元;基于质谱信号的正交投影方法及其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5 吕洁;钆生物效应代谢组学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刘颖;消癌解毒方干预腹水瘤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王洋;癌症患者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马丽华;1H NMR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神经胶质细胞的代谢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张元圣;湛江等鞭金藻氮营养胁迫条件下的代谢组学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10 冯江江;基于质谱选择性的色谱基线消除及中药肝毒性代谢组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2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3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