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法多晶硅及其光伏系统并网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冶金法 切入点:多晶硅 出处:《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燃烧传统的化石燃料会带来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大气污染、酸雨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已成为一种可以大规模发展和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太阳能级多晶硅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绿色太阳能背后的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多晶硅生产环节。工业硅不断提纯的过程不可避免会造成高能耗且产生环境污染物。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评价产品或过程在原材料采集、加工、生产、包装、运输、消费和回收以及最终处理等一个生命周期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方法。国内外对硅光伏系统生命周期的能源和环境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研究对象多为改良西门子法或硅烷法多晶硅光伏系统,且没有完全涵盖全生命周期所有阶段。论文构建了比较冶金法和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以及冶金法多晶硅光伏系统并网发电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确定了各类环境影响的分类方法、特征化方法和计算模型,计算了各类环境影响的权重系数。基于我国的环境状况,建立了本地化的影响评价方法和相关指标因子,加权计算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指标(ECER-125)和专家调查法综合指标(ISCP2009)。对两种方法生产1kg太阳能级多晶硅锭的整个生产工艺中资源投入、能量消耗、环境排放和生命周期环境综合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得出二者影响环境的主要工序和环节,找出降低环境负荷的主要方向和途径。从光伏系统的生产、运输和安装,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和退役六个阶段对中国1MWp冶金法多晶硅光伏系统发电进行生命周期数据清单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计算得到ECER-125综合指标为3.57×10~(-6),ISCP 2009综合指标为1.94×10~(-5)。在30年的生命周期内,总的一次能源消耗为1.41×10~7MJ,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913.8t,能量回收期3.06年。较全国平均电网电力共节约一次能源5.00×10~8MJ,节约工业用水1.20×10~8kg,减少CO_2等7类主要污染物总排放量4.23×10~7kg,节能减排环境效益非常明显。通过贡献分析,找出对综合环境影响贡献最大的过程阶段和环境影响类型,并追溯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清单数据质量分析,找出敏感性分析的侧重点。敏感性分析表明,铝制品的消耗导致最大的环境影响,光伏电站退役阶段通过重要材料的回收利用对结果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改进分析表明,光伏系统应采用更合理、更生态的优化设计。例如,应选择更节能环保的材料替代铝支架和铝边框,或设法增加铝的回收率。应竭力减少稀缺资源的使用量并设法增加其回收率。对比了太阳能级多晶硅两种生产方法的综合环境影响,与改良西门子法相比,冶金法具有明显的环境优势;比较了各种能源发电技术及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在可再生能源中,本文冶金法多晶硅光伏系统发电的ECER-125综合环境影响最小,只占燃煤发电的3.33%,是其他几个国家非冶金法多晶硅光伏系统发电的56%~66%。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十二五"时期的文献资料、相关实验和工厂实际生产,代表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因此,研究结果是在特定时期的技术条件下得到的,具有历史阶段性。就现在而言,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相关数据一直在动态变化更新,相应的综合环境影响日新月异,节能减排指标也会愈加优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615;TM9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光伏系统发电量计算的分析[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6年02期
2 马胜红;陆虎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11) 独立光伏系统与并网光伏系统[J];大众用电;2006年11期
3 康明;李光胜;;逆变并网光伏系统应用的非理性现象[J];阳光能源;2008年03期
4 杨金焕;;光伏系统能量偿还时间的分析[J];上海节能;2010年01期
5 何思;;浅谈民用光伏系统[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6 A.Berasategi;C.Cabal;Y.El Basri;B.Estibal;M.Vermeersch;C.Alonso;;光伏系统应用的自适应多相变换器[J];电力电子;2012年02期
7 张彦;袁成清;严新平;;基于船岸一体的小型游船光伏系统的构建[J];船舶工程;2013年05期
8 朱德志;张春仙;;新型市电互补光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4年02期
9 马胜红;陆虎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8) 光伏系统的安装调试[J];大众用电;2006年08期
10 马胜红;陆虎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9) 光伏系统的维护与检修[J];大众用电;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金焕;陈中华;;光伏系统应用中的若干误区[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张月超;梁冰;;并网光伏系统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安全生产管理对策[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杜盼盼;许静;李宇杰;陈金宏;;光子晶体热辐射器应用于热光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宏;王鹤;;光伏系统用中小功率逆变电源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陈维;沈辉;王宁;施晓丹;杨振宝;;广州地区倾角对光伏系统性能影响实验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6 李杰吾;;聚光跟踪常规单晶光伏系统的产业化趋势[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李波涛;李鹏;张宏滨;王志强;马梦朝;;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孤岛现象的混沌检测方法[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陈建富;梁从主;赵兴国;;应用于光伏系统之直流/直流模组化转换器研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徐晓晨;马影辉;邵广义;;太阳能供电器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初探[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晓晨;马影辉;邵广义;;太阳能供电器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初探[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徐瑶;光伏系统是租赁还是购买[N];中国电力报;2014年
2 记者 李志强;大力推广光伏产业的实用工程[N];南昌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希 通讯员 王静;中环光伏在宁打造光伏系统集成基地[N];南京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永强;欧洲政策调整助推中小光伏成主流[N];中国能源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桂琴;中小光伏渐成新宠[N];中国经营报;2011年
6 赵国陆;山东省博物馆光伏系统并网发电[N];中国建设报;2010年
7 秦京午;中国大力发展光伏系统发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中信集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李蔚;开发光伏系统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国网能源研究院 孙李平;分布式光伏应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N];中国电力报;2013年
10 周慧 本报记者 吴长锋;我们的事业充满阳光[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志强;冶金法多晶硅及其光伏系统并网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2 高志强;基于Z源网络的三端口光伏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刘芙蓉;并网型户用光伏系统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陈雪;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机理与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茆磊;热光伏系统数值模拟及其光谱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胡义华;小型光伏系统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吴玺;热光伏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并网光伏系统中混沌现象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2 拜景彬;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光伏系统能耗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罗浩;光伏发电充电与逆变控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缪立恒;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电网稳态运行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童建军;面向分布式光伏超短期功率预测的复杂云团建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孙稳稳;直流模块式建筑光伏系统DC/DC变换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7 易准;部分阴影情况下光伏系统MPPT控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s,
本文编号:1695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9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