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下落颗粒流扩散及产尘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工业散状物料 切入点:自由下落 出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在冶金、医药、水泥、化工、食品等行业存在散装物料转运、输送、装料、卸料等过程。通常情况物料均是借助重力作用自由下落到受料口或者输送皮带上。伴随这些过程产生的粉尘是工业建筑环境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从室外向室内转移,在建筑围合空间中粉尘会不断累积,导致整个建筑室内的总体污染加剧,极度影响生产安全及工人的身心健康。粉尘污染尤其对近距离接触散装物料的工人危害极大。在现有的通风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实际运行的系统依然存在不能高效解决粉尘污染的问题。掌握物料下落过程中颗粒流迁移特性是解决粉尘合理与高效控制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探讨了产尘机理的基础上,通过高速摄像仪得到的颗粒流下落过程及冲击下垫面后的流动扩散特性以及含尘气流的迁移规律,对颗粒流产尘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结果对于实现高效控制粉尘及精细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研究不同物料下落颗粒流动状态的差异,选取氧化铝、氟化铝、二氧化硅及玻璃微珠四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代表性物料的相关物性参数进行分析。氧化铝与氟化铝平均粒径分别为56.02μm和61.32μm,二者的球形度?大约为0.83~0.96;1#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312.5μm,2#二氧化硅平均粒径是133μm,二氧化硅的球形度?大约为0.543~0.691;1#及2#玻璃微珠物料平均粒径是303.7μm和127.7μm,3#玻璃微珠平均粒径为81.84μm,玻璃微珠的球形度为1。氧化铝与氟化铝的平均粒径相当,1#二氧化硅与1#玻璃微珠的粒径相当,2#二氧化硅与2#玻璃微珠的粒径相当。通过高速摄像仪对颗粒流轴向和径向流动规律进行研究。根据颗粒流的流动受力及流动状态的差异,对自由下落颗粒流沿轴向依次出现的三个流段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做了定量描述。根据颗粒流径向分布的差异,得到了颗粒流的扩散直径、边界层半宽度和无量纲核心直径随下落高度更加合理的变化规律,前二者均遵循sigmoidal分布中的boltzmann模型;后者呈幂函数规律变化。阐明了颗粒流断面轴向速度呈高斯分布,且具有自相似性。而颗粒流轴心速度随着流段不同其变化规律也不同:从稳定段进入过渡段颗粒流的轴心速度逐渐增大且基本等于真空中颗粒流的流动速度;处于扩散段时轴心速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并且逐渐接近最终沉降速度,介于二者之间时颗粒流轴心速度先增后减。颗粒流断面径向速度基本呈线性分布。之后,根据颗粒流在壁面的流动状态的差异,将下落高度较低时颗粒流冲击下垫面后的运动分为三个过程:首个“环形粒跃”形成过程、“环形粒跃”收缩累积过程及料堆增大过程。首个“环形粒跃”的半径随下落高度均呈线性增长,“环形粒跃”累积高度随着径向位移符合幂函数关系,下落高度对其影响最大,粒径对其影响较小,而出流口径基本没有影响。颗粒流携带卷吸气流冲击下垫面后卷吸气流成涡形式沿水平方向向外扩散,涡半径(yv)随着水平位移(xv)的增大呈指数形式变化,在本研究范围内其基本不受颗粒流下落高度及粒径的影响。最后,分别利用地面及水面作为下垫面对比量化不同流段时下落及碰撞产尘的差异。当颗粒流处于稳定段及过渡段时,碰撞产尘所占比例较高,产尘率随着口径的增大而减小,随下落高度成一次函数关系;而处于扩散段,碰撞产尘含量较少,随着出流口径的增大而增大,产尘率与下落高度成指数关系。当颗粒流与下垫面的碰撞发生在过渡段时应重点减少碰撞产尘,当碰撞发生在扩散段时应重点减少扩散产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9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文君;袁健;;颗粒流撞击壁面的离散元模拟[J];机电工程;2012年11期
2 欧阳鸿武;程亮;黄立华;黄誓成;王琼;刘卓民;;瓶颈中颗粒流动的堵塞行为[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1期
3 傅巍,蔡九菊,董辉,王爱华,刘汉桥,王连勇,田红;颗粒流数值模拟的现状[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4年03期
4 朱涵成;韩文喜;陈超;;砂岩常规三轴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年03期
5 冀东;杨志军;彭超;;片麻岩破裂演化机制的颗粒流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6 白光富;胡林;孔维姝;;颗粒流中的冲击力[J];振动与冲击;2012年22期
7 杜明芳,刘起霞,蒋志娥,高新南;储料的密度对立筒仓压力影响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王涛;盛谦;熊将;;基于颗粒流方法自然崩落法数值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9 成国文;赫建明;李晓;狄帮让;李守定;;土石混合体双轴压缩颗粒流模拟[J];矿冶工程;2010年04期
10 边琳;王立;刘传平;;颗粒流拟流体的本构关系[J];过程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馥菱;张慰慈;陈俊杉;谢尚贤;;碰撞模型参数对滑道道高浓度干颗粒流发展之影响(英文)[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秦琦;王等明;;斜面颗粒流对围墙冲击作用的离散单元法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孟云伟;柴贺军;;颗粒流离散元在滑坡运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杨果成;刘启一;胡茂彬;姜锐;吴清松;;双瓶颈斜槽上的颗粒流相变和双稳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胡国琦;厚美瑛;杜其永;;密集态颗粒流的激波结构[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家铭;任永强;;基于三维颗粒流理论的混合土体力学参数反演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7 郭海庆;李志刚;;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孙其诚;王光谦;;斜面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马宗源;徐清清;党发宁;;碎石土地基动力夯实的颗粒流离散元数值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10 郭海庆;李志刚;高庄平;;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芬;自由下落颗粒流扩散及产尘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 郭鸿;拖拽体激发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孟凡净;颗粒流润滑的多尺度动力学及剪切膨胀承载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费明龙;颗粒流粒径分聚的模型与模拟[D];清华大学;2016年
5 罗勇;土工问题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伟;针对典型摩擦副的非流态化颗粒流润滑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曹文广;稠密气固两相射流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曾远;土体破坏细观机理及颗粒流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6年
9 邱成春;H-V 加筋路堤动力特性的试验及颗粒流分析[D];上海大学;2013年
10 林呈祥;月壤/模拟月壤力学特性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航;自由下落颗粒流卷吸空气量及颗粒运动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于凡;间质流体对湿颗粒流化特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汪汝峰;深部人工冻结黏土加卸载颗粒流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王国呈;粘性颗粒在纤维体上沉积的数值模拟方法优化[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雷;基于颗粒流的高含石量巨粒土填料剪切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陈锣增;易贡高速远程滑坡运动颗粒流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初宗坤;斜面出流下落颗粒流颗粒运动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孟涛;液化粉土动力特性的颗粒流模拟[D];扬州大学;2016年
9 程钊;耐火材料破坏过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10 王家军;喷射颗粒流润滑试验研究及有限元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8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70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