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碳氢燃料热化学过程的调控
本文选题:吸热型碳氢燃料 切入点:超支化聚合物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所带来的热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发展能扮演冷却剂和推进剂双重角色的吸热型碳氢燃料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在应用过程中,吸热型碳氢燃料面临着提高热沉、减少结焦和促进燃烧等实际需求。本文为满足这些实际需求寻找新途径,设计与合成拥有独特超支化结构和一定聚合度的功能性超支化聚合物。研究它们作为碳氢燃料的均相添加剂在吸热型碳氢燃料的裂解、结焦以及燃烧等热化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期望为这类结构独特的聚合物在吸热型碳氢燃料中的应用中提供理论与实验的依据。本文在以下方面开展主要工作:开发大分子引发剂超支化聚缩水甘油(HPG)用以促进燃料裂解、提高热沉。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法合成HPG,分别用棕榈酰氯和"巯基-烯基"点击反应改性得到可溶于碳氢燃料的产物PHPG和DSHPG,并表征了这些产物的结构与热稳定性。选择石蜡基燃料Paraffin-1为基底燃料、PHPG为添加剂,在间歇式反应釜中初步探索了 PHPG对碳氢燃料热裂解的作用,转化率和气体收率的升高表明PHPG可有效提高燃料的裂解深度。在3.5 MPa压力下,分别研究PHPG对模型燃料正十三烷和煤油基燃料Kerosene-1在600~720℃内超临界裂解的影响,两类燃料的裂解转化率、产气率和热沉的提高进一步证实PHPG对提高碳氢燃料裂解吸热性能有明显效果。从理论计算和实验论证两方面,研究了 PHPG-碳氢燃料体系的"聚集-分散"现象和最高临界共溶温度,使用短链醇可有效减少PHPG在碳氢燃料中的聚集、增加含PHPG燃料的储存稳定性,还能进一步提升PHPG提高碳氢燃料吸热性能的效果。开发大分子引发剂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用以提高燃料吸热能力。通过Micheal加成法以及逐步升温缩聚法合成了 PAMAM,再以棕榈酰氯处理PAMAM得到了可溶于燃料的产物PPAMAM。在3.5 MPa压力和1 g/s流量下,分别研究了 PPAMAM对煤油基模型燃料甲基环己烷和煤油基燃料Kerosene-1在600~720℃内超临界裂解的影响。两类燃料热裂解的转化率、产气率和热沉的提高表明,PPAMAM在实验温度的范围内对碳氢燃料的超临界裂解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基于结焦的机理开发含硫的大分子结焦抑制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制备可溶于碳氢燃料的含硫超支化共聚物SHPGMA。研究了SHPGMA对正十三烷裂解和结焦的影响,在SHPGMA的作用下,正十三烷裂解的转化率、产气率和焦含量均有所下降,燃料裂解过程中形成的棒状和丝状焦炭显著减少,说明SHPGMA有较好的抑制催化结焦效果。为进一步验证SHPGMA的结焦抑制效果,将PHPG与SHPGMA配伍,添加至高密度碳氢燃料Kerosene-2中。相同裂解时间内的裂解温度和压差变化、气体液体产物和热沉变化表明,PHPG对Kerosene-2在出口油温600~750℃内同样有明显的引发作用,但高温下压差变化波动大,裂解安定性较差。在SHPGMA的配合下,含PHPG燃料的裂解过程的压差变化明显变平稳,裂解安定性得到有效提高。在定容燃烧弹中通过纹影高速摄像机技术测定了碳氢燃料预混层流燃烧性能的相关参数,如火焰的马克斯坦长度、火焰拉伸率和层流燃烧速率。研究了PHPG、PPAMAM和DSHPG三类大分子引发剂在贫氧条件下对Kerosene-1和JP-10燃烧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支化聚合物对碳氢燃料的点火初期燃烧速率有影响,影响的效果与燃料的挥发性和大分子引发剂的添加量有关:当添加量在1.0 wt%时,PHPG、DSHPG和PPAMAM对煤油基碳氢燃料Kerosene-1和JP-10的点火初期燃烧速率提升都有显著效果。大分子引发剂添加量偏多或偏少都可观察到燃烧速率受到抑制的现象。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 of PHPG on pyrolysis , coking and combustion of hydrocarbon fuel has been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PG is used as base fuel and PHPG as additive . The effect of hyperbranched polymer on the initial firing rate of hydrocarbon fuel is related to the volatility of fuel and the amount of initiator added . When the addition amount is 1.0 wt % , PHPG , DSHPG and PPAAs have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initial firing rate of kerosene - based hydrocarbon fuel Keroxide - 1 and JP - 10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V3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广田;王建青;;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与乙酸酐功能化反应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施文磊;张春棋;高慧君;井丰喜;许坤;许向阳;张道洪;;绝缘材料用无溶剂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J];绝缘材料;2009年04期
3 赵永红;张梅;朱宝库;徐又一;;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对PVDF膜的共混改性[J];膜科学与技术;2008年04期
4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明全;韩克清;余木火;;新型芳香族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晓辉;;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3 朱新远;颜德岳;;阳离子型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4 万文明;潘才元;;超支化聚合物的增长以及拓扑结构控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许培俊;井新利;;一种耐高温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周永丰;颜德岳;;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龚伟;王波;祁宁;麦亦勇;刘黎明;;超支化聚合物微结构的正电子研究[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李思均;牟建新;陈杰;刘新华;姜振华;;不同链段结构对超支化聚合物性能的影响[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振;;新型超支化聚合物的简易合成及其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10 潘才元;孙淼;杨文;;含氮超支化聚合物和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利斌;氧化还原/RAFT乙烯基自缩合法制备水溶性超支化聚合物[D];河北大学;2012年
2 靳海宝;超支化聚合物囊泡的多级自组装及其在模拟细胞聚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陈恒;超支化高分子拓扑结构分析与分子内环化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何桂金;功能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碳氢燃料热化学过程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7年
5 汤多峰;基于芴基超支化聚合物的设计、制备与性能[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强涛涛;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超细纤维合成革卫生性能的影响[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文;荧光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董文勇;基于超支化聚合物构建微/纳米结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高超;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功能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
10 刘进军;含酮和芴单元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端磺酸基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智密;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减水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黄兴强;含PEG链段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修饰及其与纳米材料的复合组装[D];苏州大学;2015年
4 项佳运;基于四苯基乙烯与咪唑荧光小分子和基于氢化噻咯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亮;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高强仿贝壳复合材料[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杨飞;线性聚乙烯基—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7 汪雷;以迈克尔加成法制备氨基酸基超支化聚合物及其表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w婀蠛,
本文编号:1711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71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