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粉体体系堆积、流动特性及其与颗粒间作用力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21:52

  本文选题:流动性 切入点:燃料粉体 出处:《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黏聚性粉体受气固流体动力学和固体颗粒间黏性力作用影响,其流动性往往很差。针对这一学术和工业技术难题,本文以气流床气化技术的供料系统为工业应用背景,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颗粒间接触作用本构模型、多分散体系堆积应力模型等理论模型。基于模型,着重研究颗粒粒径,颗粒粒径分布,颗粒表面特性,颗粒机械性质对于粉体宏观性质的影响,从气固相互作用、颗粒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粉体的堆积特性、流动特性。研究为黏聚性粉体的流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对黏聚性粉体工业单元操作设计和优化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1.采用工业煤粉作为实验物料,研究颗粒平均粒径对于粉体流动性的影响。研究中将煤粉筛分成7种不同的粒度等级。测试了不同粒度等级的煤粉的堆积特性、初始流动特性及壁面摩擦特性。设计搭建了透明有机玻璃料斗装置来检测煤粉的下料过程。实验发现,随着平均粒径的增加,下料过程逐渐由堵塞、不稳定流动发展至质量流;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等熵压缩理论和连续介质塑性模型,推导得出描述粉体压缩,流动及固结的基本物理方程。利用推导利用所得的物理方程,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考量煤粉在料仓内应力状态的新方法,用以评价预测煤粉的下料行为。该理论方法基于应力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2.研究了细颗粒(粒径小于40μm)对于煤粉堆积及流动特性的影响,同时对比了不同粒度等级细颗粒(20μm,20μm-40μm)影响的差异。利用FT4粉体流变仪测试了不同细颗粒含量煤粉的压缩性,透气性,以及剪切特性;利用搭建的有机玻璃料仓和料仓口应力测试装置,检测煤粉下料行为以及煤粉在料仓内的堆积过程。测试发现,煤粉在料斗内的静置过程中,料仓口的压力逐渐的减小直至达到稳定状态;而且煤粉中含有的细颗粒越多,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越长。相应的,静置时间不同的煤粉所表现出的下料行为也存在差异。基于气固相互作用分析,构建了一个粉体堆积模型用,以定量的描述煤粉在料斗内的堆积过程。模型计算结果解释了堆积时间对煤粉下料行为影响的机理。3.研究了包括烟煤、褐煤以及石油焦等工业燃料粉体的流动机械特性。利用粉体样品的流动参数计算得到了各个固结应力下的拉伸应力;利用表面能测试仪测试得到了样品的表面特性。基于弹塑性形变理论,提出"刚性球体软接触点"模型,在微观层面上分析了燃料粉体的堆积流动性以及燃料粉体粘聚及固结机理。模型中,引入了多点接触理论来表征颗粒不规则形状的影响。模型改进了弹塑性接触形变理论模型,用以描述粗糙颗粒之间的接触及相应的颗粒间相互作用。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同Rumpf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关联了粉体各向同性拉伸应力和颗粒间相互作用力,模型预测与实验测试值吻合良好。4.制备并选取了粒径分布特征不同的两组褐煤粉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组煤粉通过气动筛制备,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第二组煤粉是工业煤粉,其相应的其粒径分布较宽。分别测试煤粉的压缩特性以及流动特性和样品的BET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基于实验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Rumpf和Molerus分析方法的理论模型,用以研究粒径分布对于粉体堆积流动特性的影响。模型中以窄分布样品的测试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工业褐煤粉体的各向同性拉伸应力,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良好。基于模型计算结果,在颗粒细观等级的角度上,分析了工业等级褐煤煤粉的堆积与流动特性。5.选用化学成分类似但粒径分布存在差异的四种工业飞灰作为研究物料。利用高温旋剪仪(HT-ASC),测试了飞灰在常温以及500℃下的堆积与流动特性。为了更好的了解温度对于飞灰堆积及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多分散堆积模型来关联各向同性拉伸应力同颗粒间作用力以及细观等级下的接触结构。模型正确的展示了固结等级以及温度对于各向同性拉伸应力的影响。基于模型计算结果,温度对于飞灰堆积流动特性的影响机理得以在微观颗粒接触的等级下展现。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particle surface property and partic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powder flowability is studied by using industrial pulverized coal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Rumpf and Molerus analytical methods is introduc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n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530;TB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保新;仓内煤的流动特性及改善措施[J];中州煤炭;1991年05期

2 马家津,李贤中,莫述诚;浓缩果汁的流动特性[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3 梁基照;;含有防老剂未硫化天然胶的挤出流动特性[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3年01期

4 梁基照,唐国俊;压出过程中内胎胶流动特性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5 杨天翼;葛树生;王万千;;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在岩心内的流动特性[J];国外油田工程;1992年06期

6 艾亮,申龙涉,周继宏,谷俊标;58℃石油蜡流动特性的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彭军,韩跃文;砼在软管中的流动特性及阻力计算[J];矿山机械;2003年06期

8 河越^y男 ,郑志胜;新型浮动筛板塔的流动特性(续)[J];化工炼油机械;1981年06期

9 ;透气砖温度场和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J];钢铁研究学报;1994年01期

10 惠世恩,徐通模,刘仲军,金焕龙,王滨,,蒋慧姝,郭宏生,车得福,任星明,吴友涛;浮头式废热锅炉高温工艺气流动特性的研究[J];化工机械;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平;潘建红;向毅;;催化转化器载体流动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纪文峰;赵志刚;董利;许光文;;J阀颗粒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韩继勇;刘易非;郑维师;;地下稠油流动特性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4 何枫;郝鹏飞;丁英涛;王飞;;微管道中连续流或离散流的流动特性[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5 童耀;焦家训;张玉莉;;浆液在砂砾石中的流动特性试验分析[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肖睿;章名耀;刘向东;陈晓平;;第二代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之裂解炉流动特性研究[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屈晓航;田茂诚;冷学礼;;脉动流通过螺旋翅片管流动特性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8 贺永;傅建中;陈子辰;;基于激光加工的聚合物微通道的流动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谢元一;王厚华;;建筑物走廊型通道中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的研究[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石惠娴;骆仲泱;王勤辉;岑可法;;颗粒团影响流场内流动特性PIV测试[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一;粉体体系堆积、流动特性及其与颗粒间作用力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2 王继红;冰浆的管道输送热流动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马健;纯射流在非恒定横流中的流动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华;低质燃油高效雾化喷嘴开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陈叶青;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流动特性研究及控制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高海波;金属化球团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金;射流液固流化床多组分颗粒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孙苏皖;气固流化床内宽粒径分布颗粒的流动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吴羽隆;表面润湿性及重力协同控制下的冷凝流动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晓娅;管输水合物浆液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5年

8 王畅;基于CFD的COPD患者肺部气道内空气流动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9 张翅翔;大流量工况下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10 赵会永;粮食颗粒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3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723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d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