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年
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
朱凯
【摘要】:矿井破碎围岩产生突然坍塌对煤炭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施矿井围岩的安全监测已得到应用。传统的无线传感网络具有如下不足:节点自修复能力弱、耗能高,且数据在节点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过程中易出现误码现象,导致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无线传感网络的缺点,论文分析了矿井环境无线通信的传播特性,提出围岩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研究了矿井围岩监测系统中无线传感网的自修复能力、网络生命周期及数据传输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具体如下:(1)设计了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的系统结构为了设计有效的矿井围岩监测系统,论文分析了围岩复杂环境中多径效应对无线传播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井下无线传感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矿井围岩监测系统设计架构,该架构包含三层网络结构:管理层、监控层和设备层。管理层对服务器及客户端实施管理,并对围岩监控数据实施分析处理;监控层基于以太网SOI协议,对设备层之间的通信实施管理,采用动态组网和数据传输技术,构建围岩物理特征监控系统;设备层由网关、协调器以及终端节点构成,网关和协调器之间采用CAN线互连,终端节点采用无线传感器、短距离无线传输和检测技术完成数据采集与传输。论文所设计的无线网络系统结构是研究矿井围岩监测关键技术的基础。(2)研究了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自修复路由算法矿井环境恶劣,传感器控制节点易受损坏,导致前端无线传感采集网瘫痪。因此,在个别节点受损情况下,如何实现前端采集网的自修复能力,提高采集网的稳定性是论文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论文重点研究路由算法对采集网自修复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平面路由算法和分层路由算法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层路由算法具有节点周期性休眠、使用簇首控制网络等优点,满足矿井围岩监测系统需求。在分层路由算法中,LEACH算法是经典的簇树状拓扑控制算法,存在簇首分布不均匀问题。针对该问题,论文提出改进的RD-LEACH(Regular Distribution–LEACH)算法。RD-LEACH算法优化了簇首节点竞争条件,克服了簇首节点分布不均匀问题,所产生的均匀分布提高了地理位置相近节点感知数据的相关性和子网络的稳定性,导致网络负载均衡,减少拓扑结构变化对前端采集网络的影响,从而提高围岩监测系统无线传感网的自修复能力。论文设计了仿真实验来验证RD-LEACH算法的有效性。实验范围600m×300m,终端节点400个,轮数间隔值0.05。终端节点由程序随机产生,代表围岩中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当节点剩余能量小于0(s(i).e0)时,标志节点死亡,代表实际环境中节点被损坏后的网络结构。论文使用簇重合度和网络负载平衡因子两个指标对rd-leach算法与leach算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比结果表明rd-leach算法比leach算法产生的簇首节点分布更均匀,进而说明基于rd-leach算法的无线网路由自修复能力更强。(3)研究了延长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生命周期的路由算法监测系统的终端采集节点采用电池供电,能量有限,而传统网络功耗较大。因此,论文开展矿井围岩监测无线网的节能研究,旨在降低网络整体能量消耗,延长网络寿命。论文首先对控制节点的硬件开展低功耗研究,论文按照低功耗设计原则,研究了温度、压力和振动等节点的低功耗电路设计和采集方案。论文重点研究了无线传感网控制系统的低功耗路由算法。针对围岩监测无线网在选择簇首节点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问题,提出fl-leach(firstlast–leach)节能算法,降低围岩监测无线网在选择簇首节点过程中的能量消耗。fl-leach算法使用集合来记录簇状态更新,以更新后集合中的节点总数确定成簇个数,引入节点成为簇首的地距因子参数d(n),降低监测系统总体能量消耗,克服成簇过程中网络能量消耗过大的缺点,延长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络使用的周期。论文仿真验证了fl-leach算法的有效性,设定节点初始能量为200,选用不同的地距因子、不同的循环轮次得到实验结果。地距因子代表终端采集节点至簇首节点之间的距离,循环轮次代表仿真实验中成簇次数,能量变化值由剩余能量记录,代表一轮循环后节点剩余能量。通过对比不同地距因子在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网络剩余能量,实验结果表明fl-leach比leach至少节能18%,说明改进的fl-leach算法使系统的无线传感网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长。(4)研究了矿井围岩无线监测系统数据可靠性传输技术矿井恶劣环境存在严重的电磁干扰,会降低数据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增大数据传输误码率。误码率是判断数据传输可靠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论文开展矿井围岩无线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编码算法研究,降低数据误码率。论文改进了一种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数据纠错算法rmn-dec(rockmonitoringnetwork–dataerrorcorrection)。rmn-dec在原有编码算法基础上改变初始条件,并利用本文提出的数据结构模型,采用硬判决译码方法完成数据纠错。论文研究了数据通信机制,完成自定义的soi通信协议的数据帧结构和数据字典,仿真实验选用不同码字,采用高斯白噪声信道、二进制相称键控调制,最大迭代次数和最小错误帧数均设为150。与传统的硬判决算法的实验结果相比,rmn-dec算法在减少迭代次数以及内存开销的同时可以降低误码率,说明基于RMN-DEC算法能够保证监测系统数据的可靠传输。论文在研究过程,提出了如下技术创新:(1)提出了一种基于LEACH的RD-LEACH算法,改进了节点成为簇首的竞争条件,提高了网络自修复能力;(2)提出了一种基于LEACH的FL-LEACH算法,能够降低围岩监测无线网在选择簇首节点过程中的能量消耗;(3)改进了一种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RMN-DEC数据纠错算法,降低终端采集节点与网关之间数据传输时的误码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76;TN929.5;TP21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建生;孙彦景;;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高层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琳;冯秀芳;;基于网格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算法[J];电视技术;2013年11期
2 包昕;王达;刘婉月;;利用软解调序列的LDPC码闭集识别方法[J];电讯技术;2015年01期
3 牛新征;梁帆;周明天;;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物联网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年04期
4 莫远国;罗善国;;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一种多位纠错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9年S2期
5 李云伟;;无线监控网络在井下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年06期
6 孙彦景;钱建生;李世银;窦林名;;煤矿物联网络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2期
7 梁莹;李晓;张记龙;王志斌;田二明;;井下无线通信网络路由快速建立的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8期
8 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3年01期
9 刘盛东;刘静;岳建华;;中国矿井物探技术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J];煤炭学报;2014年01期
10 姚锡凡;于淼;陈勇;项子灿;;制造物联的内涵、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官健;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敏;贺鹏;;一种基于LEACH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改进算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08期
2 汤利平;;浅析煤矿物联网的特点和关键技术[J];电子世界;2013年04期
3 郑小磊;;基于WIFI技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与研究[J];电子世界;2013年05期
4 石长云;;探究煤矿综合自动化中物联网技术的实现[J];电源技术应用;2013年02期
5 赵尔丹;张照枫;;保定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年15期
6 周宝建;;指纹识别在高职学生考勤管理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高强;段晨东;张猛;张多;张东力;;物联网城市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12期
8 陆江东;戴卓臣;郑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21期
9 孔令富;吴培良;;物联网机器人系统研究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李璐;;基于ZXing的条码技术研究[J];福建电脑;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良;煤矿区“一张图”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贾冰;基于语义的物联网服务架构及关键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吴珺;隧联网结构及智能监控数据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郑扬冰;井下选煤硐室围岩动态监测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5 王军号;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峰;网络环境下矿井提升机智能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樊华;面向物联网的RFID不确定数据清洗与存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王春雷;基于三维GIS展现的煤矿物联网异构数据集成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10 程超;面向物联网的定位系统链路选择与分配[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瑜;基于LEACH分簇路由协议的改进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艳;能量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D];重庆大学;2011年
3 梁莹;井下瓦斯浓度、温湿度无线监测传感网络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4 段文芳;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王慧;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功耗控制技术[D];安徽大学;2010年
6 陈胜来;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型路由协议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曹永洁;无线传感网覆盖及传输机制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太平;矿山物联网通信服务质量智能分组调度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艳瑞;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优化[D];湖南大学;2012年
10 赵利;基于RFID中间件的海量数据集成技术及其在现代物流决策分析中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其博;刘杰;黎羴;范春晓;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吴臻;金心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LEACH算法的改进[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1期
3 孙彦景;钱建生;武金磊;罗云国;;基于WSN地下无人采煤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11期
4 肖玮;涂亚庆;徐华;毛育文;;一种快速应对拓扑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路由协议[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9期
5 何延杰;李腊元;邢明彦;;WSN中一种能量均衡的分簇路由协议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10期
6 孙超;赵路路;张影;刘彬;郝晓辰;;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拓扑的覆盖区域节点调度优化算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1期
7 周贤伟,郑如鹏,覃伯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年11期
8 葛允;段中兴;雷洁;;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分簇路由协议改进[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09期
9 陈爱武;孙立新;张记龙;王志斌;;基于ZigBee的井下安全监控系统无线漫游网络[J];测试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健;谢锘;周希元;;RS码的盲识别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志新;矿井瞬变电磁场分布规律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2 杨海燕;矿用多匝小回线源瞬变电磁场数值模拟与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3 尹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勃;矿井地震全空间极化偏移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海生;高密度电法在探测煤矿地下采空区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2 曹煜;并行直流电法成像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向红;本安型瞬变电磁仪及其探测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明中;粘弹性围岩弧板支护的解析解[J];煤炭学报;1999年01期
2 张雪樵;在高温围岩条件下的石门掘进[J];建井技术;1983年02期
3 吴小光;双联体隧道中墙顶部围岩保护及墙顶回填体施工质量保证[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1年S1期
4 张鹏;;高应力围岩岔口段施工优化研讨[J];河南科技;2013年14期
5 黄明利;伍志勇;徐飞;;城市环境下TBM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与分析[J];隧道建设;2011年S2期
6 王志才;全站仪三维非接触式围岩净空位移量测技术的应用[J];矿山测量;2003年02期
7 朱永全,刘勇,张素敏;洞室大小和形状对极限位移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5期
8 韩和平;郭俊义;蔡建德;;复杂围岩条件下巷道锚杆支护技术研究[J];矿业快报;2007年01期
9 陈金国;不稳定围岩区段煤柱尺寸的确定[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4期
10 姚绍涛;;隧道Ⅴ级围岩中隔壁(CD)法施工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立军;;层状围岩隧道施工爆破数值模拟分析[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冷希乔;史宪明;姜群会;;层状围岩中隧道开挖变形特征研究[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吴小光;;双联体隧道中墙顶部围岩保护及墙顶回填体施工质量保证[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4 张礼仁;张友良;谭飞;刘登学;;隧道不同级别围岩监测与数值模拟分析[A];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张宗伟;;强挤压围岩隧道施工合理支护问题的探讨[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浩;陈寅奕;徐永福;张志泉;;收敛-约束法原理及其在隧道设计中的应用[A];岩土工程数值方法与高性能计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崔兰;王树仁;;深部圆巷开挖围岩能量耗散特征数值模拟分析[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8 黄明利;伍志勇;徐飞;;城市环境下TBM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与分析[A];第二届隧道掘进机(盾构、TBM)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铁隧道集团城市盾构项目管理、施工技术、设备维保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国卿;刘利军;;TBM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掘进参数的选择[A];水与水技术(第4辑)[C];2014年
10 刘夕才;何满潮;林韵梅;;软岩膨胀性对巷道围岩特性曲线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新矿集团 张万武;[N];新疆科技报(汉);2004年
2 安立广;[N];中国交通报;2012年
3 燧文;[N];人民铁道;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凯;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丹;高地应力条件下交通隧道的模型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齐明山;大变形软岩流变性态及其在隧道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李鸿博;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辉;地下金属矿山六边形进路充填开采围岩稳定性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铭哲;软硬交界地层重载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房敦敏;基于数量化理论的岩质围岩施工阶段亚级分级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唐卫华;水平层状围岩隧道钻爆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文志武;围岩锚固机理及锚固参数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杨广安;隧道施工中围岩参数反演及载荷分配比例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王玉培;新奥法隧道施工围岩—支护系统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7 华开成;麻崖子不同级别围岩隧道结构受力特性分析与安全性评价[D];长安大学;2014年
8 罗定伦;隧道抗减震模型试验围岩相似材料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明凯;复杂围岩隧道爆破减震技术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10 熊芳斌;厦门海底隧道爆破施工及对围岩影响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7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