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纳米二聚体的细胞内手性机制及其对端粒酶和叶酸高灵敏生物传感检测

发布时间:2018-05-14 18:57

  本文选题:自组装 + 圆二色性 ; 参考:《江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论文采用自组装技术,以非手性纳米材料为基元构建了手性纳米粒子二聚体结构,研究了二聚体结构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细胞内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端粒酶传感检测新方法,以及对食品中营养物质叶酸的表面增强拉曼高灵敏传感检测。此外,通过构建等离子纳米棒二聚体卫星状多级次组装结构实现对活体肿瘤的多模态成像传感与治疗。首先,以DNA分子为骨架将相同粒径的等离子纳米金和纳米银颗粒分别与半导体量子点构建成异质二聚体结构,以及量子点与量子点组装成的二聚体结构。通过圆二色光谱表征发现,等离子贵金属与半导体量子点组装成的二聚体结构,能在贵金属的等离子吸收区域和半导体量子点吸收区域产生了强烈的圆二色吸收峰。而单纯的半导体量子点只在其自身区域有吸收。其手性来源是二聚体的粒子与粒子之间是形成了一定的二面角,从而产生了圆二色信号。同时,由于贵金属的等离子效应,会使得产生的圆二色信号比单纯的半导体材料信号更强烈。其次,构建了等离子金纳米粒子二聚体,首次采用等离子手性信号来观察组装体与生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圆二色信号变化发现,组装体在进入细胞前后,其手性信号发生了翻转。冷冻三维重构证明,二聚体材料进入前后的二面角发生了扭转。进一步研究表明,细胞内的p H、离子强度以及蛋白浓度不同导致了二聚体进入细胞前后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性信号。另一方面,采用左右旋圆偏振光对偶联有光敏分子的纳米金二聚体进行照射,可以发现当二聚体进入细胞内部后,其对左旋偏振光的吸收明显增强,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也比右旋偏振光照射下强。而在细胞外,二聚体在右旋偏振光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比左旋的强。从而间接证明二聚体材料在细胞内的构象发生了变化。第三,采用适配体DNA构建了纳米金异质二聚体手性传感器,实现了对细胞内的端粒酶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异质二聚体在进入细胞后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并且能与癌细胞中端粒酶特异性结合使结构发生解离,进而产生手性信号变化。本方法对端粒酶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7×10-15 IU。首次建立了细胞内生物分子手性传感检测方法。第四,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反应构建了金银纳米粒子异质二聚体表面增强拉曼传感器,实现了对食品中叶酸的高灵敏检测。对叶酸的检测灵敏度达到0.86 pg/mg,是目前报道最高的。第五,基于金纳米棒二聚体,采用多级次DNA自组装技术将其与上转换纳米材料构建成卫星状结构。利用这种组装结构能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多模态成像技术介导的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成像技术包括核磁共振成像,上转换发光成像,x光断层扫描,光声成像。同时,由于二聚体结构强烈的等离子耦合作用,使得金纳米棒二聚体的光热转换效率是单纯纳米棒的两倍之多。并最终首次利用组装体结构,实现对活体肿瘤的多模态成像和光治疗。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self - assembly technique to construct chiral nano - particle dimer structure by using non - chiral nano - material as primitive , and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mer structure and cell .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TP2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明栋;王宗廷;王凤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分析计量;2016年01期

2 刘飞;熊政委;李春华;张娟;王小萍;唐晓波;王云;;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分子修饰及抗癌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5年23期

3 骆三;查正宝;李妍妍;张书海;高艳光;;光声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25期

4 邓小燕;李佳渝;谭克俊;;基于碳量子点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叶酸[J];分析化学;2014年04期

5 周明辉;廖春艳;任兆玉;樊海明;白晋涛;;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成像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光学;2013年05期

6 Chen Gui;Da-xiang Cui;;Functionalized Gold Nanorods for Tumor Imaging and Targeted Therapy[J];Cancer Biology & Medicine;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沈建磊;DNA介导复杂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组装及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郝昌龙;荧光与手性信号的纳米结构制备及食品危害因子生物传感检测[D];江南大学;2015年

3 吴晓玲;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食品安全重要危害因子的超灵敏检测[D];江南大学;2014年

4 严文静;自组装纳米四面体手性机制及高灵敏生物传感检测[D];江南大学;2014年

5 穆亲;量子点荧光探针的设计及检测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葛佳;基于滚环扩增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新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7 马伟;基于纳米组装的DNA增敏传感检测原理与方法[D];江南大学;2013年

8 王俊鹏;半导体材料的能带调控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盛宗海;水溶性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分析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敏慧;食品中叶酸、烟酸、生物素及泛酸的UPLC-MS/MS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尹红红;基于纳米自组装及免疫增敏的食品危害因子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89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889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