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24 11:49

  本文关键词: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5年

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

王永宏  

【摘要】:大气气溶胶的消光作用对大气辐射传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参与和影响的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则是区域大气污染研究的重要组成。在人为活动剧烈的中国中东部特大型城市群区域,大气气溶胶对大气消光和二次污染形成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北京城市和京津冀区域,分析了其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并研究了气溶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北京地区2013年和2014年采暖季节气溶胶浓度较高,平均值为87μg·m-3,550nm可见光波段的平均散射系数为333Mm-1,后向散射系数为44.5Mm-1,后向散射比为0.16,气溶胶散射波长指数为1.4,不对称因子和气溶胶质量散射系数的值分别为0.5和3.9 m2g。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秋冬季节来自北京偏南方向的气流占总气团的31%,且对应的颗粒物PM2.5浓度为90.3 μg·m-3,平均的气溶胶散射系数为422.5 Mm-1,半球后向散射系数为64.8 Mm-1,后向散射比为0.15,表明南部气流所含颗粒物浓度较大且细模态颗粒物较多。我们同时还发现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气溶胶光散射能力增强。计算发现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霾天气下较高而相对清洁天气下较低。分粒径的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计算表明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较大值存在于大粒径段而较小值存在于较细粒径段,这主要是由气溶胶化学成分组成影响。对2013年1月24-31日霾污染事件中气溶胶物理和化学特性观测的结果分析发现PM1,PM2.5和PM10的平均浓度为99.1±67.1μg·m-3,188.3±128.8 μg·m-3和265.2±157.1μg·m-3。在污染最严重的28号和29号,PM1-2.5质量浓度比重增加,表明这部分颗粒物在污染累计阶段的增长。550 nm波段平均的气溶胶散射系数为877.2 Mm1±624.2Mm-1,重污染期间相对粗颗粒物浓度的升高可以从后向散射比,不对称因子和散射波长指数的变化中看到。另外,从气溶胶数浓度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核模态和积聚模态颗粒物浓度污染时段增长显著。高分辨率气溶胶飞行质谱仪(HR-TOF-AMS) PM1观测的结果显示,500-800nm的真空动力学直径是颗粒物浓度较高的粒径段。高浓度的本地污染排放加上稳定的边界层条件和增加的相对湿度,导致气溶胶吸水能力增加,气态前体物向气溶胶的转化增加导致二次气溶胶形成增加。Mie模式计算的干状态下PM1颗粒物的光散射系数和积分浊度计测量的散射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使用修正的IMPROVE光散射贡献解析发现该污染过程中气溶胶化学成分中的有机物,含硫酸盐的气溶胶,硝酸铵和氯化铵对光散射的贡献分别为54%、24%、12%和10%。水溶性无机盐从非霾到重霾过程质量浓度和消光比例的快速增长与有机物比例的下降,说明无机盐对北京重霾污染形成过程存在显著的加速作用。利用京津冀大气环境观测网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域臭氧浓度值周末高于工作日,靠近城市中心的站点其臭氧浓度周期性变化较为平缓。NOx和NO的浓度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这主要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变化相关,从而使得NO浓度变化引起的滴定效应是臭氧呈现周期变化的原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面观测的气溶胶浓度周末低而工作日高,从而对UV辐射引起了周期性的减弱,使得臭氧生成需要的紫外辐射发生周期性变化,影响臭氧生成速率,强化了京津冀区域臭氧浓度变化的周末效应。研究发现高相对湿度下的能见度减小趋势比低相对湿度下的能见度减少快,初步判断是由于气溶胶中的无机成分比重增加导致气溶胶在高湿度下的吸湿能力加强,从而使得观测得到的高湿度下的能见度减少趋势显著。利用Geos-Chem模式模拟的观测的气溶胶化学成分证实了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中无机成分比例在增加,尤其是卫星观测到的无机气溶胶前体物上升快速,其中以NO2浓度升高最显著。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许建明;耿福海;甄灿明;高伟;;上海浦东地区气溶胶散射系数及影响因子[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2 唐文苑;赵春生;耿福海;彭丽;周广强;高伟;许建明;Xuexi Tie;;上海地区臭氧周末效应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1期

3 龚道溢;郭栋;罗勇;;中国夏季日降水频次的周末效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3期

4 何文;刘辉志;冯健武;;城市近地层湍流通量及CO_2通量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年01期

5 肖秀珠;刘鹏飞;耿福海;高伟;甄灿明;赵春生;;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对比[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6 安林昌;孙俊英;张养梅;沈小静;王婷婷;梁文德;陈丽丽;;天津武清地区单颗粒黑碳气溶胶特征观测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春锋;缪启龙;马利;王勇;;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2 侯灵;姚展予;;环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指数与降水的周循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2012年04期

3 李明华;吴蔚;张子凡;杜小松;;惠州城区逐时降水的气候特征[J];广东气象;2011年04期

4 李岩;安兴琴;左洪超;曹国良;林伟立;王瑛;;2008年北京奥运交通限制效果的模式研究[J];高原气象;2010年06期

5 周东;何玉凤;黄志新;;化工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研究[J];广州化工;2012年14期

6 邓彦阁;孙天乐;曾立武;何凌燕;黄晓锋;;华南沿海某大气背景点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11期

7 田心如;白莉娜;唐红昇;陈广昌;王伟丽;;江苏省大雾持续时间及相关要素的周末效应[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2期

8 徐蕾;;徐州市区PM_(10)时间分布特征[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年01期

9 范学花;陈洪滨;夏祥鳌;;中国大气气溶胶辐射特性参数的观测与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13年02期

10 刘琼;耿福海;陈勇航;郑巧利;高伟;毛晓琴;;上海城区典型臭氧浓度偏低年的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春锋;缪启龙;马利;王勇;;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苏晨;刘伟东;窦军霞;;北京地区近30年夏季气象要素的周末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城市气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侯灵;姚展予;;环北京地区气溶胶与降水的周循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4 王宏;陈晓秋;林长城;白亮;余永江;;福州近地层臭氧分布及与天气条件关系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5 刘琼;耿福海;陈勇航;高伟;毛晓琴;;上海典型臭氧浓度偏低年的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6 周恩泽;;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雾的气候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7 高伟;贺千山;潘文伟;林莺;潘亮;;上海城区“干”气溶胶光学性质的观测特征[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8 力梅;张丽;李磊;;深圳30年气象要素星期效应特征分析及相关性研究[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9 黄振;王建民;沈龙娇;尹婷;钟章雄;田建军;;武汉市2010-2012年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10 刘新春;钟玉婷;何清;彭艳梅;罗孝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晓环;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10年

2 顾莹;上海城市化对臭氧污染影响的数值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婧;城市个体黑碳暴露特征与儿童呼吸道健康效应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凯;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申倩倩;上海地区臭氧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毅;西安市大气CO_2时空分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月清;南京大气污染物NO_2、O_3、SO_2的城郊对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王焯如;应用多光路主动DOAS研究大气污染物及其时空分布[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龙华;激光测风雷达回波信号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琼;上海地区气溶胶对近地面臭氧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8 童尧青;南京地区霾天气及其污染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刘明花;上海市地面臭氧浓度分析及多元非线性预报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开放;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颖花形成的影响—3年FACE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根,徐永福,张仁健,韩志伟;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源排放及其浓度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2 李家伦,洪钟祥,罗卫东,李爱国,赵翼浚;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3 吴涧,符淙斌;近五年来东亚春季黑炭气溶胶分布输送和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4 刘辉志;涂钢;董文杰;符淙斌;石立庆;;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J];大气科学;2006年01期

5 柯宗建;汤洁;;北京上甸子秋冬季大气气溶胶的散射特征[J];大气科学;2007年03期

6 许黎;王亚强;陈振林;罗勇;任万辉;;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Ⅰ:排放、清除和浓度[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7 冯健武;刘辉志;邹捍;李爱国;;珠峰绒布河谷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及湍流通量变化[J];高原气象;2007年06期

8 高枞亭;张仁健;苏丽欣;;长春秋冬季大气黑碳气溶胶的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9年04期

9 胡建林,张远航;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生成过程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宋宇,唐孝炎,方晨,张远航,胡敏,曾立民,李成才,毛节泰,MICHAEL BERGIN;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世广;我国大陆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4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军;[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N];中国气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蒋益荃;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范行军;气溶胶中类腐殖质的分离定量、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9 李霞;西北半干旱区大气可降水量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反演与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付凯;多组气溶胶预测的数值计算和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陈智杰;洁净热气溶胶灭火剂配方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关键词: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90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