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9 19:48
【摘要】: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一种新型的多孔结晶材料,由金属离子连接有机配体自组装构建而成。因具有高比表面积、氋度有序的多孔性、可功能化的孔空间和可调节的骨架结构等很多独特的性能,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包括气体吸附与分离、分子识别、传感、药物输运、催化和电容器等涉及到能源和环境的各个方面。近几年来,以MOFs作为前驱体或模板合成不同的碳基纳米材料,如多孔碳、杂原子掺杂的多孔碳和金属/金属氧化物修饰的多孔碳材料等,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碳化MOFs制备的碳基纳米材料有很多优点,如高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道尺寸、易功能化的杂原子和金属/金属氧化物等。催化还原反应是与工业产业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其中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4-NP)是催化中的一个重要反应。贵金属(Au、Ag、Pt、Pd等)是催化4-NP反应的有效催化剂,但考虑到催化剂的价格昂贵和和难于循环的原因,因此基于非贵金属(Fe、Co、Ni、Cu以及其氧化物)的催化剂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由于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能高和比表面积大,热力学上不稳定,纳米粒子很容易团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金属纳米颗粒包裹在一种稳定的介质中保护起来。而MOFs碳化后的金属多孔碳材料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以MOFs材料为前驱体制备金属多孔碳材料,通过MOFs材料和配位化合物的改进和选择并逐步提高他们衍生物的催化性能。本论文第二章中,我们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Ni-MOF的纳米晶体,通过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三维衍射断层(EDT)技术收集晶体的衍射数据,使用HELX97软件处理衍射数据确定结构。我们首次利用TEM原位热台技术去确定MOFs的碳化温度。通过TEM原位热台实验可以直接观察到Ni-MOF在300℃坍塌,350℃左右Ni纳米粒子开始生成、长大,700℃左右单质镍团聚并逃离碳基质的过程,以此确定了碳化温度为400、500、600、700℃,并且碳化后的TEM结果与原位热台结果基本一致。经过分析,确定Ni-NPC-600为最佳样品,并进行了催化还原4-NP的活性测试,在NaBH_4碱性条件下催化还原4-NP为4-AP,Ni-NPC-600表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实验中,第一次成功使用TEM原位热台实验观察MOFs到纳米镍的形成过程,这种技术将会成为研究mofs碳化的重要实验方法。本论文第三章中,以不同配体构筑的MOFs前驱体会改变碳化产物的性能。我们选择了两个苯环的1,4,5,8-萘四甲酸(ntca)为配体合成Ni-ntca,然后以Ni-ntca为模板碳化制备镍@碳复合材料并应用催化对硝基苯酚。由TEM原位热台实验中Ni-ntca的变化确定碳化温度,然后经一步碳化制备多孔碳包裹的纳米镍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纳米镍的负载量高,在600℃下碳化的样品中金属镍含量高达72.9%,纳米镍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多级孔碳基质中。作为催化剂,在nabh4溶液中,催化还原4-np为4-ap的测试中,催化剂表现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催化活性高于Ni-npc-600(第二章)以及其他含镍催化剂,说明了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mofs可以提高碳化产物的性能,此外,电镜热台技术的再次应用有利于探究电镜热台技术在mofs碳化领域的发展和mof衍生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本论文第四章中,配位化合物由过渡金属簇为节点和有机链为骨架,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连接的空间延伸的无限阵列的化合物,由于其合成原料易得、简单合成方法、大批量生产等优点,同样可作为前驱体合成含碳纳米材料。此合成方法为合成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简单的合成路线、有趣的材料性状将会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我们选择配位化合物Ni(dmg)2为模板合成含杂原子氮的镍@碳复合纳米材料,Ni(dmg)2是由金属镍离子和富含氮的丁二酮肟配体通过Ni-n键构成的简单配位化合物,是用来检验镍离子的典型反应。通过不同温度下直接热解红色配位化合物Ni(dmg)_2合成含杂原子氮的镍@碳纳米催化剂,制备的样品含有大量的单分散的金属Ni活性催化中心、杂原子氮掺杂和石墨化的碳基质。此种碳化方法合成的含镍纳米催化剂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大量生产、可以不用添加其他额外物质。这种以无机配合物为模板制备金属催化剂的方法势必会在工业催化中得到进一步应用。本论文第五章中,杂原子N掺杂的纳米催化剂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受到这个启发,我们选择以2,5-噻吩二羧酸和六亚甲基四胺为双配体和镍盐合成双配体mofs材料juc-85(Ni),然后以其为模板一步碳化合成n和s共掺杂多孔碳包裹的纳米镍复合物(Ni@NSC-600)。纳米催化剂Ni@NSC-600在催化还原4-np测试中展现了高效的催化活性,仅使用0.02mg催化剂,催化反应时间为6min,反应速率常数为10.6×10-3s~(-1),单位质量催化剂的反应速率531.9s~(-1)g~(-1),几乎高于所有的含镍的催化剂和其他贵金属催化剂。此结果也进一步说明杂原子n和S在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催化反应速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亚丽,张猛;金属配位化合物在医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郝志峰,庞树峰,李永利,唐宗薰,史启祯;电荷转移型导电配位化合物[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7年02期

3 才让卓玛;;浅谈配位化合物的藏文命名[J];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李松林,邵建辉,赵云中,王玉新;固态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锰(Ⅱ)配位化合物中的二维互相穿插和三维互锁结构(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10期

5 高峰;配位化合物及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晓晖;杨宪立;肖田梅;张文韬;;电荷转移型导电配位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热点[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周明;费浩;刘扬;李宛飞;;金属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分析、成像以及染色方面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0年01期

8 杜红宾;游效曾;;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和合成[J];化学通报;2011年11期

9 戴f 纳;罗立文;曹作刚;冯锡兰;崔敏;刘春英;;高等院校本科专业配位化合物教学改革的模式创新[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配位化合物相互作用力测量获新成果[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洪见;李端秀;戴铭;郎建平;;若干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固相合成、结构及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郑小燕;王学业;沈克琪;;1,3-杯[4]-冠-5-氮-杂冠-5与钾离子配位化合物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鲁艺;褚钱;孙为银;;由3,3’,4,4’-氧醚二苯二甲酸和含氮杂环配体构筑的新型钴配位化合物的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张汉辉;叶钊;杨融生;何文询;蔡妙庄;陈维钧;;铜的脲素、羧酸混合配位化合物的光谱和热稳定性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4年

5 石秀敏;陈雷;宋薇;王旭;阮伟东;赵冰;;4-巯基吡啶与钴(Ⅱ)、镍(Ⅱ)、铜(Ⅱ)配合物的光谱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朱旭祥;孙峥;;海洋药物的新兴领域——海洋配位化合物药物[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7 张国宝;曹健;刘清;王颖;邹卫华;杨瑞娜;赵根锁;;铜和二苯基膦及噻吩甲酰三氟丙酮配位化合物的IR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李永光;吴立新;任咏华;;对热和机械力响应的Pt(Ⅱ)配位化合物凝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亓海啸;任志刚;郎建平;;两种具有催化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质的Au(Ⅰ)配位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10 曾云龙;唐春然;;电位法研究中药解汞毒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会议论文[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丹;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金林;几类重要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及稳定性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宇;平面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石秀敏;几种过渡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的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淼;配位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催化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施和平;硅取代和硅桥联金属有机锂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李方;黄酮类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物构效和协同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鹏;基于弯折型配体及富烯配体的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胜利;功能配位化合物的构筑—金属合成子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10 许晓宇;含氮、氧、氯配体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氮杂环、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李丹丹;前过渡金属与钳形VA唑啉类配体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3 朱丽华;培氟沙星、洛美沙星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王慧娜;几种含氧配体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表征[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5 隋晶晶;新型叠碳团簇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丁成;含羧酸配体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晴;均三苯胺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苏蕾;基于羧酸和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6年

9 孙瑞;基于嘧啶及喹啉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年

10 崔宏鹏;2-(4-吡啶基)苯并咪唑及其配位化合物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60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260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