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致密气藏微尺度渗流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4 23:38
【摘要】:致密气藏孔喉尺度为微纳米级,渗流阻力高、比表面积大,微尺度效应明显,微观力及岩石壁面性质对流体渗流规律的影响不可忽略。目前,致密气藏渗流机理的研究通常直接应用低渗透气藏理论及模拟方法,孔喉尺度差异及微观作用力的影响未见体现,微尺度渗流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从分子动力学出发,引入格子Boltzmann(LBM)方法,针对储层的致密特性建立理论模型并开展微尺度渗流模拟,从而揭示致密气藏微尺度渗流机理。基于致密气藏地质成因,结合多种测试方法对致密储层岩石学特征、纳微米级孔喉结构形态以及储层孔渗物性形成系统认识;通过可动流体测试研究流体赋存状态,并分析致密气藏孔喉结构及含水对气体渗流的影响;考虑致密储层高温高压条件下非理想气体稠密效应,从分子动力学角度对微尺度流体流动规律及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微观模拟。针对致密多孔介质岩石壁面对气体渗流的影响,一方面在考虑壁面滑移的格子模型中加入表征气体与岩石壁面分子间作用势的外力项;另一方面,采用分形L-系统刻画致密多孔介质壁面粗糙度,建立了不同分形维数的孔喉壁面模型;基于分形L-系统理论,给出了考虑壁面粗糙度的LBM边界等效处理方法。应用改进的LBM模型模拟致密多孔介质中气体流动,揭示致密储层单相气体渗流机制。建立考虑静电力和固液分子间作用力的气水两相流动LBM模型,实现气水两相渗流的微观模拟;结合热平衡原理及气水作用势实现气水表面膜微观受力表征,建立岩石壁面稳定吸附水膜厚度的计算模型;模拟了三维重构致密岩心中的气驱水过程,揭示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提出致密多孔介质压实及胶结协同作用下三维简化模型构建方法;结合建立的LBM-D3Q19气水流动模型,模拟致密储层高温高压及常温常压下的气驱水过程,并对比分析了气水分布及赋存状态的异同。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和自生胶结是我国致密气藏的主要成因;致密储层气体运移方式为滑移-渗流;范德华力阻碍气体流动,流场特征尺度超过200nm时,范德华力可忽略。壁面粗糙度降低气体渗流截面积并增加流动阻力;相对粗糙度超过2%,气体流速明显降低;分形维数在1.20左右时,孔道壁面阻力最大。高配位数孔喉连通结构,气体流动路径为大喉道优先;大孔隙能否对储层渗透率有贡献,取决于与之连通的喉道大小。固-液微观力作用下气体运移速度降低;加大驱替压力梯度难以有效改善气体在含水气藏中的运移能力;打破水膜束缚是致密气藏实现高效开发的关键。致密储层高温高压条件下,气水两相流体渗流能力均好于常温常压条件的测试结果。本文提出研究致密气藏渗流机理应考虑微尺度效应,并建立了气-固/液-固分子间作用力、岩石壁面粗糙度以及稳定吸附水膜综合影响下的LBM模型,通过模拟研究微尺度渗流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孔介质压实及胶结协同作用下三维简化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模拟致密储层真实条件下气水渗流。论文成果可为致密气藏微观渗流模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靖;李相方;王香增;李莹莹;石军太;冯东;白艳改;徐敏;;页岩无机质孔隙含水饱和度分布量化模型[J];石油学报;2016年07期

2 杨虎;王建民;;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及微观孔喉特征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3 李靖;李相方;李莹莹;石军太;吴克柳;白艳改;徐敏;冯东;;储层含水条件下致密砂岩/页岩无机质纳米孔隙气相渗透率模型[J];力学学报;2015年06期

4 姚军;赵建林;张敏;张磊;杨永飞;孙致学;孙海;;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页岩气微观流动模拟[J];石油学报;2015年10期

5 赵忠军;朱亚军;李浮萍;罗川又;张志刚;石林辉;;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砂岩气藏孔渗特征的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6 叶礼友;高树生;杨洪志;熊伟;胡志明;刘华勋;杜珊;;致密砂岩气藏产水机理与开发对策[J];天然气工业;2015年02期

7 林缅;江文滨;李勇;易智星;张召彬;;页岩油(气)微尺度流动中的若干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年01期

8 张磊;康钦军;姚军;高莹;孙海;;页岩压裂中压裂液返排率低的孔隙尺度模拟与解释[J];科学通报;2014年32期

9 刘圣鑫;钟建华;刘晓光;李勇;邵珠福;刘选;;致密多孔介质气体运移机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10期

10 李峰;姜振学;肖中尧;李卓;张莺莺;袁文芳;曹少芳;;塔里木盆地满东1致密气藏成因机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葛云峰;基于BAP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与峰值抗剪强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徐自勉;基于LBM的两组分混合气体微流动的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赵秀才;数字岩心及孔隙网络模型重构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邱勇松;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冬欣;基于Micro-CT图像的数字岩心孔隙级网络建模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王合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网络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曲国辉;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岩心物性检测及微观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4 周文宁;复杂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的格子Boltzmann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军昌;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张创;高邮凹陷沙埝南—花庄地区阜三段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9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379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