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地通过控制衣物的厚度来调节温度的方式难以满足人们对服装舒适性和功能性的要求。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会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通过微胶囊技术将相变材料作为芯材制成相变微胶囊,可以克服相变材料在单独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易泄漏、相容性差和腐蚀性等问题。将相变微胶囊整理至织物表面,通过微胶囊芯材的相变行为调节织物微环境的温度,可以在显著减小织物厚度的同时有效的缓解因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对人体造成的不适,提升了织物的服用性能。首先,出于绿色环保的目的,采用气流式锐孔-凝固浴法制备了以海藻酸钠为壁材、以正十八烷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海藻酸钠用量、CaCl2用量、芯材与壁材质量比和气流压力等因素对于微胶囊形貌、微胶囊热性能以及包覆效率的影响。通过Design-Expert 8.0程序,以微胶囊的包覆率作为响应值,建立了海藻酸钠用量、CaCl2用量、芯材与壁材质量比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得到了响应值和各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海藻酸钠相变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6 wt%,CaCl2质量分数为6.3 wt%,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0.35:1,气流压力为0.04 MPa。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相变微胶囊成圆球形,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相变潜热为142.2 J/g,包覆率为64.76%。综上所述,海藻酸钠相变微胶囊虽然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但其相变潜热偏低,无法显著提升复合织物的低温防护性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相变微胶囊的相变潜热,采用原位聚合法,以正构烷烃(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正二十烷)为芯材,以三聚氰胺、尿素和甲醛为壁材,制备了具有较高相变潜热的相变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OM)、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转速、乳化剂种类、乳化剂配比、乳化剂用量、尿素用量、芯材与壁材质量比对于微胶囊形貌、微胶囊热性能以及包覆率的影响。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以微胶囊的包覆率作为响应值,建立了乳化剂质量分数、尿素质量分数、芯材与壁材质量比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得到了响应值和各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三聚氰胺-尿素-甲醛(MUF)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乳化剂质量分数为6.9 wt%,尿素质量分数为0.7 wt%,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1.7:1。此条件下制得微胶囊呈圆球形,表面光滑、结构致密。微胶囊的相变潜热为194.1 J/g,包覆率为88.75%。FT-IR分析得出,MUF树脂成功地包覆了正构烷烃。与海藻酸钠相变微胶囊相比,三聚氰胺-尿素-甲醛(MUF)相变微胶囊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更适于低温防护复合织物的制备。再次,通过发泡涂层法将单一正十八烷微胶囊涂覆至织物表面,制得低温防护复合织物,探究了发泡涂层的工艺并通过低温防护试验来测试复合织物的低温防护性能。探究了发泡剂质量分数、稳泡剂质量分数、发泡时间、泡沫密度、刀距、水性聚氨酯质量分数、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和织物的组织结构对涂层整理液和复合织物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发泡涂层工艺:发泡剂SDS的质量分数为3.0 wt%,稳泡剂PAM的质量分数为2.5 wt%,发泡时间为4.5 min,泡沫密度为100~150 g/L,刀距为1.5 mm,水性聚氨酯质量分数为20wt%。平纹织物的低温防护性能优于斜纹和纬平针织物。相变微胶囊的质量分数越大,复合织物的低温抵抗时间越长,低温防护性能越好,但是当其质量分数超过20 wt%时,附着于织物表面的微胶囊出现了明显的团聚现象。为了进一步延长复合织物的低温抵抗时间,提升织物的低温防护性能,本研究将包覆有不同相变材料(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正二十烷)的微胶囊整理至织物表面,制得分级相变低温防护复合织物。与涂覆单一芯材微胶囊的复合织物相比,分级相变较为显著的延长了复合织物的低温抵抗时间。当外界环境温度为-15℃时,涂覆有分级相变微胶囊(正十四烷、正十六烷和正十八烷微胶囊的最优配比为1:1:2)的复合织物的低温抵抗时间为6.9 min,与涂覆单一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复合织物相比提升了 13.1%,进一步延长了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作业时间。最终,本研究通过FLUENT 16.0有限体积分析软件对分级相变低温防护复合织物进行了仿真数值模拟。首先利用ANSYS Workbench建立了简化的低温防护复合织物的几何模型,并对第四章的低温防护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分级相变低温防护复合织物模型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场云图,直观的展现了分级相变低温防护复合织物内部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其误差小于6.53%,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环境温度和风速对于复合织物模型低温防护性能的影响,可以用于低温防护复合织物的优化设计以及复合织物在真实环境中的低温防护性能的分析预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镇涛;;聚氨酯复合织物[J];黎明化工;1986年01期
2 缪鹏;盛政洪;;粗细针纬编复合织物试制[J];针织工业;1989年05期
3 安虹;针织复合织物新产品通过鉴定[J];纺织导报;1990年06期
4 潘浩;;用于道路修理的经编复合织物[J];国外纺织技术(针织、服装分册);1992年18期
5 李荣坚;;涂层复合织物基布的开发通过技术鉴定[J];棉纺织技术;1992年12期
6 莫金荣;;蚕绢丝、涤、涤/麻交织三层复合织物[J];针织工业;1992年05期
7 李忠东;王兆军;张宁;;复合织物软体容器非线性流固耦合[J];材料导报;2009年04期
8 陈振洲;;4.47米幅宽的多头衬纬复合织物[J];国外纺织技术(针织、服装分册);1984年15期
9 孙遇静;;纬编衬纬复合织物工艺探讨[J];针织工业;1984年03期
10 赵明泉;;双层复合织物服装辅料的研制[J];山东纺织科技;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范立红;沈兰萍;魏勇;;防紫外功能性丙纶/涤棉复合织物产品开发与性能分析[A];金f杯第一届全国棉纺织行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沈兰萍;范立红;付江;谢光银;孙小宁;王雪燕;朱维侠;;防紫外大豆蛋白复合织物的产品开发[A];金f杯第一届全国棉纺织行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全知;医用一次性防护隔离绸[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旭;分级相变低温防护复合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玲利;基于纺织纤维的多孔柔性储能材料的可控构筑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王大祥;硬模板法制备聚吡咯/棉布复合织物柔性电极材料及性能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3 郭美霞;纺织纤维/碳/金属氧化物柔性电极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电容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4 李世慧;基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导电复合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5 周慧慧;纳米金属膜复合织物及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刘高峰;聚苯胺/纯棉导电复合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7 杨付霞;保暖性复合织物层压工艺与性能的探讨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薛巍;耐明火绝热复合织物的设计与表征[D];东华大学;2008年
9 杨慧婷;PPy/纤维素导电复合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汪玲玲;功能复合织物的研究与开发[D];东华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424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42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