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铋钼基催化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07:05
本文关键词: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铋钼基催化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丁二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原料和生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重要单体,能与多种化合物共聚制成各种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如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等;此外,丁二烯还是多种涂料和有机化工的原料。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轮胎生产的迅猛发展,对丁二烯的需求量大幅提高。国内外丁二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乙烯裂解装置副产物中抽提得到;另一种是从C4馏分氧化脱氢制得。其中,C4馏分主要来自炼油厂、煤化工以及生物质化工的副产品。抽提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而开展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工艺不仅可以打破对石油的依赖,还可以实现C4资源的高效利用。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是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研究的关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致力于对两组分BiMo催化剂进行改进,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采用共沉淀法引入杂原子制备三组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即研究了杂原子分别部分替换两组分BiMo催化剂中的Bi元素和Mo元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V元素部分替代BiMo催化剂中的Mo元素制备不同V含量的BiMoVx三组分催化剂。其次,分别采用Zr、La、Ce元素部分替代其中的Bi元素制备另一系列的三组分催化剂。另一方面,将BiMo催化剂和CNTs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催化剂,探讨了此类催化剂在无水条件下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反应中的性能。分析了不同V元素含量对BiMoV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XRD表征确认了新形成的晶型,并使用XPS和TPRO等手段来表征催化剂氧流动性的变化。当催化剂组成为BiMoVo.is时,催化剂表现出较佳的活性。此外,还通过对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价态变化的研究初步推测出催化剂的氧流动性机理。添加Zr元素部分替代Bi元素制备出BiMoZr三组分催化剂,采用XRD来表征催化剂的晶型结构变化,并通过TEM和N2吸附脱附实验来探究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变化,Zr元素的引入使BiMo催化剂呈现出多孔结构,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此外,还借助XPS和TPRO研究了不同Zr元素含量对催化剂活性、催化剂的氧流动性的影响。在BiMoLa三组分催化剂的考评和表征中,使用H2-TPR和TPRO等手段考察了不同La元素含量对催化剂的氧流动性和活性的影响,催化剂组成为BiMoLa0.2时,催化剂表现出较佳的活性和稳定性,并对BiMoLa0.2催化剂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两组分BiMo催化剂,三组分催化剂有效的降低了催化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进行。添加Ce元素部分替代Bi元素制备出BiMoCe三组分催化剂,通过TPRO和XPS表征催化剂的氧流动的变化,在催化剂组成为BiMoCe0.2时,催化剂的氧流动性较强,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并对该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建模和优化,同时还探究了整个反应过程中氧迁移机理和氧流动性的变化。此外,催化剂脉冲实验研究也揭示了铋钼基催化剂和Ce(MoO4)2分别在反应中充当受氧体和供氧体的作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不同组成的BiMo/碳纳米管(CNTs)复合催化剂,XPS表征结果表明元素Bi、Mo的引入有效的改善了催化剂的氧流动性,复合催化剂在丁烯氧化脱氢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0.018(BiMo)/CNTs复合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活性,无水条件下丁二烯的收率可达52.2%。TEM结果表明BiMo均匀分散在CNTs上,复合催化剂在无水反应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丁烯 丁二烯 氧化脱氢 铋钼多组分催化剂 氧流动性 BiMo/CNTs复合催化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221.223;TQ426
【目录】:
- 致谢7-9
- 摘要9-11
- Abstract11-17
- 1 绪论17-23
- 1.1 立题背景17
- 1.2 立题依据17-19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19-20
- 参考文献20-23
- 2 文献综述23-53
- 2.1 丁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烯23-32
- 2.1.1 V基催化剂23-27
- 2.1.2 钼基催化剂27-29
- 2.1.3 碳基催化剂29-31
- 2.1.4 焦磷酸催化剂及其他31-32
- 2.2 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32-40
- 2.2.1 铁基催化剂33-36
- 2.2.2 Bi-Mo基催化剂36-40
- 2.3 小结40-41
- 参考文献41-53
- 3 实验部分53-61
-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53-54
- 3.2 催化剂制备54-55
- 3.3 丁烯氧化脱氢催化反应考评55-57
- 3.3.1 反应考评装置55
- 3.3.2 实验步骤55-56
- 3.3.3 色谱分析56-57
- 3.3.4 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计算57
- 3.4 表征仪器及方法57-61
- 3.4.1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57-58
- 3.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58
- 3.4.3 氮气吸脱附测试(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Measurements)58
- 3.4.4 程序升温技术(Temperature-programmed Technology)58-59
-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59
- 3.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59-61
- 4 共沉淀法制备V改性的BiMo催化剂61-79
- 4.1 引言61-63
- 4.2 BiMoV_x催化剂的制备63
- 4.3 结果与讨论63-73
- 4.4 结论73
- 参考文献73-79
- 5 BiMoZr_x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79-91
- 5.1 引言79-80
- 5.2 BiMoZr_x催化剂的制备80-81
- 5.3 结果与讨论81-87
- 5.4 结论87
- 参考文献87-91
- 6 BiMoLa_x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91-105
- 6.1 引言91-92
- 6.2 BiMoLa_x催化剂的制备92-93
- 6.3 结果与讨论93-100
- 6.4 结论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5
- 7 BiMoCe_x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105-129
- 7.1 引言105-106
- 7.2 BiMoCe_x催化剂的制备106
- 7.3 结果与讨论106-123
- 7.4 结论123-124
- 参考文献124-129
- 8 BiMo/CNTs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129-139
- 8.1 引言129-130
- 8.2 BiMo/CNTs催化剂的制备130-131
- 8.3 结果与讨论131-135
- 8.4 结论135
- 参考文献135-139
- 9 研究总结与展望139-143
- 9.1 总结139-140
- 9.2 主要创新点140-141
- 9.3 展望141-143
- 附录143-1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De Chen;Anders Holmen;Zhijun Sui;Xinggui Zhou;;碳催化反应:关于氧化脱氢反应的综述(英文)[J];催化学报;2014年06期
2 李丽,阎子峰;异丁烷脱氢催化剂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5年04期
3 王丽华;伊晓东;翁维正;万惠霖;;纳米La_2O_3催化剂上低温甲烷氧化偶联和乙烷氧化脱氢[J];石油化工;2007年05期
4 徐桂芬,,李文钊;La_2O_3催化剂上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1995年06期
5 沈鹏飞;张随平;;煤制烯烃技术副产C_4资源的综合利用[J];当代化工;2012年12期
6 彭峰;傅小波;余皓;王红娟;;碳纳米管负载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乙苯脱氢催化活性(英文)[J];新型炭材料;2007年03期
7 袁华;刘洪阳;刁江勇;谷献模;苏党生;;碳纳米管/氧化硅整体式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乙苯氧化脱氢性能(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阿古拉;负载型La-V-O催化剂上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金晓红;La-V-O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丙烷氧化脱氢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铋钼基催化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5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