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概率的建筑结构风荷载效应评估及抗风可靠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1 14:10
【摘要】:风是一种具有强烈空间和时间随机性的自然现象。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随机风条件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建筑结构抗风可靠性研究是结构风工程领域内一直备受关注的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结构风工程领域在深入分析自然风特性、合理刻画风与结构相互作用及精确求解建筑结构风致响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世界范围内因强风引起的建筑结构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却仍旧不断发生。这些惨重的风灾事件不断提醒着风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建筑结构抗风研究仍旧任重而道远。风工程奠基人之一达文波特2002年在《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wind engineering》一文中专门提及,抗风可靠性研究是风工程领域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基于以上考虑,本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定为建筑结构抗风可靠性研究。如前所述,风是一种随机性极强的自然现象。当建筑处在这种随机环境中,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表面风压和建筑结构风致响应等风效应均具有强烈的随机性。如何合理考虑这些随机性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风可靠性的核心任务之一。建筑结构抗风可靠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风环境的随机性:主要包括平均风速随机性和方向性及平均风剖面、随机湍流场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及功率谱等;风环境随机性的处理,包括平均风速和风向的随机性、平均风速剖面和紊流场在物理或者数值风洞中的模拟;2)给定平均风速剖面和紊流场条件下风与结构相互作用时的不确定性:包括平均风速剖面和紊流场模拟的不确定性、气动力系数的随机性等;3)综合考虑平均风速和气动力系数的随机性和方向性,建立一个以概率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评估建筑结构风荷载效应及结构抗风可靠性。本论文即是在以上三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工作。论文框架安排如下:第一章为论文选题的初衷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研究了物理风洞试验中平均风剖面和紊流场模拟的不确定性问题。物理风洞试验是现阶段预测结构风荷载的常用手段,但风洞试验中模拟出来的风环境和真实风环境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真实风环境的特征存在一定的认识不确定性,且不同的人对同一风环境进行模拟时也可能产生差异;另一方面,受限于现有被动式风洞的尺寸限制,风洞试验中模拟出来的紊流场自谱低频成份通常比实际偏少。为了研究风环境模拟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以一鞍型屋盖为例研究了风洞实验中不同风环境条件下的屋盖表面风压特征,调查了平均风剖面、湍流度和湍流积分尺度剖面以及来流中低频能量缺失对屋盖风压的影响,提出了懫用拟定常理论对由于低频能量缺失引起的脉动风压的降低进行补偿。第三章提出了气动力系数极值概率分布估计新方法,基于第二章得到的气动力系数随机过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实际建筑结构风洞试验中,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对结构的气动力系数即建筑表面风压系数时程通常不会采样太长;此外,建筑表面风压随机过程通常具有强烈的非高斯特性,而短时距条件下非高斯随机过程极值概率分布的求解理论上难度较大。因此研究短时程条件下非高斯风压随机过程的极值概率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采用基于三阶矩和四阶矩的埃尔米特多项式转换过程法求解该问题。但遗憾的是,实际计算中还存在一些非高斯过程无法使用该方法或者计算结果不够准确。在充分研究了三阶矩和四阶矩对尾部极值估计的影响后,本文分别基于概率分布的左尾和右尾数据提出了两套新的前四阶矩,建立了短时程条件下基于新矩的埃尔米特多项式转换过程法。第四章提出了估计第三章气动力系数极值概率分布抽样误差的解析表达式。不同时程样本长度得到的三阶矩(偏斜)和四阶矩(峰态)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一—即偏斜和峰态的抽样误差,从而基于矩的埃尔米特多项式转换过程法求解的非高斯随机过程极值也存在抽样误差。现阶段关于基于矩的埃尔米特多项式转换过程法的抽样误差尚无理论解,随之而来,风洞试验中的气动力系数采样时长的确定亦无理论依据。本文给出了相关随机过程的偏斜和峰态的抽样误差的理论计算公式,基于"一次二阶矩"理论进一步给出了基于矩的埃尔米特多项式转换过程法的抽样误差,从而为风洞试验中的气动力系数采样时长的确定奠定了理论依据。第五章基于概率建立了综合考虑平均风速和气动力系数的随机性和方向性以及不同极限状态之间相关性的理论框架,以一鞍型屋盖围护结构为例,评估了建筑结构的抗风可靠性。基于该理论框架,全面分析了不同建筑朝向时不同结构风荷载效应成份的方向性特征,研究了美国规范、新西兰规范和日本规范关于风向折减效应相关规定的优劣,提出了考虑风向折减效应的新方法。此外,既有基于概率的结构抗风可靠性理论通常只能考虑一个极限状态,对于多极限状态情况下不同极限状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抗风可靠性的影响尚无答案,且现有设计理论亦未考虑该相关性。本章提出的理论框架可以较好的考虑不同极限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同时,研究表明,忽略不同极限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有可能大大高估结构的抗风可靠性,现有的设计理论是偏于危险的。第六章为本论文的结论及关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图文】:

基于概率的建筑结构风荷载效应评估及抗风可靠性研究


图.甘Mardiud二侧pressu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五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通知[J];建筑结构;2000年11期

2 ;第五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4期

3 唐瑞莉,田兴运;林业建筑结构特点及常用刚架形式[J];陕西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4 ;建设部公开征集建筑结构领域技术公告建议案[J];建设科技;2002年12期

5 ;第八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中国 北京 2008.10.18~20[J];建筑结构;2008年03期

6 ;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在上海举办[J];工程勘察;2009年07期

7 ;第九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0年01期

8 ;第九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0年02期

9 曾奇;林仁峰;;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J];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10 ;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第二十一届高建筑结构学术会征文[J];建筑结构;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建筑结构》(半月刊)2013年度会员招募[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永建;刘军田;王维斌;张玉兰;;浅析科学技术对建筑结构创新的推动作用[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欢迎订阅2009年《建筑结构》(月刊)[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郁馨;吕志涛;;多高层悬挂建筑结构及应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5 许宁;钟万勰;;建筑结构质量的评估方法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6 聂洪达;崔钦淑;;论建筑结构与建筑空间的统一[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7 郑晓明;;《建筑结构》课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汪大绥;;高性能计算在建筑结构领域中的应用[A];首届工程设计高性能计算(HPC)技术应用论坛报告集[C];2007年

9 肖建华;;建筑结构变形的地震驱动机制探讨[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10 高福聚;刘锡良;;建筑结构仿生研究初步[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文;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2 广东佛山亿龙塑胶工业有限公司 杨秉正;自洁型高性能建筑结构膜的推广应用[N];中华建筑报;2008年

3 李国强;关于建筑结构发展的几点认识(一)[N];中国建设报;2013年

4 同济大学教授 李国强;关于建筑结构发展的几点认识(三)[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李武英;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N];建筑时报;2008年

6 李振长;30年建筑结构改革工作回顾  [N];甘肃日报;2002年

7 记者 顾今;构筑“铜墙铁壁” 探讨发展方向[N];建筑时报;2011年

8 记者 陈园园;加快促进我国向建筑结构强国发展[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记者智谊萍;明年实现建筑结构用钢国产化目标[N];中国冶金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肖华堂;高强度抗震钢筋研发基本过关 推广使用仍需国家助力[N];中国冶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敏;基于概率的建筑结构风荷载效应评估及抗风可靠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2 万福磊;建筑结构连续性倒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方明星;基于等价输入干扰补偿的建筑结构抗震主动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潘登;建筑结构人工智能实验分析环境[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涂永明;CFRP索悬挂建筑结构静力和动力分析及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张强;非线性建筑结构的抗震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聂祺;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兴旺;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综合评定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杜国平;原型建筑结构教学模型研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3 鲁晓旭;建筑结构最优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黄国胜;在役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估及加固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易其文;跃廊式建筑结构与施工的可持续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单志伟;掉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王经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的建筑结构(基础)选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8 刘洪波;建筑结构变形监测辅助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9 胡伟鹏;建筑结构与控制系统并行设计的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魏志婷;基于技术支撑下的建筑结构表现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51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551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