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含氧族杂原子的苯并二唑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

发布时间:2017-03-22 19:10

  本文关键词:基于含氧族杂原子的苯并二唑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尤为突出。新材料科技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在减少能源消耗和利用新能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体现在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上。聚合物太阳电池(PSCs)因其生产成本较低且可通过溶液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势而吸引了广泛关注。目前,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10%,但距离商业应用的门槛依然有不小的距离。效率和稳定性依然是当前PSCs研究的两大科学问题,这都与PSCs的活性层材料有重要关系。设计合成能级合适、吸光能力强、载流子传输性能好的聚合物给体材料依然是PSCs研究的重点。本论文首先综述了聚合物给体材料。为了更好的理解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这些聚合物进行了合理的分类,便于发现其中的规律与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含氧族元素(O,S,Se)的苯并二唑稠环单元,合成了双氟代苯并噻二唑(FBT)、双氟代苯并硒二唑(FBS)、烷氧基苯并噻二唑和烷氧基苯并氧二唑等四种受电子芳香稠环,以此构筑了多种D-A型聚合物给体,研究了其结构对光电性能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获得一系列高迁移率、高能量转换效率的聚合物给体材料。在第三章,针对大部分高效率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因空穴传输能力不够高,而在厚膜聚合物太阳电池表现不佳的问题,我们发展了利用高迁移率给体材料提高厚膜太阳电池效率的学术思想。我们设计了由FBT与烷基化的联四噻吩构筑的光学带隙为1.62 e V的D-A型聚合物FBT-Th4(1,4),其吸收光谱表明分子链间聚集能力很强,而且这种链间聚集有分子量和温度的依赖性。我们研究了分子量对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分子量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OFET)和太阳电池性能。FBT-Th4(1,4)表现出优异的空穴传输能力和PSCs性能,经100 oC退火的OFET空穴迁移率高达1.92cm2/(Vs);倒装PSCs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达到7.64%,而且在活性层厚度在100~440 nm之间的效率都超过6.5%。经进一步的活性层给体材料及形貌的优化,效率可达到9.27%。在第四章,我们用HOMO能级小的单噻吩与噻吩并[3,2-b]噻吩取代联噻吩使相应的D-A型聚合物FBT-DT24-1T和FBT-DT24-TT的HOMO较小而获得较高的开路电压。但FBT-DT24-1T的高分子链间聚集能力弱,吸光能力低,FET空穴迁移率仅有2.6×10-3cm2/(Vs),其太阳电池器件的效率低于1%。而FBT-DT24-TT的高分子链间聚集能力比FBT-Th4(1,4)还强,吸光能力高,FET空穴迁移率达到10-1 cm2/(Vs)水平。分子量对电池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基于FBT-DT24-TT-L的倒装结构PSCs的效率仅有3.47%。而FBT-DT24-TT-H的器件效率达到了7.34%,通过添加5%体积分数的氯萘优化形貌,可以使效率进一步提高到7.78%,而且在活性层厚度为100~355 nm的效率都超过6.5%。经进一步的活性层形貌的优化,效率可达到8.81%。在第五章,我们进一步拓展了由FBT和噻吩衍生物构筑的D-A型聚合物给体材料体系,以(E)-2-(2-(噻吩-2-基)乙烯基)噻吩和联硒吩取代FBT-Th4(1,4)重复单元的中间的联噻吩,得到了共轭聚合物FBT-DT24-TVT和FBT-DT24-Bi Se。电化学测试表明两个材料的HOMO能级都比FBT-Th4(1,4)大,与PC71BM共混比为1:1.5,以含3%氯萘的氯苯作为加工溶剂时,基于FBT-DT24-TVT和FBT-DT24-Bi Se的正装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尽管开路电压只有~0.69 V,但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较高,因而效率分别可达到5.73%和6.08%。在第六章,我们合成了FBT的类似物FBS,并首次合成了与联四噻吩及其衍生物的D-A型聚合物。与前面所述的几个基于FBT的高性能窄带隙聚合物相比,基于FBS的聚合物给体材料聚集能力明显减弱,虽然吸收光谱明显红移,但是Se的引入使HOMO能级抬高,导致了器件的开路电压降低,空穴传输性能及光伏性能也明显不如前者。在第七章,我们合成了烷氧基修饰的苯并噻二唑及苯并氧二唑,与HOMO能级小烷氧基菲构筑了具有较深HOMO能级的D-A型聚合物PPA-DTBT和PPA-DTBX,相应的太阳电池器件的开路电压为~0.86 V。虽然效率分别只有3.03%和1.77%,但是我们的结果表明了菲作为给电子单元应用在构筑D-A型聚合物有利于提高PSCs器件的开路电压。
【关键词】: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聚合物太阳电池 氟代共轭聚合物 链间聚集 苯并二唑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4.4;O6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引言13
  • 1.2 聚合物太阳电池(PSCs)简介13-21
  • 1.2.1 聚合物太阳电池(PSCs)的发展与现状14
  • 1.2.2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14-17
  • 1.2.3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17-20
  • 1.2.4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器件的性能参数20-21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21-24
  • 1.3.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1-22
  • 1.3.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22-24
  • 第二章 聚合物太阳电池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应用24-51
  • 2.1 p-共轭体系的分子设计24-28
  • 2.1.1 窄带隙共轭聚合物的设计24-27
  • 2.1.1.1 提高材料化学结构的醌式特性25
  • 2.1.1.2 分子修饰25-26
  • 2.1.1.3 设计D-A型聚合物26-27
  • 2.1.2 分子的弱相互作用对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作用27-28
  • 2.2 聚合物给体材料28-51
  • 2.2.1 聚对苯撑乙烯类聚合物给体28-29
  • 2.2.2 聚噻吩类聚合物给体29-31
  • 2.2.3 D-A型聚合物给体31-48
  • 2.2.3.1 基于 2,1,3-苯并噻二唑的D-A型聚合物给体31-38
  • 2.2.3.2 基于喹喔啉的D-A型聚合物给体38
  • 2.2.3.3 基于吡咯酮吡咯酮的D-A型聚合物给体38-41
  • 2.2.3.4 基于噻吩并酰亚胺的D-A型聚合物给体41-43
  • 2.2.3.5 基于异靛蓝的D-A型聚合物给体43-44
  • 2.2.3.6 基于萘二并噻二唑的D-A型聚合物给体44-45
  • 2.2.3.7 其他重要的D-A型聚合物给体45-48
  • 2.2.4 醌式结构聚合物给体48-51
  • 第三章 氟代苯并噻二唑和联四噻吩D-A型聚合物的研究51-77
  • 3.1 引言51-52
  • 3.2 实验部分52-61
  • 3.2.1 实验试剂与原料52-53
  • 3.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53-54
  • 3.2.3 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与性能测试54
  • 3.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性能测试54-55
  • 3.2.5 有机半导体薄膜的表面分析55-56
  • 3.2.6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测定载流子迁移率56
  • 3.2.7 基于 5,6-二氟-2,1,3-苯并噻二唑的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56-61
  • 3.3 结果与讨论61-75
  • 3.3.1 聚合物FBT-Th_4(1,4)的合成和表征61-63
  • 3.3.2 聚合物FBT-Th_4(1,4)的热性能63-64
  • 3.3.3 聚合物FBT-Th_4(1,4)的紫外吸收特性和能级64-66
  • 3.3.4 聚合物FBT-Th_4(1,4)的场效应晶体管性能66-70
  • 3.3.5 聚合物FBT-Th_4(1,4)的光伏性能70-75
  • 3.4 本章小结75-77
  • 第四章 氟代苯并噻二唑和联三噻吩、噻吩并噻吩D-A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77-95
  • 4.1 引言77-78
  • 4.2 实验部分78-82
  • 4.2.1 实验试剂与原料78-79
  • 4.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79
  • 4.2.3 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与性能测试79
  • 4.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性能测试79
  • 4.2.5 有机半导体薄膜的表面分析79
  • 4.2.6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测定空穴迁移率79
  • 4.2.7 基于 5,6-二氟-2,1,3-苯并噻二唑的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79-82
  • 4.3 结果与讨论82-93
  • 4.3.1 聚合物FBT-DT_(24)-1T和FBT-DT_(24)-TT的合成和表征82-83
  • 4.3.2 聚合物FBT-DT_(24)-1T和FBT-DT_(24)-TT的热性能83-84
  • 4.3.3 聚合物FBT-DT_(24)-1T和FBT-DT_(24)-TT的紫外吸收特性和能级84-87
  • 4.3.4 聚合物的场效应晶体管性能(OFET)87-89
  • 4.3.5 聚合物FBT-DT_(24)-1T和FBT-DT_(24)-TT的光伏性能89-93
  • 4.4 本章小结93-95
  • 第五章 氟代苯并噻二唑与齐聚噻吩D-A型聚合物体系的扩展95-108
  • 5.1 引言95-96
  • 5.2 实验部分96-101
  • 5.2.1 实验试剂与原料96-97
  • 5.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97
  • 5.2.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性能测试97
  • 5.2.4 基于 5,6-二氟-2,1,3-苯并噻二唑的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97-101
  • 5.3 结果与讨论101-107
  • 5.3.1 聚合物FBT-DT_(24)-TVT和FBT-DT_(24)-BiSe的合成和表征101
  • 5.3.2 聚合物FBT-DT_(24)-TVT和FBT-DT_(24)-BiSe的热性能101-103
  • 5.3.3 聚合物FBT-DT_(24)-TVT和FBT-DT_(24)-BiSe的紫外吸收特性和能级103-104
  • 5.3.5 聚合物FBT-DT_(24)-TVT和FBT-DT_(24)-BiSe的光伏性能104-107
  • 5.4 本章小结107-108
  • 第六章 基于氟代苯并硒二唑的D-A型共轭聚合物108-120
  • 6.1 引言108-109
  • 6.2 实验部分109-112
  • 6.2.1 实验试剂与原料109
  • 6.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109
  • 6.2.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性能测试109
  • 6.2.4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测定空穴迁移率109
  • 6.2.5 基于 5,6-二氟-2,1,3-苯并硒二唑的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109-112
  • 6.3 结果与讨论112-118
  • 6.3.1 基于氟代苯并硒二唑的D-A型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112-113
  • 6.3.2 基于氟代苯并硒二唑的D-A型聚合物的热性能113-114
  • 6.3.3 基于氟代苯并硒二唑的D-A型聚合物的紫外吸收特性和能级114-116
  • 6.3.4 基于氟代苯并硒二唑的D-A型聚合物的光伏性能116-118
  • 6.4 本章小结118-120
  • 第七章 基于烷氧基菲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研究120-130
  • 7.1 引言120
  • 7.2 实验部分120-122
  • 7.2.1 实验试剂与原料120-121
  • 7.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121
  • 7.2.3 基于 9,10-双十二烷氧基菲的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121-122
  • 7.3 结果与讨论122-129
  • 7.3.1 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122-124
  • 7.3.2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124-125
  • 7.3.3 聚合物的紫外吸收特性和能级125-126
  • 7.3.4 聚合物的光伏性能126-129
  • 7.4 本章小结129-130
  • 结论130-132
  • 参考文献132-151
  • 附录151-15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53-156
  • 致谢156-157
  • 附件1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鹏,曾繁涤,刘世俊;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朱小龙,梁会琴;计算线性共轭聚合物能谱的群论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张璐;封伟;;树枝状共轭聚合物研究[J];化学进展;2007年Z1期

4 刘中义;李彦军;黄鹏程;;一种新型低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J];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5 张子印;刘彩霞;宋微娜;殷德刚;司马义·努尔拉;;分子内电荷移动型共轭聚合物的固相法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6 支俊格;徐秀玲;申进波;赵玮;佟斌;董宇平;;荧光共轭聚合物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年04期

7 贺芳;王树;;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蛋白质检测[J];化学进展;2009年11期

8 陈涛;徐慎刚;王艳荣;曹少魁;;含金属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0年02期

9 苗丽坤;刘兴奋;范曲立;黄维;;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的金属离子检测[J];化学进展;2010年12期

10 徐巍栋;赖文勇;范曲立;黄维;;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维;;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区洁美;胡成龙;陈旭东;;表面增强荧光光谱研究共轭聚合物的发光及其影响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唐艳丽;曹阿丽;刘越;;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在酶检测、可控杀菌等方面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4 田文晶;李耀文;薛丽丽;李慧;李在房;;给受体共轭聚合物的能级、分子结构设计及其在光伏电池的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王树;;共轭聚合物的生物识别与传感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马於光;;共轭聚合物的物性放大效应[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胡玉琴;肖毅;黄红梅;尹笃林;肖小明;;新型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仕艳;应燕君;王华平;;新型给受体结构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9 于宗强;袁柱良;谭松庭;;一种新型含芴和联苯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英文)[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路胜利;曹镛;;新型乙烯撑和乙炔撑给体与受体交替共轭聚合物的光伏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江曼;具有深HOMO能级的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圳辉;基于含氧族杂原子的苯并二唑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常明;新型功能分子与组装单元的制备与组装[D];复旦大学;2013年

4 刘春晨;带有可热脱除侧链的共轭聚合物/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曾文南;聚芳烃二炔类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冯继昌;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传感特性[D];浙江大学;2010年

7 胡超;新型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邱丰;星状共轭聚合物的单分子胶束化发光策略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向刚;以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为识别基的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化学传感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叶心亮;荧光共轭聚合物在化学传感器上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伟锋;共轭聚合物荧光传感器的合成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袁雪;含吩噻嗪、喹啉结构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晓磊;共轭聚合物分子的电子输运性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魏双花;D-A型共轭聚合物的取向调控[D];苏州大学;2015年

5 曾涔;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郑州大学;2015年

6 罗联源;D-A型窄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曾惠卷;基于苯并咪唑类铱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梁露英;基于噻吩并吡嗪的D-A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孙晓环;两种新型寡聚苯乙炔衍生物设计合成、荧光行为与传感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汪纯;基于共轭聚合物的腺苷脱氨酶灵敏检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含氧族杂原子的苯并二唑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62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5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