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电热式快速热循环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及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30 16:02

  本文关键词:电热式快速热循环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及机理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快速热循环成型(RTCM)是一种基于模具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的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能够一次成型表面高光无痕的高分子制品,越来越多地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本学位论文旨在研发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适应性良好和加热效率较高的电热式快速热循环成型(E-RTCM)技术。围绕这一目标,分别从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热系统优化和应用三个方面对E-RTCM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其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根据RTCM原理,本文首先根据传热学基本理论分析E-RTCM模具的热量传递过程,通过推导模具加热和冷却阶段的传热平衡方程,获得若干改善模具加热和冷却效率的措施,为E-RTCM模具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在确保模具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合理设计RTCM模具的结构,尽量减少其所需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部分的热质量,是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为了实现模具型腔表面快速均匀地加热,提出一种集有限元法(FEM)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于一体的E-RTCM模具加热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并编写了相应的优化程序。将该策略应用到快速热循环汽车扰流板吹塑模具的电加热系统优化中,可快速有效地获得加热系统的优化设计参数,优化后扰流板吹塑模具型腔表面的加热效率和温度均匀性分别提高了14%和91%。将RTCM应用于挤出吹塑,研发电热式快速热循环吹塑技术,并构建相应的成型系统进行热循环吹塑汽车扰流板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采用该技术成型的汽车扰流板呈现镜面高光,可直接满足装配使用要求,消除常规挤出吹塑成型的扰流板所需的打磨、抛光、喷涂等二次加工工序,从而缩短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揭示了汽车扰流板表面质量得以改善的内在机理,主要是因为在快速热循环吹塑中,较高的模具温度可有效地降低吹胀的型坯与模腔接触后的固化速率,使型坯外表层温度高于塑料热变形温度的时间足够长,从而使型坯熔体在吹胀过程中可沿模具型腔表面发生一定的延伸流动,准确地再现型腔表面,消除麻点、波痕等表面缺陷,从而吹塑出具有高光外观的制件。为适应注塑技术高效率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电加热和水射流冷却的电热式快速热循环注塑技术,研制相应的注塑模具,并对该模具的热响应效率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相对于常规的电加热和水冷却的快速热循环注塑模具,该模具型腔表面加热和初始冷却速率分别提高了1.6和4.0倍。针对快速热循环注塑模具在工作过程中需承受较大的交变热应力而易发生疲劳破坏的缺点,提出一种带有热膨胀间隙的模具型腔板固定新方式。通过三维有限元热结构分析,获得模具加热过程中型腔板内部热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式可明显降低型腔板内的热应力,可望显著提高快速热循环注塑模具的使用寿命。采用所研发的电加热和水射流冷却的快速热循环注塑技术,在保持与常规注塑周期基本相当的同时,可直接获得高光无痕的注塑制品;此外,揭示了注塑制品表观质量得以改善的内在机理。针对常规微孔注塑制品存在表观质量差的缺点,结合微孔注塑和快速热循环成型,提出一种快速热循环微孔注塑技术。基于研制的电加热快速热循环微孔注塑系统,定量地研究了模具型腔表面温度对微孔注塑制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对相关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孔注塑制品表面粗糙度随着模具型腔表面温度的提高逐渐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达到与实体注塑制品表面粗糙度相当的水平。提高模具型腔表面温度可延缓充模熔体的冷却,使受困于型腔表面与熔体表层之间的气体在型腔压力的作用下重新溶解于熔体中,有效消除微孔注塑制品表面的银纹和漩涡纹,从而显著降低微孔注塑制品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制品的表观质量。
【关键词】:快速热循环成型 优化 挤出吹塑 注塑 微孔注塑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320.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符号说明10-14
  • 第一章 绪论14-34
  • 1.1 研究课题背景14-15
  • 1.2 快速热循环技术原理与优势15-16
  • 1.3 快速热循环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16-31
  • 1.3.1 模具快速加热技术研究进展17-25
  • 1.3.2 快速热循环模具结构设计和研究现状25-28
  • 1.3.3 模具加热和冷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现状28-29
  • 1.3.4 快速热循环成型应用研究现状29-31
  • 1.4 快速热循环成型技术尚存在的问题31-32
  • 1.5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内容和意义32-34
  • 1.5.1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32-33
  • 1.5.2 研究意义33-34
  • 第二章 总体研究方案设计34-41
  • 2.1 研究方案34-36
  • 2.2 实验设备、仪器和材料36-41
  • 2.2.1 实验设备36-38
  • 2.2.2 测试仪器38-40
  • 2.2.3 实验原料40-41
  • 第三章 E-RTCM模具热平衡分析及关键部件设计41-53
  • 3.1 E-RTCM模具热平衡分析42-49
  • 3.1.1 热传递基本理论42-43
  • 3.1.2 E-RTCM模具传热过程分析43-46
  • 3.1.3 E-RTCM模具热平衡分析46-49
  • 3.2 E-RTCM模具关键部件设计49-52
  • 3.2.1 型腔/型芯隔热结构设计49-50
  • 3.2.2 模具排气结构设计50-51
  • 3.2.3 温度传感器布局设计51-52
  • 3.3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E-RTCM模具加热系统优化策略53-61
  • 4.1 模具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53-55
  • 4.1.1 导热偏微分方程54
  • 4.1.2 初始和边界条件54-55
  • 4.2 模具传热有限元模拟55-56
  • 4.3 粒子群优化算法56-59
  • 4.3.1 算法原理57
  • 4.3.2 算法流程57
  • 4.3.3 算法参数设置57-58
  • 4.3.4 粒子群优化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比较58-59
  • 4.4 基于有限元方法和粒子群优化的E-RTCM模具加热系统优化策略59
  • 4.5 本章小结59-61
  • 第五章 电热式快速热循环吹塑技术研发及应用61-78
  • 5.1 快速热循环吹塑流程设计61-63
  • 5.2 模具加热系统的优化63-71
  • 5.2.1 模具结构63-64
  • 5.2.2 模具电加热系统优化模型的建立64-68
  • 5.2.3 优化模型的求解68-69
  • 5.2.4 优化结果与讨论69-71
  • 5.3 模具热响应评估71-75
  • 5.3.1 加热阶段72-74
  • 5.3.2 冷却阶段74-75
  • 5.4 快速热循环吹塑实验75-76
  • 5.4.1 实验原料和吹塑参数设置75
  •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75-76
  • 5.5 本章小结76-78
  • 第六章 电加热和水射流冷却的快速热循环注塑技术研发及应用78-100
  • 6.1 电加热和水射流冷却的快速热循环模具79-86
  • 6.1.1 结构79-82
  • 6.1.2 工作原理82-84
  • 6.1.3 成型周期84
  • 6.1.4 优点84-86
  • 6.2 实验与模拟86-98
  • 6.2.1 模具设计86-87
  • 6.2.2 模具热响应评估87-92
  • 6.2.3 热结构分析92-96
  • 6.2.4 快速热循环注塑实验96-98
  • 6.3 本章小结98-100
  • 第七章 电热式快速热循环微孔注塑技术研发及应用100-118
  • 7.1 快速热循环微孔注塑流程101-102
  • 7.2 实验与模拟102-108
  • 7.2.1 模具设计102-104
  • 7.2.2 模具热响应评估104-106
  • 7.2.3 微孔注塑实验106-108
  • 7.3 结果与讨论108-117
  • 7.3.1 型腔表面热响应108-112
  • 7.3.2 型腔表面温度预测数学模型112-113
  • 7.3.3 型腔表面温度对制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113-117
  • 7.4 本章小结117-118
  • 结论118-120
  • 创新点120-121
  • 参考文献121-13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35-138
  • 致谢138-139
  • 附件13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枫;徐宏勇;蔡兰坤;;基于数学优化算法的多杂质用水网络优化综述[J];工业水处理;2014年06期

2 辛剑峰;蔡吉飞;朱宁宽;;预涂膜覆膜机加热滚筒的热传导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3 朱俚治;;蚁群算法在检测病毒上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14年09期

4 周超群;肖伟;陈碧楠;王勤;;管排精确定位装置的设计探讨[J];钢铁技术;2014年01期

5 费鸿禄;戴明颖;刘志东;王世凯;;瓦斯抽采终止条件最佳钻孔参数的确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6 杨铁军;林培培;;改进遗传算法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J];计算机仿真;2014年02期

7 李荣娜;张喜;;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铁路列车运行调整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年02期

8 高玉明;张仁津;;一种GA-PSO算法优化BP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年04期

9 喻银飞;陈雄;李宏文;;固冲发动机燃气发生器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J];计算机仿真;2014年04期

10 王智鹏;;基于MGASA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优化控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定;山地城市风貌区道路交通适应性评价与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张宇;高功率密度柴油机共轭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王均刚;载荷分流式增速行星齿轮传动机构动态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童杰;各向同性热弹性材料的二维新型通解和格林函数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5 王二化;立铣加工过程稳定性分析及切削颤振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修航;热传导问题区域分解预处理器及过渡段结构冷却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蒋冬辉;永磁轨道上块状高温超导体的振动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泉;分布估计算法及其在I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史岩;基于服务质量的Web服务组合及服务推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东屹;汽车刹车盘散热性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王军;数控铣削加工过程稳定性分析与预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阳;柔性薄板件装配偏差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6 喻银飞;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内外弹道一体化计算[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7 雷青娟;薄壁、大口径连续油管对接焊热积累效应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8 曹健;基于混洗蛙跳算法的火电厂机组组合问题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卢泳昌;考虑运输效率的生产外包供应商评价和选择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代尚军;超高强度钢热成形模具冷却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电热式快速热循环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及机理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77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