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六氮杂苯并菲结构的化学传感器对氟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的选择性识别2.三组份水相自组装构筑单层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
本文关键词:1.基于六氮杂苯并菲结构的化学传感器对氟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的选择性识别2.三组份水相自组装构筑单层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超分子化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例如氢键、金属配位作用以及主-客体作用,基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分子识别与自组装是超分子领域的两个研究重心,因此,本文的研究课题相应的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基于六氮杂苯并菲结构的传感器对生物和环境重要相关性的无机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的选择性识别;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利用刚性“节点分子”、柔性“边框分子”和葫芦脲[8]在水中三组分自组装构筑了单层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氟离子在牙齿护理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起到很好的医疗保健功效,然而,过多的氟摄入有可能导致氟中毒,尿结石甚至是癌症。在第二章中,我们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氟离子化学传感器分子2-8,该分子由六氮杂苯并菲核心与六个苯酚单元组成,可以高度选择性地通过视觉和光谱学测试识别氟离子的存在,并对此通过裸眼实验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加以了证明。由于铜离子是多种金属酶的辅因子而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关键作用,可是过度的铜离子富集会导致精神类的疾病和生态系统严重负担。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具有三个salphen“口袋”配位结构的化学传感器分子2-8实现了铜离子的高度选择性识别,识别过程中随着铜离子的引入出现了明显的溶液颜色变化和吸收强度的显著升高。进一步我们发现铜离子和分子2-8形成的复合物可以选择性地原位识别硫离子的存在,硫离子是一种有毒的阴离子,一旦质子化成为硫氢根或者硫化氢将进一步增加它的毒性。我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粉末衍射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表征手段证明,传感器2-8分子与铜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导致了配位聚合物的生成。银离子在具有杀菌消毒功效的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和破坏生态平衡以及良性微生物的正常生长,鉴于银离子在生态和环境系统中起到的双重作用,在第四章中,我们合成并表征了两个基于六氮杂苯并菲骨架的呋喃或者噻吩衍生化的银离子荧光探针4-4和4-8,通过裸眼实验,紫外吸收光谱,核磁滴定实验和荧光滴定实验研究了探针分子对银离子识别的灵敏性和选择性,研究发现噻吩衍生化探针分子4-8基于荧光淬灭机理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我们也通过拟合荧光滴定曲线的方法计算得到了两个探针分子的对银离子的检测限和结合常数。石墨烯作为二维聚合物的标志自从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科学家们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其独特性质和实际应用的渠道。在第五章中,我们在刚性十字架形的“节点分子”侧臂修饰紫精单元,同时在柔性乙二醇链“边框分子”两端引入2,6-二萘酚或者1,4-二苯酚,二者在葫芦脲[8]主体增强的供-受体作用的驱动下,实现了由“节点分子”,“边框分子”以及葫芦脲[8]主体分子三组份自组装形成的单层有序的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
【关键词】:识别 六氮杂苯并菲 自组装 二维 超分子有机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41.3;O657.3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38
- 1.1 前言15-16
- 1.2 超分子化学16-36
- 1.2.1 分子识别16-21
- 1.2.1.1 金属阳离子的识别16-19
- 1.2.1.2 无机阴离子的识别19-21
- 1.2.2 分子自组装21-36
- 1.2.2.1 氢键作用22-25
- 1.2.2.2 金属配位作用25-27
- 1.2.2.3 主-客体相互作用27-36
- 1.3 课题研究目的36-38
- 第二章 基于酚羟基直接脱质子作用实现选择性识别氟离子38-67
- 2.1 引言38-47
- 2.2 实验部分47-50
- 2.2.1 实验仪器47-48
- 2.2.2 实验药品48-49
- 2.2.3 实验操作49-50
- 2.2.3.1 紫外滴定实验49
- 2.2.3.2 裸眼实验49-50
- 2.2.3.3 核磁滴定实验50
- 2.3 结果与讨论50-66
- 2.3.1 目标分子合成50-51
- 2.3.2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51
- 2.3.3 裸眼实验51-53
- 2.3.4 紫外滴定实验53-64
- 2.3.5 核磁滴定实验64-66
- 2.4 本章小结66-67
- 第三章 基于形成配位聚合物实现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67-101
- 3.1 前言67-71
- 3.2 实验部分71-75
- 3.2.1 实验仪器71-72
- 3.2.2 实验药品72
- 3.2.3 实验操作72-75
- 3.2.3.1 紫外滴定实验72-73
- 3.2.3.2 裸眼实验73
- 3.2.3.3 理论检测限的计算73
- 3.2.3.4 表观结合常数的计算73-74
- 3.2.3.5 竞争性识别的紫外滴定实验74
- 3.2.3.6 Job实验74
- 3.2.3.7 核磁滴定实验74-75
- 2.2.3.8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样品制备75
- 3.2.3.9 动态光散射75
- 3.3 结果与讨论75-100
- 3.3.1 紫外滴定实验75-91
- 3.3.2 检测限的测试和计算91-92
- 3.3.3 裸眼实验92-93
- 3.3.4 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的计算93-95
- 3.3.5 组装模式的表征95-97
- 3.3.6 组装形貌的表征97-100
- 3.4 本章小结100-101
- 第四章 六氮杂苯并菲衍生化荧光探针对银离子的选择性识别101-130
- 4.1 前言101-108
- 4.2 实验部分108-112
- 4.2.1 实验仪器109
- 4.2.2 实验药品109-110
- 4.2.3 实验操作110-112
- 4.2.3.1 紫外和荧光滴定实验110
- 4.2.3.2 裸眼实验110
- 4.2.3.3 理论检测限的计算110-111
- 4.2.3.4 表观结合常数计算111
- 4.2.3.5 Job实验111
- 4.2.3.6 核磁滴定实验111-112
- 4.3 结果与讨论112-129
- 4.3.1 目标分子的合成112
- 4.3.2 单晶X射线衍射112-113
- 4.3.3 裸眼实验113-114
- 4.3.4 紫外滴定实验114-119
- 4.3.5 荧光滴定实验119-125
- 4.3.6 结合比和结合常数计算125-126
- 4.3.7 检测限的测试和计算126-128
- 4.3.8 核磁滴定实验128-129
- 4.4 本章小结129-130
- 第五章 三组份自组装构筑单层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130-166
- 5.1 引言130-139
- 5.2 实验部分139-143
- 5.2.1 实验仪器139-140
- 5.2.2 实验药品140-141
- 5.2.3 实验操作141-143
- 5.2.3.1 核磁滴定和核磁稀释实验141-142
- 5.2.3.2 紫外和荧光滴定实验142
- 5.2.3.3 动态光散射142-143
- 5.2.3.4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样品制备143
- 5.3 结果与讨论143-165
- 5.3.1 目标分子的合成143-144
- 5.3.2 核磁滴定实验144-150
- 5.3.3 紫外和荧光滴定实验150-152
- 5.3.4 二维扩散序谱152-155
- 5.3.5 动态光散射155-157
- 5.3.6 核磁稀释和变温核磁实验157-160
- 5.3.7 组装形貌和厚度的电镜表征160-164
- 5.3.8 组装有序度的表征164-165
- 5.4 本章小结165-166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166-171
- 6.1 全文总结166-168
- 6.2 创新点168-169
- 6.3 展望169-171
- 参考文献171-191
- 新化合物一览表191-192
- 合成步骤192-207
- 核磁、质谱谱图207-236
- 作者简介2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倪;论超分子体系的功能[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2 DanNocera,徐俊培;超分子体系的应用[J];世界科学;1997年01期
3 张希,沈家骢;超分子科学:认识物质世界的新层面[J];科学通报;2003年14期
4 刘孝恒,丁锐,王瑛,杨绪杰,陆路德,汪信;用膨润土与水玻璃制备超分子材料及表征[J];化学世界;1999年11期
5 何花;杯芳烃——第三代超分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6 ;可调谐发光超分子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7年17期
7 张来新;;超分子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的新进展[J];应用化工;2014年02期
8 鲁娜;;近年来以金属离子为客体的超分子体系研究简介[J];新疆有色金属;2012年03期
9 韦寿莲,邓光辉,江云宝,许金钩;超分子体系中醌类光还原的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张海容,晋卫军,刘长松;非除氧条件下6-溴萘硫酸钾超分子组合室温q泄鈁J];分析化学;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千海;郭东升;刘育;;三元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其电化学调控[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刘宝全;王剑锋;赵小菁;张丽影;张艳梅;范圣第;;基于超分子体系的钙离子跨膜信号转导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成梦娇;石峰;;基于磁诱导与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微操作和三维结构的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于澍燕;;超分子手性的自组装化学[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代玲玲;吕敬松;周成合;;四唑类超分子药物和材料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田佳;张亮;陈澜;章康达;周岑;王辉;赵新;张丹维;黎占亭;;超分子有机框架:“合成”溶液相二维和三维周期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7 董雪林;柴伟;黄耀东;;新型N-羰基硫脲凝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超分子体系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陈洁;王天宇;刘鸣华;;基于组氨酸衍生物的二元超分子凝胶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9 翁文桂;Alex Jamieson;Stuart Rowan;;一类自修复性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凝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于澍燕;;手性在金属-有机超分子体系的化学自组装中[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1.基于六氮杂苯并菲结构的化学传感器对氟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的选择性识别2.三组份水相自组装构筑单层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董盛谊;基于冠醚的超分子聚合物和超分子凝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明明;线型铂基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王倩;三种具有疏水空腔大环主体的分子键合及其热力学性质[D];南开大学;2013年
5 张慧;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自组装及逻辑功能[D];吉林大学;2006年
6 高超;光响应超分子包结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林维红;新型层层自组装有机薄膜型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马卫兴;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蛋白质的超分子显色反应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邬帅帆;基于大环主体的功能性超分子组装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潘恬恬;氢键和芳环堆积构筑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超分子体系的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进;几种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PPT超分子体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路鹏飞;若干超分子识别体系的计算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3 杨国栋;利用N、O杂配体构筑系列新颖超分子固态网络结构[D];华侨大学;2008年
4 孔丽;基于环糊精的超分子凝胶体系[D];山东大学;2012年
5 王武林;氨基卟啉及其衍生物与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林栋栋;超分子体系的合成与非共价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陆美群;新型环糊精功能超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郑晓蕊;铂(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组装研究和超分子不对称骨架的合成[D];兰州大学;2014年
9 王晓蕾;环糊精的超分子功能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毕云龙;新型多嘌呤衍生物及杯嘌呤的合成及超分子性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1.基于六氮杂苯并菲结构的化学传感器对氟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的选择性识别2.三组份水相自组装构筑单层二维超分子有机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8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