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22:39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中文核心期刊中绿道主体研究的知识图谱
‐2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中绿道主体研究的知识图谱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化景观相关的议题在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中逐渐增多。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探讨的切入点日渐丰富,“从地理学扩展到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从认识论、社会经济与公平、环境伦理与正义、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生物文化多样性等多重角度,深度探究景观现象背后的驱动力,理解景观意义的建构过程,倡导以价值为导向的景观创造、阅读和保护方法”14。图1‐4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词源谱系图(图片来源:徐青,韩锋.西方文化景观理论谱系研究[J].中国园林,2016(12):68-7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色[J]. 孟兆祯. 中国园林. 2019(03)
[2]古代岭南州府城市近郊风景的公共性研究[J]. 林广臻,陆琦,刘管平. 中国园林. 2019(03)
[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改革的话语分析与转型——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文本为例[J]. 梁秋燕,丛艳国,魏立华. 规划师. 2019(02)
[4]“城市双修”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 雷维群,徐姗,周勇,韦波,朱里莹.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1)
[5]刊首语[J]. 韩锋. 中国园林. 2018(11)
[6]“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旅游推动精准脱贫研究[J]. 吴云超. 农业经济. 2018(09)
[7]风貌杂陈现状下的乡村改造策略研究——以合兴涌乡村为例[J]. 王仲伟,郭谦. 装饰. 2018(08)
[8]陶郅[J]. 陶郅. 世界建筑. 2018(05)
[9]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三探[J]. 魏峰,唐孝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作为共通感的美感——审美之中的共通感问题研究[J]. 刘旭光.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2)
博士论文
[1]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研究[D]. 王东.华南理工大学 2017
[2]都市主义转型:珠三角绿道的规划与实施[D]. 刘铮.华南理工大学 2017
[3]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D]. 刘锐.华南理工大学 2017
[4]历史风貌欠完整传统村镇的原真性存续研究[D]. 颜政纲.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 李磊.北京林业大学 2014
[6]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 黄慧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3
[7]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D]. 薛颖.华南理工大学 2012
[8]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 陈英瑾.清华大学 2012
[9]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 黄健文.华南理工大学 2011
[10]城市更新不同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D]. 邓堪强.华中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广州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 张亚南.华南农业大学 2016
[2]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D]. 王璟.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D]. 林伟强.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广州绿道建设中的植物群落设计[D]. 罗婉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绿道网络规划研究[D]. 艾玉红.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研究[D]. 钟德.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增城市绿道网项目建设及效益评估研究[D]. 赖伯舟.华南理工大学 2010
[8]广州城六脉渠研究[D]. 关菲凡.华南理工大学 2010
[9]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村庄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世媛.华南理工大学 2010
[10]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研究[D]. 胡鹏.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05793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中文核心期刊中绿道主体研究的知识图谱
‐2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中绿道主体研究的知识图谱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化景观相关的议题在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中逐渐增多。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探讨的切入点日渐丰富,“从地理学扩展到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从认识论、社会经济与公平、环境伦理与正义、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生物文化多样性等多重角度,深度探究景观现象背后的驱动力,理解景观意义的建构过程,倡导以价值为导向的景观创造、阅读和保护方法”14。图1‐4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词源谱系图(图片来源:徐青,韩锋.西方文化景观理论谱系研究[J].中国园林,2016(12):68-7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色[J]. 孟兆祯. 中国园林. 2019(03)
[2]古代岭南州府城市近郊风景的公共性研究[J]. 林广臻,陆琦,刘管平. 中国园林. 2019(03)
[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改革的话语分析与转型——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文本为例[J]. 梁秋燕,丛艳国,魏立华. 规划师. 2019(02)
[4]“城市双修”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 雷维群,徐姗,周勇,韦波,朱里莹.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1)
[5]刊首语[J]. 韩锋. 中国园林. 2018(11)
[6]“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旅游推动精准脱贫研究[J]. 吴云超. 农业经济. 2018(09)
[7]风貌杂陈现状下的乡村改造策略研究——以合兴涌乡村为例[J]. 王仲伟,郭谦. 装饰. 2018(08)
[8]陶郅[J]. 陶郅. 世界建筑. 2018(05)
[9]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三探[J]. 魏峰,唐孝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作为共通感的美感——审美之中的共通感问题研究[J]. 刘旭光.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2)
博士论文
[1]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研究[D]. 王东.华南理工大学 2017
[2]都市主义转型:珠三角绿道的规划与实施[D]. 刘铮.华南理工大学 2017
[3]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D]. 刘锐.华南理工大学 2017
[4]历史风貌欠完整传统村镇的原真性存续研究[D]. 颜政纲.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 李磊.北京林业大学 2014
[6]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 黄慧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3
[7]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D]. 薛颖.华南理工大学 2012
[8]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 陈英瑾.清华大学 2012
[9]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 黄健文.华南理工大学 2011
[10]城市更新不同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D]. 邓堪强.华中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广州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 张亚南.华南农业大学 2016
[2]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D]. 王璟.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D]. 林伟强.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广州绿道建设中的植物群落设计[D]. 罗婉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绿道网络规划研究[D]. 艾玉红.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研究[D]. 钟德.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增城市绿道网项目建设及效益评估研究[D]. 赖伯舟.华南理工大学 2010
[8]广州城六脉渠研究[D]. 关菲凡.华南理工大学 2010
[9]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村庄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世媛.华南理工大学 2010
[10]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研究[D]. 胡鹏.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05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90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