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油脂构成、变化规律和水酶法制取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1 00:28
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日益受到重视。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是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面积的树种的统称。它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油茶籽油(简称茶油)是南方传统食用植物油之一,其脂肪酸组成以油酸为主。当前,油茶育种从传统高产选育进入定向营养育种,油脂加工从传统工艺迈向绿色、营养、安全加工,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油茶物种、品种油脂中营养成份构成和变化,需开展绿色制油技术研究及明确不同工艺对茶油品质的影响。论文从油茶物种、品种和成熟过程研究其油脂变化规律,探讨脂肪酸、甘油三酯、挥发性成份和脂肪伴随物的变化,建立基于油脂营养成份的综合评价,并优化茶油水酶法制取工艺和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对6个不同油茶物种、12个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的含油率和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伴随营养物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油脂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发现不同油茶物种、品种含油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含油率与脂肪酸含量无明显相关,油酸含量与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明显负相关;不同物种、不同品种茶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生物特性及利用现状
1.1.1 油茶主要物种及良种
1.1.2 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
1.1.3 茶油主要营养功能
1.1.4 油茶利用现状
1.2 茶油油脂成份研究进展
1.2.1 茶油甘油三脂研究
1.2.2 茶油脂肪酸研究
1.2.3 茶油中脂肪伴随物研究进展
1.3 油茶加工利用进展
1.3.1 茶油的传统压榨制取
1.3.2 冷榨制油
1.3.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3.4 水酶法制油
1.3.5 不同工艺对油脂品质影响
1.4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不同油茶物种脂肪酸、脂肪伴随物和挥发性成份研究及综合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油茶物种油率及茶油理化性质
2.2.2 不同油茶物种脂肪酸组成及变异分析
2.2.3 不同油茶物种脂肪伴随物含量
2.2.4 不同物种茶油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2.2.5 不同油茶物种茶油挥发性成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脂肪酸、脂肪伴随物和挥发性成份研究及综合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含油率及茶油理化性质
3.2.2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脂肪酸组成
3.2.3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脂肪伴随物含量
3.2.4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含油率、脂肪酸、脂肪伴随物相关性分析
3.2.5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营养综合评价
3.2.6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茶油挥发性成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油茶籽成熟过程中脂肪酸、脂肪伴随物和挥发性成份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成熟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变化
4.2.2 成熟过程中脂肪酸变化研究
4.2.3 成熟过程中脂肪伴随物变化
4.2.4 成熟过程中油脂中的挥发性成份变化
4.3 本章小结
5 油茶籽油甘三酯构成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茶油甘油三酯定性分析
5.2.2 不同油茶物种茶油甘油三酯分析
5.2.3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茶油甘油三酯分析
5.2.4 普通油茶成熟过程中甘油三酯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茶油水酶法制取工艺及破乳技术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和讨论
6.2.1 水酶法单酶的筛选
6.2.2 水酶法复合酶的筛选
6.2.3 酶解条件优化
6.2.4 不同破乳方法比较
6.2.5 验证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不同制油方法对茶油理化性质、油脂成份影响及综合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
7.1.3 实验方法
7.1.4 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油茶籽的物质组成份析
7.2.2 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
7.2.3 脂肪酸分析
7.2.4 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甾醇分析
7.2.5 酚类物质分析
7.2.6 总磷脂含量分析
7.2.7 不同制取工艺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小结与展望
8.1 研究小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产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油茶长林系列品种在引种地性状表现综合评价[J]. 杜洋文,邓先珍,程军勇,曾博. 湖北林业科技. 2013(06)
[2]油茶果实发育特性及水分、油脂含量动态分析[J]. 周长富,姚小华,林萍,卢靖.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03)
[3]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数量性状频率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分析[J]. 黄勇. 中国粮油学报. 2013(06)
[4]不同物种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茶油的脂肪酸组成[J]. 朱勇,王湘莹,马锦林,叶航,钟海雁. 经济林研究. 2013(02)
[5]冷榨茶叶籽油甘三酯的组成分析[J]. 韦利革,李桂华,谢明. 现代食品科技. 2013(04)
[6]油茶脂氧合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朱凤云,陈鸿鹏,谭晓风,刘凯,王建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10)
[7]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成分的测定分析[J]. 王小艺,曹一博,张凌云,陈永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3)
[8]油茶籽采摘时间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研究[J]. 罗凡,费学谦,方学智,王金元,王亚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9]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维生素E的分子蒸馏工艺研究[J]. 陈焱,方学智,费学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10]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J]. 原姣姣,王成章,陈虹霞,叶建中,周昊. 中国油脂. 2012(01)
博士论文
[1]油茶优良无性系性状表现的比较分析与评价[D]. 张国武.江西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七种油茶原料特性及加工方式对山茶油品质影响[D]. 陈中海.浙江大学 2012
[2]油茶籽油水酶法制取工艺研究[D]. 孙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3]不同菜籽油的理化特性比较及其中甾醇和α-生育酚的提取研究[D]. 段涛.西南大学 2009
[4]从茶籽中提取茶籽油、茶皂素和茶籽多糖研究[D]. 郭艳红.上海师范大学 2009
[5]大豆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及甾醇单体的分离纯化[D]. 万建春.武汉工业学院 2008
[6]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D]. 林剑阳.福建农林大学 2007
[7]山茶油抗氧化防辐射活性成分及其机理的研究[D]. 张志英.浙江大学 2006
[8]无色茶油的研制[D]. 孙志芳.南昌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5910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生物特性及利用现状
1.1.1 油茶主要物种及良种
1.1.2 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
1.1.3 茶油主要营养功能
1.1.4 油茶利用现状
1.2 茶油油脂成份研究进展
1.2.1 茶油甘油三脂研究
1.2.2 茶油脂肪酸研究
1.2.3 茶油中脂肪伴随物研究进展
1.3 油茶加工利用进展
1.3.1 茶油的传统压榨制取
1.3.2 冷榨制油
1.3.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3.4 水酶法制油
1.3.5 不同工艺对油脂品质影响
1.4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不同油茶物种脂肪酸、脂肪伴随物和挥发性成份研究及综合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油茶物种油率及茶油理化性质
2.2.2 不同油茶物种脂肪酸组成及变异分析
2.2.3 不同油茶物种脂肪伴随物含量
2.2.4 不同物种茶油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2.2.5 不同油茶物种茶油挥发性成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脂肪酸、脂肪伴随物和挥发性成份研究及综合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含油率及茶油理化性质
3.2.2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脂肪酸组成
3.2.3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脂肪伴随物含量
3.2.4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含油率、脂肪酸、脂肪伴随物相关性分析
3.2.5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营养综合评价
3.2.6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茶油挥发性成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油茶籽成熟过程中脂肪酸、脂肪伴随物和挥发性成份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成熟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变化
4.2.2 成熟过程中脂肪酸变化研究
4.2.3 成熟过程中脂肪伴随物变化
4.2.4 成熟过程中油脂中的挥发性成份变化
4.3 本章小结
5 油茶籽油甘三酯构成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茶油甘油三酯定性分析
5.2.2 不同油茶物种茶油甘油三酯分析
5.2.3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茶油甘油三酯分析
5.2.4 普通油茶成熟过程中甘油三酯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茶油水酶法制取工艺及破乳技术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和讨论
6.2.1 水酶法单酶的筛选
6.2.2 水酶法复合酶的筛选
6.2.3 酶解条件优化
6.2.4 不同破乳方法比较
6.2.5 验证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不同制油方法对茶油理化性质、油脂成份影响及综合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
7.1.3 实验方法
7.1.4 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油茶籽的物质组成份析
7.2.2 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
7.2.3 脂肪酸分析
7.2.4 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甾醇分析
7.2.5 酚类物质分析
7.2.6 总磷脂含量分析
7.2.7 不同制取工艺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小结与展望
8.1 研究小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产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油茶长林系列品种在引种地性状表现综合评价[J]. 杜洋文,邓先珍,程军勇,曾博. 湖北林业科技. 2013(06)
[2]油茶果实发育特性及水分、油脂含量动态分析[J]. 周长富,姚小华,林萍,卢靖.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03)
[3]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数量性状频率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分析[J]. 黄勇. 中国粮油学报. 2013(06)
[4]不同物种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茶油的脂肪酸组成[J]. 朱勇,王湘莹,马锦林,叶航,钟海雁. 经济林研究. 2013(02)
[5]冷榨茶叶籽油甘三酯的组成分析[J]. 韦利革,李桂华,谢明. 现代食品科技. 2013(04)
[6]油茶脂氧合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朱凤云,陈鸿鹏,谭晓风,刘凯,王建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10)
[7]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成分的测定分析[J]. 王小艺,曹一博,张凌云,陈永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3)
[8]油茶籽采摘时间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研究[J]. 罗凡,费学谦,方学智,王金元,王亚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9]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维生素E的分子蒸馏工艺研究[J]. 陈焱,方学智,费学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10]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J]. 原姣姣,王成章,陈虹霞,叶建中,周昊. 中国油脂. 2012(01)
博士论文
[1]油茶优良无性系性状表现的比较分析与评价[D]. 张国武.江西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七种油茶原料特性及加工方式对山茶油品质影响[D]. 陈中海.浙江大学 2012
[2]油茶籽油水酶法制取工艺研究[D]. 孙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3]不同菜籽油的理化特性比较及其中甾醇和α-生育酚的提取研究[D]. 段涛.西南大学 2009
[4]从茶籽中提取茶籽油、茶皂素和茶籽多糖研究[D]. 郭艳红.上海师范大学 2009
[5]大豆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及甾醇单体的分离纯化[D]. 万建春.武汉工业学院 2008
[6]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D]. 林剑阳.福建农林大学 2007
[7]山茶油抗氧化防辐射活性成分及其机理的研究[D]. 张志英.浙江大学 2006
[8]无色茶油的研制[D]. 孙志芳.南昌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5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37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