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Be+ 208 Pb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1 05:21
当前,弱束缚核在重靶上的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丰中子弱束缚核,能量主要位于库仑势垒附近。丰中子弱束缚核的弹性散射角分布与稳定核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结果,丰中子弱束缚核的微分截面角分布中,其特征性的库仑虹被明显地压低,甚至消失了。理论解释是由于弱束缚核的破裂截面大,破裂/转移道对弹性散射道有强烈的耦合效应导致其角分布具有这样的奇特性质。本研究组此前完成了三倍库仑势垒能区附近的丰质子核(8B,9C及10C等)在Pb靶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的测量工作,为了系统地研究弹性散射角分布与价核子、能量和靶核之间的依赖关系,本次实验依托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测量了88 MeV的9Be+208Pb、127 MeV的10Be+208Pb和140 MeV的11Be+208Pb的弹性散射角分布。本次实验中在靶前采用了两块薄的正反面均为16条的双面硅微条探测器(DSSD),鉴别入射粒子的位置和...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放射性束物理
1.2.1 放射性束的产生
1.2.2 放射性束物理的发展
1.3 弹性散射实验的研究
1.3.1 稳定核的弹性散射实验
1.3.2 弱束缚核的弹性散射实验
1.4 论文工作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Be同位素的研究进展
2.1 7Be的研究现状
2.1.1 7Be的弹性散射
2.1.2 7Be的破裂反应
2.1.3 7Be的熔合反应
2.2 9Be的研究现状
2.2.1 9Be的弹性散射
2.2.2 9Be的破裂反应
2.2.3 9Be的熔合反应
2.3 10Be的研究现状
2.3.1 10Be的弹性散射
2.3.2 10Be的破裂反应
2.3.3 10Be的熔合反应
2.4 11Be的研究现状
2.4.1 11Be的弹性散射
2.4.2 11Be的破裂反应
2.4.3 11Be的熔合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设置
3.1 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
3.2 探测器设置
3.3 探测器性能
3.4 电子学设置以及数据获取
3.4.1 探测器电子学获取
3.4.2 电子学调试
第四章 实验数据分析
4.1 选取弹性散射事件
4.1.1 TOF信号的选取
4.1.2 硅探测器刻度
4.2 散射角计算
4.3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
4.3.1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计算方法
4.3.2 卢瑟福散射截面计算
4.3.3 Monte Carlo模拟
4.4 位置较准
4.5 实验数据检验
4.6 空靶实验
第五章 物理分析与讨论
5.1 9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10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Woods-Saxon势
5.2.2 S?o Paulo势
5.2.3 X&P势
5.2.4 三种势计算比较
5.3 11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光学模型计算
5.3.2 CDCC计算
5.3.3 XCDCC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9276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放射性束物理
1.2.1 放射性束的产生
1.2.2 放射性束物理的发展
1.3 弹性散射实验的研究
1.3.1 稳定核的弹性散射实验
1.3.2 弱束缚核的弹性散射实验
1.4 论文工作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Be同位素的研究进展
2.1 7Be的研究现状
2.1.1 7Be的弹性散射
2.1.2 7Be的破裂反应
2.1.3 7Be的熔合反应
2.2 9Be的研究现状
2.2.1 9Be的弹性散射
2.2.2 9Be的破裂反应
2.2.3 9Be的熔合反应
2.3 10Be的研究现状
2.3.1 10Be的弹性散射
2.3.2 10Be的破裂反应
2.3.3 10Be的熔合反应
2.4 11Be的研究现状
2.4.1 11Be的弹性散射
2.4.2 11Be的破裂反应
2.4.3 11Be的熔合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设置
3.1 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
3.2 探测器设置
3.3 探测器性能
3.4 电子学设置以及数据获取
3.4.1 探测器电子学获取
3.4.2 电子学调试
第四章 实验数据分析
4.1 选取弹性散射事件
4.1.1 TOF信号的选取
4.1.2 硅探测器刻度
4.2 散射角计算
4.3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
4.3.1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计算方法
4.3.2 卢瑟福散射截面计算
4.3.3 Monte Carlo模拟
4.4 位置较准
4.5 实验数据检验
4.6 空靶实验
第五章 物理分析与讨论
5.1 9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10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Woods-Saxon势
5.2.2 S?o Paulo势
5.2.3 X&P势
5.2.4 三种势计算比较
5.3 11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光学模型计算
5.3.2 CDCC计算
5.3.3 XCDCC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9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759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