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京51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相震约束综合表征

发布时间:2017-05-21 16:04

  本文关键词:京51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相震约束综合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京51区块属于正常温压系统的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构造位置位于廊坊-固安凹陷河西务断裂构造带南端。该储气库于1986年由京51井试油获得工业气流而发现,1990年12月投入开发,截止2005年底,累产气0.98×108m3,累产油1.72×104t,产水195m3,地层压力为6.07MPa。然而由近年来的注采情况来看,京51储气库注采能力较低,未形成有效工作气量,对于京51储气库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的情况,以及提高工作气量的迫切需求,需要结合新钻井动静态资料,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储层地质特征再认识,在评价影响储气库库容和注采能力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综合提出提高储气库工作气量的挖潜措施及建议。论文在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测井、地震及其它地质资料,针对该储气库具有砂体横向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构造形态复杂、沉积演化和储层展布特征不明朗的特点,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储层沉积学研究,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分析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在横向和纵向的变化规律,建立与研究区地质背景相匹配的精细地质模型。论文通过对岩心、地震以及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各层序界面的特征和识别标志,运用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划分观点,分析地层旋回,将沙四下亚段细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以及11个短期旋回,建立适合该区的等时地层格架;京51断块具有受半截河断层控制、被断层复杂化的构造特征,论文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应用全三维层解释方法,结合人工逐条剖面断层解释确认,从宏观到微观准确落实断层平面组合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确定京51区块并非为前人所认为的受4条断层控制形态近似梯形的断垒,而是被断层切割,地层走向北东;以相控理论为指导,在岩心观察描述及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等技术进行有效砂体识别,预测有利储集区,确定京51井东北方向河道砂体发育较好,并剖析砂体的内部发育特征,开展沉积微相和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确定京51储气库沙四下亚段发育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论文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之上,对京51区块沙四下亚段小层内部储层物性的分布及连通性进行评价,确定孔隙度平均为21.76%,渗透率为78.23×10-3μm2,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程度以中等-严重非均质性为主,隔层分布稳定,厚度一般在2-7m间,层内夹层分布零散,储层类型以中-好储层为主;论文应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京51地下储气库的精细地质模型,主要包括油气藏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以及物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各流动单元物性分布图,分析各小层砂体厚度、物性等储层属性的空间展布,综合地质研究结论,提出建议井位,优选扩容目标。
【关键词】:京51储气库 古近系沙四下亚段 构造解释 沉积体系 储层表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8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引言13-25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15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15-21
  •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15-16
  • 1.2.2 沉积学研究进展16-17
  • 1.2.3 地震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进展17-19
  • 1.2.4 储层表征研究进展19-20
  • 1.2.5 京51储气库及邻区研究进展20-21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23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3.2 技术路线22-23
  • 1.4 主要创新点23-25
  • 2 区域地质概况25-32
  • 2.1 区域构造背景26-28
  • 2.2 地层发育状况28-30
  • 2.3 勘探开发现状30-32
  • 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分析32-49
  • 3.1 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34-42
  • 3.1.1 层序单元界面特征34-38
  • 3.1.2 旋回层序识别38-42
  • 3.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旋回识别42-46
  • 3.2.1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划分43-44
  • 3.2.2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划分44-45
  • 3.2.3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45-46
  • 3.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46-49
  • 3.3.1 层序地层连井剖面的选择46-47
  • 3.3.2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特征47-49
  • 4 地震精细构造研究49-62
  • 4.1 层位标定与追踪49-55
  • 4.1.1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50-54
  • 4.1.2 层位追踪解释54-55
  • 4.2 断层解释55-59
  • 4.2.1 断层剖面解释56-58
  • 4.2.2 等T_0图58-59
  • 4.3 速度模型时深转换59-62
  • 5 地震储层预测与沉积演化62-89
  • 5.1 地震属性分析62-67
  • 5.1.1 地震属性概述62-63
  • 5.1.2 地震属性提取63-65
  • 5.1.3 地震属性分析65-67
  • 5.2 叠后波阻抗反演67-76
  • 5.2.1 反演概述67-68
  • 5.2.2 测井资料预处理68-70
  • 5.2.3 计算密度曲线70-71
  • 5.2.4 精细储层标定71-72
  • 5.2.5 低频阻抗模型的建立与砂泥岩分析72-74
  • 5.2.6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结果74-76
  • 5.3 沉积背景和形成条件76-79
  • 5.3.1 区域沉积背景76-77
  • 5.3.2 沉积环境分析77-78
  • 5.3.3 沉积相模式解析78-79
  • 5.4 沉积微相特征分析79-84
  • 5.4.1 沉积构造特征79-82
  • 5.4.2 单井沉积层序分析82-83
  • 5.4.3 测井相分析83-84
  • 5.5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84-87
  • 5.5.1 沙四下亚段Ⅲ砂组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84-86
  • 5.5.2 沙四下亚段Ⅱ砂组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86-87
  • 5.5.3 沙四下亚段Ⅰ砂组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87
  • 5.6 沉积微相剖面特征87-89
  • 6 储层精细评价及隔夹层研究89-113
  • 6.1 储层物性特征89-90
  • 6.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90-99
  • 6.2.1 层内非均质性90-92
  • 6.2.2 层间非均质性92-95
  • 6.2.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95-99
  • 6.3 隔夹层分布特征及评价99-108
  • 6.3.1 隔夹层的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100-101
  • 6.3.2 隔层的平面分布特征101-105
  • 6.3.3 夹层分布特征105-108
  • 6.4 储层综合评价108-113
  • 6.4.1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108-109
  • 6.4.2 各砂组储层综合评价与展布109-113
  • 7 储层精细模型研究113-134
  • 7.1 储层建模的类型与方法113-115
  • 7.1.1 储层建模的类型113-114
  • 7.1.2 本次建模的思路及方法114
  • 7.1.3 储层建模步骤114-115
  • 7.2 建模单元的尺度115-116
  • 7.3 构造建模116-119
  • 7.3.1 断层模型的建立117-118
  • 7.3.2 层面模型的建立118-119
  • 7.4 属性模型119-129
  • 7.4.1 沉积相建模120-123
  • 7.4.2 相控属性模型123-129
  • 7.5 模型的初始化计算129-132
  • 7.6 扩容目标优选132-134
  • 7.6.1 新井位设计132-133
  • 7.6.2 侧钻设计133-134
  • 8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134-136
  • 8.1 结论134-135
  • 8.2 存在问题135-136
  • 参考文献136-148
  • 致谢148-149
  • 个人简历149
  • 发表的学术成果1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萍,樊晓东,刘启;大庆油区地下储气库建设设计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1年04期

2 展长虹,焦文玲,廉乐明,严铭卿;利用含水层建造地下储气库[J];天然气工业;2001年04期

3 黄海;地下储气库储气量的校核[J];石油规划设计;2001年01期

4 布齐诺夫C.H;地下储气库是保证安全供气的一种基于手段[J];石油规划设计;2002年02期

5 杨树合,何书梅,季静,杨丽蓉;地下储气库评价设计方法及应用[J];新疆地质;2002年03期

6 刘树明,蒲建,贾广雄,史长林,王强;地下储气库设计技术及其应用[J];油气储运;2002年10期

7 喻平仁;川南地区地下储气库选址初步设想[J];天然气工业;2003年02期

8 高树生,何书梅;天然气能源在地下储气库的存储及利用[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9 赵玉民,李勇,钟建华,马在平,王海侨;我国地下储气库地质约束因素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吴忠鹤,贺宇;地下储气库的功能和作用[J];天然气与石油;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成松;周士华;;地下储气库的力学分析[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2 张海亮;苏宏兵;;大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噪声控制工程[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龚继忠;;关于地下储气库垫底气会计核算方法的探讨——以中原油田文96地下储气库为例[A];2011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能源》杂志高级编辑 王晓夏;以市场机制促进地下储气库建设[N];中国石油报;2013年

2 李军;专家开方首推地下储气库调峰[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中石油40亿元苏皖建地下储气库[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梁宝芹;陕京二线在大港油田再建两个地下储气库[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通讯员 王东军;天津设计院科研课题获集团公司立项[N];石油管道报;2011年

6 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 于鹏;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储气库[N];中国石油报;2014年

7 记者 王雄 通讯员 舒温;靖边将建国内最大地下储气库[N];陕西日报;2010年

8 许金晶;中俄联建地下储气库[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9 记者 张炜玮 实习生 杨金秀;我市将建全国最大地下储气库[N];重庆日报;2006年

10 记者王巧然 特约记者徐晓英;中国石油储气库科研队伍快速成长[N];中国石油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勇;京51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相震约束综合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保群;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评估与调控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曹锡秋;新疆某地衰竭气藏地下储气库地应力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张宁;深部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评价与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王保辉;衰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天然气注采运移及库存量动态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6 马洪岭;超深地层盐岩地下储气库可行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7 徐彬;大型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刚;地下储气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与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2 舒萍;大庆油田建设地下储气库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沙宗伦;喇嘛甸地下储气库开发技术及管理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4 方亮;地下储气库储采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5 宋德琦;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1年

6 李雷;胜利地区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可行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邢海涛;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刘志成;新疆某地下储气库注采周期地表形变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9 李晶晶;地下储气库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袁东方;地下储气库钻井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京51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相震约束综合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84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