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执法环境危险性及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道路交通执法环境危险性及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路交通执法是国家有关道路、交通及运输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道路交通执法人员是保证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维护正常交通秩序、保证交通安全、保护交通参与者的利益、稳定运输市场秩序、保护国家路产权利的实施者。道路交通执法人员在进行一线执法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承受着工作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研究执法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执法人员心理状态的相互影响,对保护道路交通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的安全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本文以济南市的道路交通执法人员为主要研究样本,围绕执法人员的工作执法环境展开分析,建立环境评价模型,研究执法人员心理状态和应激模式,旨在揭示执法环境的危险性和执法人员遭遇伤害的倾向性规律,为执法人员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宏观环境危险性模糊评价研究。将高速交警、地方交警、公路路政、交通监察四类道路交通执法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道路交通执法的新环境,并对执法环境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进行分类。研究高速公路误伤事故和二次事故产生的机理,提出被动预防-主动避险的理论。分别对四类执法主体的宏观环境进行深入挖掘,确定不同执法主体的工作环境中的关键危险因素,并利用模糊理论构建宏观环境评判集,最终对宏观环境危险性进行模糊评价,为危险事件和事故的预防、合理分配警力资源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微环境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研究。对执法人员的微环境进行定义,并设计微环境取样问卷,对执法人员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人际环境进行取样调查,通过道路交通执法人员的微环境状况与一般群体样本的拟合研究,反映出微环境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工作安全性微环境因素集合,辨识和提炼关键因素,构建神经网络,建立微环境危险性评价与预测模型。执法心理与环境相关性及应激模式研究。引入环境对心理作用的正增益、负增益和零增益概念,从而探究宏观环境和微环境对心理影响的各种模式。研究执法人员对自然灾害、误伤事故和故意伤害信息处理的逻辑结构和物理流程,构建的应激反应模型,建立执法人员处置各种危险事件的可信度模型。深入研究执法人员遭遇危险事件在执法主体之间、执法年数区段之间的倾向性,从安全管理的角度上,实现对执法人员工作工程危险程度的全面把握。执法安全主动预防技术研究。研究高速公路误伤事故和二次事故产生的机理,在被动预防-主动避险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激光测距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和激光寻迹技术,设计自行式主动预警装置,实现自动行进、被动警示和主动预警的功能,为预防高速公路误伤事故、降低二次事故损失提供硬件支持。设计开发倾向性测试软件,具有倾向性测试、宏观环境和微环境模糊评价的功能,从而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实现倾向性测试无纸化、危险性评价实时化、安全管理数字化,为执法人员保障工作安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软件支持。
【关键词】:道路交通执法 工作环境 心理影响 应激模式 倾向性 模糊评价 MLP神经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2.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6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5-20
- 1.2.1 国外交通执法安全研究的现状15-16
- 1.2.2 国内交通执法安全研究的现状16-19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19-20
- 1.3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20-21
- 1.3.1 道路交通执法的界定20-21
- 1.3.2 道路交通执法环境的界定21
- 1.4 道路交通执法环境危险性研究的必要性21-22
-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22-25
- 1.5.1 研究目标22
- 1.5.2 研究内容22-23
- 1.5.3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23-25
- 1.6 研究创新点25
- 1.7 本章小结25-26
- 第二章 道路交通执法宏观环境危险性分析与模糊评价模型26-58
- 2.1 道路交通执法新环境分析26-28
- 2.2 交通执法环境潜在危险因素的构成28-29
- 2.2.1 执法宏观环境及潜在的危险因素28-29
- 2.2.2 执法微环境及潜在的危险因素29
- 2.3 道路交通执法宏观环境特点分析29-31
- 2.3.1 公路路政及其执法环境特点29
- 2.3.2 交通运输监察(稽查)及其执法环境特点29-30
- 2.3.3 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及其执法环境特点30
- 2.3.4 地方交通警察及其执法环境特点30-31
- 2.4 执法宏观环境现状的调查31-38
- 2.4.1 调查的方法31
- 2.4.2 调查对象的选择31-32
- 2.4.3 调查表的设计32
- 2.4.4 宏观环境数据统计32-35
- 2.4.5 数据比对与分析35-38
- 2.5 误伤事故、二次事故的主动预防理论38-43
- 2.5.1 误伤事故、二次事故伤害产生的机理38-42
- 2.5.2 高速执法救援安防PP-PA理论42-43
- 2.6 执法宏观环境危险性模糊评价及模型43-57
- 2.6.1 评价建模的目标及方法43-44
- 2.6.2 评价因素集合44-46
- 2.6.3 加权模糊评价的权重向量46-52
- 2.6.4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52-56
- 2.6.5 评价向量和危险性的判定56-57
- 2.7 本章小结57-58
- 第三章 基于MLP神经网络的微环境安全性预测与评价58-79
- 3.1 微环境对执法心理影响的综述58-60
- 3.1.1 微环境概念的提出58
- 3.1.2 微环境因素及分类58-60
- 3.2 执法人员微环境特殊性检验60-63
- 3.2.1 特殊性检验的意义60-61
- 3.2.2 执法微环境特殊性检验61-63
- 3.3MLP神经网络对微环境短期效应危险性预测63-71
- 3.3.1MLP神经网络的应用63-64
- 3.3.2 危险性的变量和度量64-67
- 3.3.3MLP模型及预测效果67-71
- 3.4 MLP神经网络对微环境长期效应危险性预测71-77
- 3.4.1 危险性的变量和度量71-73
- 3.4.2 MLP模型及预测效果73-77
- 3.5 本章小结77-79
- 第四章 环境对执法心理影响及应激模式研究79-100
- 4.1 环境对执法人员心理的影响及模式研究79-86
- 4.1.1 宏观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模式79-80
- 4.1.2 微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模式80-82
- 4.1.3 宏观环境、微环境对心理的叠加作用影响模式82-85
- 4.1.4 环境影响规律85-86
- 4.2 执法人员对危险的应激反应模式研究86-90
- 4.2.1 对自然灾害的应激反应模式86-87
- 4.2.2 对误伤事故的应激反应模式87-89
- 4.2.3 对暴力抗法事件的应激反应模式89-90
- 4.3 执法遭遇危险事件倾向性分析90-98
- 4.3.1 职业倾向性91-93
- 4.3.2 执法年数倾向性93-98
- 4.4 本章小结98-100
- 第五章 执法安全主动预防技术研究100-122
- 5.1 误伤事故、二次事故的主动预防技术100-111
- 5.1.1 基于PP-PA理论的主动预警装置功能设计101-102
- 5.1.2 预警装置的特点102-103
- 5.1.3 预警距离模型的建立103-105
- 5.1.4 预计装置的结构与设计105-109
- 5.1.5 预警装置工作流程及适用范围109-111
- 5.2 倾向性测试与环境评价手段的研究111-121
- 5.2.1 系统设计的前提与目的111-113
- 5.2.2 系统设计结构113-118
- 5.2.3 系统的实现118-121
- 5.3 本章小结121-122
- 结论与展望122-125
- 本文取得的成果122-124
- 研究展望124-125
- 致谢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5
- 发表的论文及成果135-136
- 附录136-1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续琨,陈悦;交叉科学:两大知识板块的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朱学盛;连启彬;;对保护交通民警执法权益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3 鲁绪春;;警察自我概念对应对方式的影响[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黎慈;;袭警事件对警察人性化执法的冲击及其应对[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虢柱;聂春龙;;基于AHP分析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在边坡风险易损性评价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6 张萌;丁亮;成钊;;改进的AHP在解决交叉学科问题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8期
7 ;改革创新谱新篇 与时俱进铸辉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道路交通管理;2008年02期
8 李健;罗本祥;;深化重庆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重庆行政;2000年01期
9 蔡娜;王建民;刘期;赵圆圆;;交通警察疲劳度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佟刚,程勉宏,苗卫东;汽车超载超速行驶的危害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文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区划安全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萌;基于交通事故处理的车辆参数查询系统的开发[D];长安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道路交通执法环境危险性及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50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