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利用半理性和理性策略对酶活性及手性选择性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7-07-07 08:09

  本文关键词:利用半理性和理性策略对酶活性及手性选择性的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手性化合物 理性设计 分子模拟 手性选择性 酯酶BioH 酯酶RspE D-扁桃酸消旋酶


【摘要】:由于对映异构体之间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存在差异,手性化合物单体的光学纯度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材料科学等诸多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以酶介导的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法,具有立体选择性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酶的活性和手性选择性作为这种方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该方法的效率和产品的光学纯度。因此,有必要对酶的活性和手性选择性进行优化,以拓展其在手性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酶工程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调控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酶催化性质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半理性和理性的酶工程策略,以在手性化合物合成中应用广泛的酯酶和脱氢酶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活性和手性选择性进行设计优化。首先,在前期对酯酶RspE在扁桃酸甲酯拆分中的手性选择性的定向进化中,发现手性选择性最优的第四轮突变体CVH (E 30.8,比活力24 μmolmi-1mg-1)的活性大大低于第二轮突变体YH (E 8.7,比活力142 μmolmin-1mg-1),出现了活性与手性选择性负相关变化的现象。本研究针对这一现象,采用结构分析与定点饱和突变相结合的半理性策略,经过筛选得到了活性与手性选择性同时保持高水平的突变体HMVY (E 36.8,比活力113 umolmin-1mg-1),其手性选择性高于CVH并且活性与YH相当,实现了上述负相关现象的平衡。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这种活性和手性选择性负相关现象的产生和被平衡是由于提高手性选择性所采取的途径不同造成的。突变体CVH通过大幅度抑制非偏好型底物的催化效率提高手性选择性,因而降低了拆分反应的活力;而突变体HMVY则通过特异性提高偏好型底物的催化效率,在提高手性选择性的同时保持了拆分反应的速率。分子模拟结果验证了反应动力学分析的结果。同时,对突变点氨基酸的分析表明,HMVY中的组氨酸增强了对偏好型底物催化基团的稳定作用,同时缬氨酸和酪氨酸的协同配合改变了偏好型底物的结合位置和方式,优化了其结合构象。其后,利用理性设计策略,对酯酶BioH在潜手性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中的手性选择性进行设计。蛋白-底物复合物的结构分析表明,底物中的三位取代基在蛋白活性位点中的朝向是决定蛋白手性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假设,利用定点突变在蛋白活性口袋中引入与潜在S型底物的苯环产生特异性π-π堆叠作用的芳香族氨基酸,得到了手性选择性显著提高的突变体L86F,产物S-3-苯基戊二酸单酯的光学纯度由25%(WT)提高到了93%(L86F)。为了进一步证明以上理性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以酯酶RspE为研究对象,运用同样的思路,对其在潜手性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中的手性选择性进行设计。通过引入芳香氨基酸残基,使产物3-苯基戊二酸单酯的光学纯度由野生型的13%(S)提高到突变体Y27R的99%(S),同时在不同位点引入该作用还得到了手性选择性反转的突变体M121F(50%,R)。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可以分别得到S和R型的手性选择性;同时还验证了上述理性设计策略的普适性,可以适用于活性口袋不用的蛋白。此外,本研究还通过理性设计,对D-扁桃酸脱氢酶在R-邻氯扁桃酸的氧化中的活性进行优化。将关键位点的丙氨酸替换为组氨酸,尝试在蛋白和卤代底物之间引入卤键作用,以稳定蛋白底物复合物。最终得到的突变体A89H对R-邻氯扁桃酸的活性是野生型的5倍。本研究通过半理性和理性的酶工程策略,实现了对酯酶BioH、酯酶RspE和D-扁桃酸脱氢酶的活性与手性选择性的设计,有助于其在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中的应用。
【关键词】:手性化合物 理性设计 分子模拟 手性选择性 酯酶BioH 酯酶RspE D-扁桃酸消旋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29.8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38
  • 1.1 手性化合物及其合成15-19
  • 1.1.1 手性化合物15-16
  • 1.1.2 手性化合物的应用16-17
  • 1.1.3 手性化合物的合成17-19
  • 1.2 酶的手性选择性及其改造19-28
  • 1.2.1 酶的手性选择性19-22
  • 1.2.2 酶工程22-28
  • 1.2.3 手性选择性的改造28
  • 1.3 分子模拟28-31
  • 1.3.1 分子模拟简介28-29
  • 1.3.2 常用的分子模拟方法29-31
  • 1.4 酯酶和脱氢酶及其在手性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31-36
  • 1.4.1 酯酶31-34
  • 1.4.2 脱氢酶34-36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36-38
  • 2 利用半理性设计平衡酯酶RspE定向进化中的活性与手性选择性的负相关变化38-53
  • 2.1 实验材料38-40
  • 2.1.1 菌株与质粒38-39
  • 2.1.2 工具酶39
  • 2.1.3 试剂39
  • 2.1.4 主要仪器39-40
  • 2.2 实验方法40-45
  • 2.2.1 分子对接及结构分析40-41
  • 2.2.2 突变体库的构建41-43
  • 2.2.3 突变体库的筛选43-44
  • 2.2.4 优势突变体的活性测定44-45
  • 2.2.5 代表突变体的动力学常数测定45
  • 2.3 结果与讨论45-52
  • 2.3.1 结构分析及突变点选定45-47
  • 2.3.2 突变体库的筛选47-49
  • 2.3.3 代表突变体动力学常数的测定49-50
  • 2.3.4 活性选择性负相关现象产生与被平衡的酶反应动力学原因50-51
  • 2.3.5 活性选择性负相关现象产生与被平衡的蛋白工程方法学原因51-52
  • 2.4 小结52-53
  • 3 酯酶RspE活性手性选择性负相关变化现象的分子模拟53-67
  • 3.1 实验方法53-56
  • 3.1.1 蛋白分子结构及突变体构建53
  • 3.1.2 底物分子结构及力场参数确定53
  • 3.1.3 蛋白-底物复合物的构建53-54
  • 3.1.4 分子动力学模拟54-55
  • 3.1.5 模拟结果分析55-56
  • 3.2 结果与讨论56-66
  • 3.2.1 模拟体系平衡情况分析56-57
  • 3.2.2 反应过渡态有效性分析57-60
  • 3.2.3 功能基组原子的势能分析60-61
  • 3.2.4 口袋基组氨基酸与底物的相互作用能分析61-62
  • 3.2.5 蛋白-小分子复合物的构象分析62-63
  • 3.2.6 突变热点氨基酸对蛋白-底物相互作用的贡献分析63-65
  • 3.2.7 活性与手性选择性负相关变化现象产生与被平衡的分子机理65-66
  • 3.3 本章小结66-67
  • 4 酯酶BioH在对称二酯的不对称水解中的手性选择性的设计67-81
  • 4.1 实验材料68
  • 4.1.1 菌株与质粒68
  • 4.1.2 酶和试剂68
  • 4.1.3 主要仪器68
  • 4.2 实验方法68-73
  • 4.2.1 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合成68-69
  • 4.2.2 BioH的克隆及突变体的构建69-70
  • 4.2.3 蛋白表达与纯化70
  • 4.2.4 蛋白纯度表征及浓度测定70
  • 4.2.5 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70-71
  • 4.2.6 酯酶BioH对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及产物表征71
  • 4.2.7 分子动力学模拟71-73
  • 4.3 结果与讨论73-80
  • 4.3.1 酯酶BioH野生型对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73-74
  • 4.3.2 野生型BioH与底物的结合分析74-76
  • 4.3.3 突变体设计76
  • 4.3.4 酯酶BioH突变体对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76-78
  • 4.3.5 蛋白-底物复合物的分子模拟78-80
  • 4.4 本章小结80-81
  • 5 酯酶RspE在对称二酯的不对称水解中的手性选择性的设计81-93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81-82
  • 5.2 结果与讨论82-92
  • 5.2.1 酯酶RspE野生型对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82-83
  • 5.2.2 酯酶RspE野生型与底物的结合分析83-85
  • 5.2.3 突变体设计85
  • 5.2.4 酯酶RspE突变体对3-苯基戊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水解85-87
  • 5.2.5 蛋白-底物复合物的分子模拟87-89
  • 5.2.6 酯酶在对称二酯不对称水解反应中手性选择性的来源89-90
  • 5.2.7 手性选择性设计策略讨论90-92
  • 5.3 本章小结92-93
  • 6 D-扁桃酸脱氢酶DMdh对邻氯扁桃酸的活性的设计93-109
  • 6.1 实验材料94
  • 6.1.1 菌株与质粒94
  • 6.1.2 酶和试剂94
  • 6.1.3 主要仪器94
  • 6.2 实验方法94-98
  • 6.2.1 D-扁桃酸脱氢酶DMdh基因的亚克隆94
  • 6.2.2 突变体A89H的构建94-95
  • 6.2.3 蛋白的表达纯化95
  • 6.2.4 蛋白纯度表征及浓度测定95
  • 6.2.5 扁桃酸及邻氯扁桃酸的脱氢氧化95-96
  • 6.2.6 分子动力学模拟96-98
  • 6.3 结果与讨论98-108
  • 6.3.1 DMdh野生型对扁桃酸及邻氯扁桃酸的脱氢氧化98-100
  • 6.3.2 底物分子结构分析100-102
  • 6.3.3 DMdh野生型的结构及分子动力学模拟102-105
  • 6.3.4 突变体设计及活力测定105-106
  • 6.3.5 突变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106-108
  • 6.4 本章小结108-109
  • 7 结论与展望109-111
  • 参考文献111-122
  • 附录 用于基因合成的DMdh序列122-123
  • 作者简历123-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苗苗;冯娟;刘红博;杨晓兰;冯丽萍;李元丽;廖飞;;二甲基酚橙法测定尿酸酶活性和识别尿酸酶高活性突变体[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2 裴雁曦;龚泽华;李亚伟;乔增杰;穆遥;;一株拟南芥镉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及表型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刘贯山;;烟草基因组计划重大专项成功创制了全球最大的烟草突变体库[J];中国烟草学报;2012年01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俊瑜;朱诚;蒋德安;陈静;孙宗修;;水稻突变体对镉的反应及其对镉的积累、分配特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林冬;朱诚;胡国成;孙宗修;;镉胁迫下敏感水稻突变体的抗氧化应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张亚芳;潘存红;李爱宏;汤雯;武茹;陈宗祥;许爱霞;潘学彪;;提高水稻插入突变体库利用效率的一点尝试[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刘宝花;彭友良;;一个新的基因控制梨孢菌的菌落生长[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袁亮;郭威;周丹;陈功友;;水稻条斑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以及部分突变体的鉴别[A];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佟星;吴宝美;赵波;叶剑;刘红霞;曾潮武;濮绍京;万平;;小豆突变体库构建及突变体筛选[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石春海;吴建国;周元飞;;水稻“9311”和“日本晴”植株和稻米突变体库的构建[A];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会刊[C];2012年

8 高荣村;胡胜武;郭学兰;董彩华;刘胜毅;;拟南芥抗菌核病突变体的筛选[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倪永静;胡新;任德超;李巧云;牛吉山;;国麦301突变体库构建初报[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朱传凤;吴家和;何朝族;;一个水稻半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其分子功能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刘洋;寻找“美丽的偶然”[N];东方烟草报;2014年

2 科综;水稻“长生不老”可被制约[N];大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磊;拟南芥CKRW1基因和GFC1基因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郭斐;利用半理性和理性策略对酶活性及手性选择性的设计[D];浙江大学;2015年

3 师晓;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gsl5的基因克隆及不育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刘峰;烟草激活标签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5 李宁;小麦黄绿突变体特性研究与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刘文真;三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克隆[D];浙江大学;2006年

7 曹莉;一个新的小麦黄化突变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汪得凯;三个与水稻株型相关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9 穆国俊;棉花有益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性状的分子遗传学鉴定[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邵勤;一个新的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洋;水稻护颖外稃化突变体lemma-like sterile lemma(lsl)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王丹霞;水稻yl1黄叶突变体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龙弟;水稻中一个叶尖枯突变体的图位克隆及LTN2基因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董青;两个水稻黄绿叶基因的图位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查象敏;玉米抗虫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及基因的初步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杜依聪;玉米表皮蜡质突变体glossy6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梅家松;一个水稻黄绿叶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焦禹顺;烟草香气突变体鉴定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熊剑锐;中国兰春剑隆昌素叶色突变体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程孝;水稻稃片白化突变体Ds插入位点与标记基因的分子鉴定[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9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529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