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开放性露天堆场散尘规律及防风抑尘网优化设计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7-07-08 02:06

  本文关键词:开放性露天堆场散尘规律及防风抑尘网优化设计的数值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露天堆场 散尘 防风抑尘网 临界孔隙率 数值模拟


【摘要】:开放性露天堆场的散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目前料堆散尘的物理机制已基本明确,而空气动力作用下散尘规律的定量研究局限于风速作为标量的实验和使用风速标量信息的数值模拟,未考虑风速方向性对散尘行为的影响,堆场钝体改变了近地层风场湍流结构,料堆表面风向逐点不同,忽略风速矢量性难以揭示料堆散尘的动力学机制,解析速度矢量与料堆散尘的关联性对完善开放源散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防风抑尘网的抑尘效率取决于网后的湍流结构,抑尘网后料堆表面的动力机制是抑尘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开放性露天堆场周围空气流动和料堆起尘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解析速度矢量和散尘规律的关联性;建立了绕流风场的三维数学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料堆周围风场和不同孔隙率抑尘网前后空气湍流结构和料堆表面动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追踪颗粒相运动,得到堆场颗粒在风场中的运动特性;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必要的验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堆场钝体改变了近地层风场湍流结构,通过解析摩阻速度与剪切应力关系,提出将料堆表面剪切应力作为体现散尘的标识指标,较好地解释了速度矢量与料堆散尘的关联性;迎风面从坡底到坡顶剪切层渐薄,剪切速度逐渐增大,风速廓线偏离了原有的对数分布形态,平顶面前半程受迎风面影响较大,剪切层很薄,随着水平来流风的贴附作用,后半程逐渐呈现与垂直高度的对数成正比的风速分布,扬尘削弱,背风面靠近顶部区域沿坡面向下绕流,2/3高度以下处于回流涡旋,但由于剪切速度较小,扬尘量较之迎风面和平顶面小得多。数值模拟了3m/s,5m/s,7m/s,8m/s,10m/s五种来流风速工况,结果显示:不同进风工况下,料堆表面风速相对值分布基本相同;迎风面剪切力从底到顶随来流风速增加而增加,扬尘增幅加大,堆高2/3以上为剧,平顶面剪切力呈现前强后缓的趋势,背风面2/3堆高以上剪切力沿坡面向下递减,2/3以下沿坡面向上。孔隙率是影响抑尘网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低孔隙率(0.3)和高孔隙率(≥0.3)抑尘网后料堆周围风场结构和表面剪切力特性迥异;低孔隙率抑尘网的渗流空气量与绕流空气相比较小,网后空气压降剧烈,抑尘网与迎风面间形成涡旋,孔隙率为0时涡旋强度和直径最大,涡旋中心高于堆顶,平顶面受其影响呈现回流剪切层,逆向来流扬尘;孔隙率为0.2时涡旋强度减弱,涡旋中心处于2/3堆高处,平顶面贴附表面向下游流动,迎风面剪切力随高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散尘点位于堆高2/3处,背风面始终处于回流区,表面剪切力随孔隙率大小变化不显著;高孔隙率渗流风增加,网前后压降减小,抑尘网与迎风面之间涡旋消失,呈现完全贴附流状态,料堆颗粒被风扬起散至大气,散尘量最大点位于迎风面坡顶,孔隙率增至0.6时,网后流场结构几乎与无网工况无异,抑尘作用不明显。基于孔隙率从0.2到0.3的抑尘网后空气动力学形态的不同呈现提出临界孔隙率,计算分析孔隙率为0.225、0.25及0.275时的流场可知,孔隙率在0.25时料堆周围流场特性为涡旋流和贴附流主导作用的转折点,此时剪切力最小,仅为无网时22.5%,获悉临界孔隙率为0.25。料堆表面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更好地解释了露天堆场的微观散尘特性,为防风抑尘网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动力学理论依据。对数值模拟的离散格式、抑尘网边界条件、紊流模型进行了验证,将模拟结果与其他学者的风洞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较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所建模型和数值方法的准确性。
【关键词】:露天堆场 散尘 防风抑尘网 临界孔隙率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符号说明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8
  • 1.1 研究意义14-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4
  • 1.2.1 露天堆场散尘规律研究现状16-18
  • 1.2.2 防风抑尘网抑尘规律研究现状18-24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24-28
  • 1.3.1 研究内容24-25
  • 1.3.2 论文框架25-28
  • 第二章 露天堆场空气流动数学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28-42
  • 2.1 计算模型28
  • 2.2 控制方程28-33
  • 2.2.1 质量守恒方程29
  • 2.2.2 动量守恒方程29-31
  • 2.2.3 k-ε两方程模型31-33
  • 2.3 计算区域33-34
  • 2.4 边界条件34-37
  • 2.5 网格划分37-38
  • 2.6 数值模拟方法38-41
  • 2.7 本章小结41-42
  • 第三章 露天堆场周围空气运动及动力特性42-66
  • 3.1 露天堆场空气运动的物理机制42-50
  • 3.1.1 气流作用下露天堆场表面颗粒动力学42-45
  • 3.1.2 摩阻速度与表面剪切力45-48
  • 3.1.3 散尘强度48-50
  • 3.2 空气流场50-58
  • 3.2.1 速度矢量50-53
  • 3.2.2 速度廓线53-56
  • 3.2.3 压力场56-58
  • 3.3 料堆表面动力学分布58-62
  • 3.3.1 迎风面受力58-59
  • 3.3.2 平顶面受力59-60
  • 3.3.3 背风面受力60-62
  • 3.4 颗粒运动轨迹62-65
  • 3.4.1 颗粒运动方程62-63
  • 3.4.2 颗粒运动轨迹63-65
  • 3.5 本章小结65-66
  • 第四章 露天堆场抑尘网后流场特性66-88
  • 4.1 抑尘网作用原理66-67
  • 4.2 平均风速67-82
  • 4.2.1 风速矢量分布68-73
  • 4.2.2 风速水平分布73-77
  • 4.2.3 风速垂直分布77-82
  • 4.3 湍流结构82-86
  • 4.4 本章小结86-88
  • 第五章 抑尘网后堆场动力学特性88-108
  • 5.1 压力分布88-95
  • 5.1.1 料堆周围压力分布88-91
  • 5.1.2 料堆表面压力系数分布91-95
  • 5.2 料堆表面剪切力分布95-103
  • 5.2.1 迎风面95-98
  • 5.2.2 平顶面98-101
  • 5.2.3 背风面101-103
  • 5.3 抑尘网临界孔隙率103-107
  • 5.4 本章小结107-108
  • 第六章 数值模拟的验证108-116
  • 6.1 离散格式的验证108-110
  • 6.2 抑尘网边界的验证110-112
  • 6.3 紊流模型的验证112-113
  • 6.4 风洞实验的验证113-115
  • 6.5 本章小结115-11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16-120
  • 7.1 研究结论116-118
  • 7.2 研究展望118-120
  • 参考文献120-136
  • 致谢136-138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研的科研项目138-140
  • 博±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官明,叶文虎;防风网泄流区湍流的子波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陈凯;朱凤荣;钮珍南;;防风网作用效果的风洞实验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周伟朵;;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挡风抑尘网高度对抑尘效率影响[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2年01期

4 刘大有,,董飞,贺大良;风沙二相流运动特点的分析[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5 刘海玉,冯杰;煤场二次扬尘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山东环境;1998年03期

6 康顺;石磊;戴丽萍;范忠瑶;;CFD模拟的误差分析及网格收敛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2期

7 郝瑞彬,刘飞;我国城市扬尘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3年06期

8 任阵海,万本太,苏福庆,高庆先,张志刚,洪钟祥,胡非,程水源;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9 张利文;白志鹏;郭光焕;李志军;韩e

本文编号:532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532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