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大肠杆菌基因组编辑新方法及其在脂肪醇代谢工程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14:19

  本文关键词:大肠杆菌基因组编辑新方法及其在脂肪醇代谢工程应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脂肪醇 基因组编辑 酯解酶 脂肪酸饥饿 合成生物学


【摘要】:脂肪醇广泛应用于化工、再生能源、医药等领域。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脂肪醇的研究众多,已经初步实现了这类物质的可再生合成方法。然而,目前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醇存在产量低、菌种改造缓慢、检测过程繁琐、代谢路径选择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脂肪醇化合物的发酵法生产和工业化进程。本论文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生理毒性、菌种改造手段、代谢路径优化等方面出发,提供了高效准确的基因组改造方法、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构建了一系列脂肪醇高产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为实现大肠杆菌高产脂肪醇的“生物制造”奠定了基础。首先,本论文利用了大肠杆菌高频自发断裂和断裂后的同源重组修复机制,设计并实现了依靠正向重复序列辅助的大肠杆菌无痕编辑方法,命名为TRAGE.对可能影响TRAGE操作效率的因素(蔗糖加入节点、传代次数、传代时期)进行了系统考察,建立并优化了TRAGE操作流程,最终实现60小时内完成基因组的无痕编辑。其次,本论文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液中脂肪醇和脂肪酸的提取方法,确定了提取条件,萃取剂是乙酸乙酯,溶剂和样品比例为1.2,摇床温度为10℃、转速260 rpm的条件下提取2 mmin。此外本论文建立了基于HPLC-RID的脂肪醇和脂肪酸的分析方法。利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乙酸(90:9.9:0.1,v/v/v),流速为1.0 mL/min。验证试验显示标品线性良好(r2≥0.9989),日间和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4.46%和5.38%,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度。再次,本论文提出了采用诱发脂肪酸饥饿促进脂肪醇积累的思路,并证明了其可行性。在利用TRAGE敲除大肠杆菌所有已知酯解酶基因的基础上,过量表达外源脂酰-ACP还原酶,使脂肪醇的积累量较改造前增加了1.4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敲除副产物合成路径,降低有毒副产物产生,将脂肪醇的产量提高至6.33 g/L。此外,本论文首次利用RBS计算手段辅助设计脂肪醇合成路径上的相关基因的RBS位点,利用所开发TRAGE完成了对fabH、fabZ RBS区域的改造,最终结合发酵过程优化使得脂肪醇的产量达到9.35 g/L。
【关键词】:脂肪醇 基因组编辑 酯解酶 脂肪酸饥饿 合成生物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9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1 文献综述15-31
  • 1.1 引言15
  • 1.2 基因组编辑方法15-19
  • 1.2.1 依赖Cre/loxP和Flp/FRT基因组编辑15-17
  • 1.2.2 通过“pop-in/pop-out”实现的基因组无痕编辑17
  • 1.2.3 依赖识别特定序列的核酸酶的基因组编辑技术17-19
  • 1.3 重组微生物生产脂肪酸及衍生生物燃料的代谢工程19-25
  • 1.3.1 脂肪酸和脂肪醇分析方法19-20
  • 1.3.2 微生物生产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20-22
  • 1.3.3 大肠杆菌生产脂肪醇的研究进展22-25
  • 1.4 合成生物学应用于大肠杆菌代谢工程25-28
  • 1.4.1 合成启动子应用于大肠杆菌代谢工程25-26
  • 1.4.2 密码子优化应用于大肠杆菌代谢工程26-27
  • 1.4.3 RBS计算应用于大肠杆菌代谢工程27-28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工作设想28-31
  • 2 串联重复序列辅助的大肠杆菌基因组编辑方法31-55
  • 2.1 引言31-32
  • 2.2 实验材料32-38
  • 2.2.1 试剂与仪器32-34
  • 2.2.2 引物、菌株和质粒34-37
  • 2.2.3 培养基37-38
  • 2.2.4 主要溶液38
  • 2.3 试验方法38-48
  • 2.3.1 大肠杆菌热激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38-39
  • 2.3.2 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39-40
  • 2.3.3 抗性标记基因的删除40
  • 2.3.4 基因组无痕编辑40-46
  • 2.3.4.1 cat-sacB片段制备40-41
  • 2.3.4.2 基因无痕敲除41-42
  • 2.3.4.3 基因无痕替换42-44
  • 2.3.4.4 基因无痕插入44-46
  • 2.3.5 基因组无痕编辑过程的优化46-48
  • 2.3.5.1 蔗糖加入时刻的优化46-47
  • 2.3.5.2 在蔗糖培养基中传代次数的优化47
  • 2.3.5.3 转接时间的优化47-48
  • 2.4 结果与讨论48-53
  • 2.4.1 cat-sacB片段的构建48
  • 2.4.2 基因删除48-50
  • 2.4.3 基因替换和插入50-51
  • 2.4.4 基因组无痕编辑过程的优化51-53
  • 2.4.4.1 蔗糖加入时刻对重组率的影响51-52
  • 2.4.4.2 传代次数对重组率的影响52-53
  • 2.4.4.3 传代时刻对重组率的影响53
  • 2.5 小结53-55
  • 3 发酵液中脂肪酸和脂肪醇的分析55-75
  • 3.1 引言55
  • 3.2 材料和方法55-58
  • 3.2.1 试剂与仪器55-57
  • 3.2.2 菌株和质粒57
  • 3.2.3 培养基57-58
  • 3.3 试验方法58-62
  • 3.3.1 标准品的准备58
  • 3.3.2 液相分析方法的优化58-60
  • 3.3.2.1 流动相比例的优化58-59
  • 3.3.2.2 流动相流速的优化59
  • 3.3.2.3 色谱柱温度的优化59-60
  • 3.3.3 标准曲线和检测线的测定60
  • 3.3.4 提取方法的优化60-61
  • 3.3.5 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分析61-62
  • 3.3.5.1 提取方法加样回收率分析61
  • 3.3.5.2 分析方法稳定性分析61-62
  • 3.3.5.3 分析方法实用性分析62
  • 3.4 结果与讨论62-74
  • 3.4.1 HPLC-RID的参数选择62-65
  • 3.4.1.1 流动相组成63-64
  • 3.4.1.2 流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64
  • 3.4.1.3 柱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64-65
  • 3.4.2 标准品的测定65-66
  • 3.4.3 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过程66-70
  • 3.4.4 分析方法应用分析70-74
  • 3.4.4.1 加样回收率测定70-71
  • 3.4.4.2 分析方法稳定性检验71-72
  • 3.4.4.3 分析方法应用研究72-74
  • 3.5 小结74-75
  • 4 脂肪酸饥饿强化脂肪醇合成75-91
  • 4.1 引言75-76
  • 4.2 材料和方法76-80
  • 4.2.1 试剂与仪器76-78
  • 4.2.2 本章所用引物、菌株和质粒78-79
  • 4.2.3 培养基79-80
  • 4.3 试验方法80-82
  • 4.3.1 海洋杆菌基因组的制备80
  • 4.3.2 脂酰还原酶表达载体的构建80-81
  • 4.3.3 副产物代谢路径基因的删除81
  • 4.3.4 发酵菌株的构建81-82
  • 4.3.5 酯解酶删除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的测定82
  • 4.3.6 酯解酶删除对菌体转录组的影响测定82
  • 4.3.7 工程菌株摇瓶发酵和脂肪醇产量检测82
  • 4.3.8 最优菌株发酵罐发酵和脂肪醇产量的检测82
  • 4.4 结果与讨论82-89
  • 4.4.1 酯解酶分别删除对菌体的影响82-84
  • 4.4.2 酯解酶连续删除对脂肪醇生产的影响84-85
  • 4.4.3 酯解酶删除对工程菌株代谢流的影响85-87
  • 4.4.4 副产物代谢路径基因的删除对脂肪醇生产的影响87-88
  • 4.4.5 脂肪醇生产的补料发酵88-89
  • 4.5 小结89-91
  • 5 核糖体结合序列改造强化脂肪醇合成91-103
  • 5.1 引言91
  • 5.2 材料和方法91-93
  •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91
  • 5.2.2 引物,菌株和质粒91-93
  • 5.2.3 培养基93
  • 5.3 试验方法93-95
  • 5.3.1 RBS的计算93
  • 5.3.2 RBS的整合93-95
  • 5.3.3 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95
  • 5.3.4 脂肪醇产量的检测95
  • 5.4 结果与讨论95-101
  • 5.4.1 fabH RBS区的改造菌株的构建95
  • 5.4.2 fabH RBS区的改造对脂肪醇产量的影响95-97
  • 5.4.3 fabZ RBS区的改造菌株的构建97
  • 5.4.4 fabZ RBS区的改造对脂肪醇产量的影响97-98
  • 5.4.5 fabH fabZ RBS区同时改造菌株的构建98-99
  • 5.4.6 fabH、fabZ RBS区同时改造对脂肪醇产量的影响99-100
  • 5.4.7 菌株MGLHZS/pL1的补料发酵结果100-101
  • 5.5 小结101-103
  • 6 结论与展望103-107
  • 6.1 主要结论103-104
  • 6.2 创新之处104
  • 6.3 今后的工作建议104-107
  • 生化名词缩写表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9
  • 附件119-131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131-133
  • 致谢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obertE.Oborn;马启明;;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直链脂肪醇的特性[J];日用化学品科学;1986年04期

2 秦岭;我国脂肪醇生产规模情况[J];中国油脂;1992年04期

3 赵国志,,徐则林;脂肪醇的制取与应用(下)[J];中国油脂;1994年04期

4 王克强,李勤;脂肪醇的味阈值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J];有机化学;2000年03期

5 黄风琴;郝占全;唐东亮;张惠芳;;脂肪醇硫酸钠单体的质量控制[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1年02期

6 唐东亮;郭振堂;连雅玲;;我国脂肪醇硫酸钠的生产现状及其质量分析[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1年03期

7 张少钢,陈和平,王忠凯,范进;脂肪醇聚氧乙烯(3)醚低温浑浊原因的探讨[J];日用化学工业;2005年02期

8 殷福珊;;天然脂肪醇的新型生产技术[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6年12期

9 Н.А.Лебединская ,夏士朋;脂肪醇和水的互溶度[J];化学工程;1985年05期

10 吴远馨;;脂肪醇的生产及应用[J];浙江化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力德;;脂肪醇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A];第25届[2005]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Richard Rehg;;脂肪醇市场——现状和发展[A];第26届[2006]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Filippo Montesion;Klaus Kwetkat;章劲梅;李善亮;;应用于高性能个人清洁用品的脂肪醇及其衍生物[A];第27届[2007]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燕雄;;脂肪醇(醚)硫酸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计算方法[A];2007(第六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桑雪梅;黄伟九;李军;;脂肪醇在镁表面的等温吸附研究[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树田;;利用催化剂的机理研究羰基合成脂肪醇反应[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潘勇;蒋军成;;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脂肪醇闪点预测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红丽;刘士军;肖忠良;陈启元;;磷酸三丁酯与脂肪醇二元体系在298.15 K时的超额混合焓[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竹为民;;浅论天然脂肪醇生产工艺的防火防爆设计[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10 舒宏福;;3-巯基脂肪醇和它的衍生物香料[A];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民;脂肪醇后加工应加快创新步伐[N];中国化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刘方斌 胡爱民;脂肪醇企业纷纷为装置“增肥”[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兴刚;脂肪醇企业正在重蹈停产覆辙?[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王昕;欧洲脂肪醇发展稳中求变[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饶兴鹤;亚洲脂肪醇价格创新高[N];中国化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陶加 王玲;打造世界级脂肪醇工业生产基地[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河南将建脂肪醇生产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赵建民;脂肪醇工业生产状况和综合利用展望[N];中国化工报;2001年

9 商讯;提高生产技术 拓展应用领域[N];中国石化报;2001年

10 孙太昌;辽阳市打造三行业特色牌[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谊兰;大肠杆菌基因组编辑新方法及其在脂肪醇代谢工程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年

2 赵仕兰;高等植物长链脂肪醇氧化酶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云霞;卤化咪唑类离子液体+脂肪醇二元溶剂体系物化性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许祥娟;脂肪醇聚醚工业化生产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姚琳;温控催化体系下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脂肪醇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4 于胜男;脂肪醇合成工艺中酯精馏单元过程模拟[D];天津大学;2006年

5 陈向明;新荧光试剂的开发及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07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707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