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B_2基超高温陶瓷高温本构关系及断裂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ZrB_2基超高温陶瓷高温本构关系及断裂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ZrB2基超高温陶瓷 高温力学性能 动态压缩 高温损伤本构模型 抗热冲击性能
【摘要】:Zr B2基超高温陶瓷材料具有高熔点、高热导率和高强度等优点,已经成为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佼佼者,也是应用于飞行器等热结构关键部位的首选材料。鉴于超高温陶瓷材料的本征脆性与高温、高速应用环境,其高温力学行为与动态性能研究工作需要深入开展,同时高温破坏机制分析也是超高温陶瓷材料应用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Zr B2-Si C-G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研究温度与应变率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从高温力学实验、动态压缩实验、破坏机理分析、本构模型建立及抗热冲击性能分析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为高温、高速条件下Zr B2基超高温陶瓷材料力学行为表征与失效分析奠定基础。首先,通过室温及高温拉伸实验,研究了Zr B2-Si C-G复合材料的高温拉伸行为,获得了温度对拉伸模量、强度及本构关系非线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温度对弹性模量的衰减作用,提出材料热损伤变量形式;根据拉伸强度分散性统计分布规律,给出材料机械损伤变量形式,结合热和机械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了超高温陶瓷材料的高温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材料的脆-韧转变温度及临界机械损伤值,揭示温度对Zr B2-Si C-G复合材料破坏机理的影响。编制高温损伤本构模型子程序,计算不同温度下拉伸试件内部变形、应力及机械损伤分布情况,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适用性。其次,开展了室温及高温断裂韧性测试,获得温度对Zr B2-Si C-G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结合材料宏微观形貌,分析该规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度对Zr B2-Si C-G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影响显著,低于脆-韧转变温度时,材料表现出脆性断裂模式,高于脆-韧转变温度时,断裂模式以延性断裂为主。在室温至1300?C范围内残余应力释放导致断裂韧性逐渐降低,而在1300~1600?C之间裂纹尖端的塑性流动使断裂韧性有一小幅度回升,但当温度达到1800?C时,基体Zr B2颗粒尺寸增长导致材料内部出现孔洞及裂纹,明显降低材料断裂韧性。另外,800~1300?C有氧环境下,预氧化作用明显提高了Zr B2-Si C-G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此外,建立了无切口及单边切口梁有限元模型,应用高温损伤本构模型计算弯曲状态下Zr B2-Si C-G材料内应力及机械损伤分布,分析了温度对材料缺陷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脆-韧转变温度以下,单边切口梁试件的机械损伤度明显小于无切口梁,而1400?C以上,单边切口梁试件的机械损伤度与无切口梁相近,说明高温时材料缺陷敏感降低,与高温强度分散性降低的实验结果一致。开展了室温与800?C下静态与动态压缩实验,表明应变率对Zr B2-Si C-G复合材料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室温与800?C下该材料均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效应。随着应变率升高,材料压缩强度逐渐升高,碎片尺寸逐渐减小。通过断口微观结构观测,讨论了应变率对Zr B2-Si C-G复合材料破坏模式的影响。同时针对应变率对动态压缩强度和碎片尺寸的影响,分别采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预测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后,考虑惯性项与耦合项影响,对Zr B2-Si C-G复合材料的热冲击问题进行数值计算。根据试件尺寸及水淬实验条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随温度变化的材料参数,计算了加热及冷却条件下,Zr B2-Si C-G复合材料的热应力。结果表明热冲击过程中惯性项作用远大于耦合项,随表面换热系数的增大,热应力不断增大,惯性项影响程度增强,400?C水淬条件下该材料的动态热应力最大值约为静态的1.33倍。结合动态压缩实验结果,可以选用热断裂准则来评价Zr B2-Si C-G复合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
【关键词】:ZrB2基超高温陶瓷 高温力学性能 动态压缩 高温损伤本构模型 抗热冲击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7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1章 绪论14-3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34
- 1.2.1 陶瓷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16-20
- 1.2.2 陶瓷材料静态本构关系研究20-24
- 1.2.3 脆性材料动态性能研究24-26
- 1.2.4 脆性材料断裂行为研究26-29
- 1.2.5 陶瓷材料抗热冲击性能29-32
- 1.2.6 超高温陶瓷高温氧化行为32-3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34-36
- 第2章 ZrB_2基UHTC复合材料高温拉伸行为研究36-60
- 2.1 引言36-37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37-45
- 2.2.1 拉伸试件准备37
- 2.2.2 拉伸实验条件37-38
- 2.2.3 拉伸实验结果分析38-45
- 2.3 高温拉伸损伤本构模型45-52
- 2.3.1 机械损伤演化方程45-46
- 2.3.2 热损伤演化方程46-47
- 2.3.3 高温损伤本构模型预测结果47-52
- 2.4 高温拉伸损伤行为数值模拟52-59
- 2.5 本章小结59-60
- 第3章 ZrB_2基UHTC复合材料高温弯曲及断裂行为研究60-84
- 3.1 引言60-61
- 3.2 室温弯曲模量与强度测试61-63
- 3.3 室温及高温断裂韧性测试63-65
- 3.4 高温断裂韧性影响因素65-74
- 3.4.1 预氧化对高温断裂韧性的影响65-68
- 3.4.2 温度对真空下高温断裂韧性的影响68-74
- 3.5 超高温陶瓷高温弯曲及损伤有限元模拟74-82
- 3.5.1 无切.梁结果分析75-76
- 3.5.2 单边切.梁结果分析76-79
- 3.5.3 缺陷敏感性分析79-82
- 3.6 本章小结82-84
- 第4章 ZrB_2基UHTC复合材料动态压缩行为研究84-102
- 4.1 引言84-85
- 4.2 超高温陶瓷材料单轴静态压缩85-87
- 4.2.1 静态压缩实验85
- 4.2.2 静态压缩强度85-87
- 4.2.3 静态压缩破坏模式87
- 4.3 超高温陶瓷材料静态室温压缩模量87-88
- 4.4 超高温陶瓷动态压缩性能88-98
- 4.4.1 动态压缩实验88-90
- 4.4.2 实验结果分析90-98
- 4.5 动态压缩损伤本构模型98-100
- 4.6 本章小结100-102
- 第5章 ZrB_2基UHTC复合材料抗热冲击性能研究102-125
- 5.1 引言102-103
- 5.2 动态热弹性方程103-107
- 5.3 热冲击有限元模拟107-119
- 5.3.1 一维冷却冲击条件109-113
- 5.3.2 三维冷却冲击条件113-116
- 5.3.3 三维加热冲击条件116-119
- 5.4 热冲击失效准则119-123
- 5.4.1 热断裂理论120-121
- 5.4.2 热损伤理论121-123
- 5.5 本章小结123-125
- 结论125-127
- 参考文献127-14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143-146
- 致谢146-147
- 个人简历1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辉;含ZrB_2耐火材料的高温性能[J];耐火材料;2001年03期
2 李运涛;陶雪钰;邱文丰;赵京波;赵彤;;液相前驱体转化法制备ZrB_2粉末[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喇培清;韩少博;卢学峰;魏玉鹏;;稀释剂添加量对燃烧合成亚微米ZrB_2微观组织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4年02期
4 杨飞宇;杜善义;孟松鹤;;碳短纤维-ZrB_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1期
5 ;电熔合成的ZrB_2颗粒[J];耐火材料;2001年03期
6 郝桂亮;徐强;朱时珍;王富耻;;ZrO_2对ZrB_2-SiC复合材料中ZrB_2生长机制的影响[J];兵工学报;2008年08期
7 蓝振华;田守信;陈海鑓;;刚玉粒度对刚玉-ZrB_2透气砖性能的影响[J];耐火材料;2009年01期
8 赵海雷,,王俭,李文超;ZrB_2-刚玉莫来石质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J];耐火材料;1995年05期
9 张云;李锐星;姜沿杉;赵斌;李军平;冯志海;;湿化学法合成纳米ZrB_2粉末[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杰才;李金平;孟松鹤;张幸红;易法军;;晶须颗粒混杂增韧ZrB_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2 罗晓光;李金平;韩杰才;孟松鹤;张幸红;;β-SiC/ZrB_2复合材料界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3 邹汉昌;乔;张茂才;高学绪;包小倩;周寿增;;ZrB_2掺杂对Nd_2Fe_(14)B/α-Fe系纳米复合永磁薄带磁性能的影响[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玲玲;ZrB_2基超高温陶瓷高温本构关系及断裂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郭伟明;ZrB_2基超高温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颖莉;制粉添加ZrB_2的烧结Sm(Co_(0.717)Fe_(0.15)Cu_(0.10)Zr_(0.033)_(7.2)永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李蕊;炭黑类型及ZrB_2添加剂对低碳镁碳砖性能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7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80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