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类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7:37
本文关键词:吡嗪类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集诱导发光 四苯基吡嗪 2 3-二腈基-5 6-二苯基吡嗪 复合物 聚三唑 点击聚合
【摘要】:聚集诱导发光(AIE)是唐本忠等人在2001年发现并定义的一个光物理领域的新概念,是指一类具有螺旋桨结构的共轭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或只微弱发光,而在聚集状态下发光显著增强的现象。和传统的聚集促使荧光猝灭(ACQ)分子相比,AlE分子能够利用自身聚集发光,因此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被报道的A]E分子种类繁多,但它们大多数是基于多苯基噻咯和四苯基乙烯的衍生物。尽管如此,这些原型分子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多苯基噻咯的制备过程繁琐,分离困难且对碱不稳定:四苯基乙烯内部含有碳碳双键,这将影响了分子作为材料使用的稳定性。因此,为克服这些不足,在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一类基于吡嗪的全芳环AIE体系,并探讨了这些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开发了一类新型的AIE分子一四苯基吡嗪(TPP),并以其为原型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苯基或甲氧基修饰的聚集荧光增强(AEE)衍生物。TPP及其衍生物的制备过程简单且反应条件温和,因此适合大规模制备。TPP分子的螺旋桨结构使其在溶液态通过分子内转子旋转耗散激发态的能量,使得发光微弱,而在聚集态,这一构型有效阻止了分子间激基缔合物的形成,同时,分子间C-H…π氢键的存在刚化了分子的构型,促使了其辐射跃迁的发生,从而发光增,强。此外,也由于不含不稳定的碳碳双键及硅碳键,TPP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热、光及化学稳定性。而TPP中吸电子的吡嗪环的存在为设计、合成具有不同发射波长的衍生物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其次,基于TPP原型分子吸电子的特性,通过在分子中引入强给电子性能的三苯胺基团,使其发射波长发生明显的红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分子结构对其光物理性能的影响:由于给受体单元的扭曲构型,给受体单元对数增加,分子内单元间电荷转移(ICT)效应起叠加效应,因此分子的摩尔吸收系数成接近线性倍数的增加;相反,给受体单元数的增加只会略增加分子的共轭,使其最大吸收波长略发生红移。也由于这些分子特殊的构型,使其的发光行为兼具有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和AEE效应,其中三苯胺ACQ单元数的增多和分子体积增加引起的刚性增大将会对分子的AEE效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这类分子在不同极性溶剂中具有显著的溶致变色行为,且有选择的展现了优异的电致发光、双光子吸收以及自组装等性能。为进一步研究吡嗪类AlE分子的构效关系,以一价铜催化的叠氮-炔点击聚合制备了含2,3-二腈基-5,6-二苯基吡嗪(DCDPP)和TPP的聚三唑(PⅠ和PⅡ)。虽然DCDPP和TPP均具有AIE活性,但PⅠ和PⅡ却分别呈现ACQ与AIE的性能。为此,利用DCDPP和TPP在晶体中的堆积信息作为指导模型推断了造成这种发光性能差异的原因: PI中重复单元间存在比较强的C-H.··N氢键,因此增强了聚合物分子链间或链内的相互作用,迫使了基于吡嗪环和腈基平面强的π-π堆积效应的形成,从而很大程度上猝灭了聚合物聚集时的荧光。相比之下,P11分子链间或链内只可能存在较弱C-H…π氢键,且TPP单元螺旋桨状的结构使其在固态不能紧密堆积但足以限制苯环旋转,从而使激发态的能量更多以辐射跃迁的方式得以耗散。此外,PⅠ和PⅡ在溶液状态对银离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荧光响应方式,其中,PⅡ与银离子作用后有更为显著的荧光增强行为,并且具有非常好的专一选择性。最后,利用铜催化叠氮-炔环加成(CuAAC)和钌催化叠氮。炔环加成(RuAAC)修饰吸电子性较强的DCDPP分别制备了具有TICT和AEE特性的1,4-立构和1,5-立构的异构体。与1,5-异构体相比,1,4-异构体中三唑环与DCDPP单元较小位阻效应决定了其较好的共轭,因此发光波长红移(二者分别发射浅蓝和深蓝光)。基于所得异构体强吸电子的特性,这两个分子均能够和强电子给体三苯胺在聚集状态下形成紧密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呈现红光发射。
【关键词】:聚集诱导发光 四苯基吡嗪 2 3-二腈基-5 6-二苯基吡嗪 复合物 聚三唑 点击聚合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422
【目录】:
- 致谢6-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5
- 第一章 绪论15-63
- 1.1 引言15-16
- 1.2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体系16-32
- 1.2.1. 碳氢结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体系16-20
- 1.2.2 含杂原子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体系20-30
- 1.2.2.1 噻咯类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体系20-25
- 1.2.2.2 其它杂环类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体系25-29
- 1.2.2.3 席夫碱类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体系29-30
- 1.2.3 配合物聚集诱导发光体系30-32
- 1.3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32-41
- 1.3.1 分子内运动受限(RIM)33-37
- 1.3.2 其它AIE机理37-41
- 1.4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应用41-55
- 1.4.1 有机发光二极管42-46
- 1.4.2 荧光探针46-49
- 1.4.3 生物成像49-51
- 1.4.4 机械变色材料51-54
- 1.4.5 光波导材料54-55
- 1.5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55-56
- 参考文献56-63
- 第二章 四苯基吡嗪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和性能研究63-109
- 2.1 引言63-64
- 2.2 实验部分64-70
- 2.2.1 化学试剂64-65
- 2.2.2 测试仪器65
- 2.2.3 纳米聚集体的制备65-66
- 2.2.4 化合物的合成66-70
- 2.2.5 晶体的制备70
- 2.3 结果与讨论70-84
- 2.3.1 四苯基吡嗪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70-72
- 2.3.2 苯基吡嗪及其衍生物的光物理行为72-76
- 2.3.3 电子结构76-79
- 2.3.4 晶体结构79-81
- 2.3.5 稳定性81-84
- 2.4 本章小结84-85
- 参考文献85-88
- 附录Ⅰ88-109
- 第三章 四苯基吡嗪的三苯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109-155
- 3.1 引言109-110
- 3.2 实验部分110-117
- 3.2.1 化学试剂110-111
- 3.2.2 测试仪器111
- 3.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111-112
- 3.2.4 化合物的合成112-117
- 3.2.5 单晶的生长117
- 3.3 结果与讨论117-132
- 3.3.1 化合物的合成117-118
- 3.3.2 苯基吡嗪的三苯胺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质118-122
- 3.3.3 溶致变色效应122-125
- 3.3.4 电子效应125-127
- 3.3.5 晶体结构127-128
- 3.3.6 电致发光128-130
- 3.3.7 双光子吸收130-131
- 3.3.8 自组装131-132
- 3.4 总结132-134
- 参考文献134-136
- 附录Ⅱ136-155
- 第四章 含吡嗪衍生物点击聚合物发光行为的调节研究155-195
- 4.1 引言155-157
- 4.2 实验部分157-161
- 4.2.1 化学试剂157
- 4.2.2 测试仪器157-158
- 4.2.3 单体和合成与聚合158-161
- 4.2.4 单晶的生长161
- 4.2.5 聚合物溶液的配置161
- 4.3 结果与讨论161-179
- 4.3.1 单体的合成161-162
- 4.3.2 点击聚合162-167
- 4.3.3 聚合物的稳定性167-168
- 4.3.4 电子跃迁168-169
- 4.3.5 聚合物的发光行为169-175
- 4.3.6 金属离子探针175-179
- 4.4 本章小结179
- 参考文献179-183
- 附录Ⅲ183-195
- 第五章 N-型吡嗪衍生物异构体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能195-231
- 5.1 引言195-196
- 5.2 实验部分196-202
- 5.2.1 化学试剂196-197
- 5.2.2 测试仪器197
- 5.2.3 化合物的合成197-202
- 5.2.4 单晶的生长202
- 5.3 结果与讨论202-213
- 5.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202-205
- 5.3.2 吡嗪衍生物异构体的光物理性质205-207
- 5.3.3 电子结构207-210
- 5.3.4 电荷转移复合物210-213
- 5.4 本章小结213-214
- 参考文献214-216
- 附录Ⅳ216-23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231-233
- 6.1 主要结论231-232
- 6.2 展望232-23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33-235
- 个人简历235
本文编号:845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84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