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阻挡放电脱除氮氧化物的实验研究和动力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脱除氮氧化物的实验研究和动力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介质阻挡放电 脱硝 结构参数 气体成分 温度 动力学模拟
【摘要】:燃煤电厂生产的氮氧化物(NOx)不仅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还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NOx的脱除成为环保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达到更高效、环保的脱除NOx的目的,很多新兴技术被运用到脱除NOx的领域。介质阻挡放电法(DBD)作为一种等离子体技术,在脱硝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对介质阻挡放电脱除NOx进行实验研究和动力学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为了优化反应器结构,探究了DBD反应器结构参数对NO脱除的影响,分别包括:电极接入方式,反应器间气体间隙大小,介质层材料,内电极材料和内电极形状等。在同轴反应器中,电极接入方式的改变对NO脱除效率没有影响,但外电极接高电压会导致击穿电压更低。反应器内的气体间隙减小,会导致电场强度的增大,产生更多的高能电子,促进了活性自由基的生成,提高了NO脱除效率。当介质层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大时,反应器内的折合场强增大,提高了活性自由基的产量,并且能减小反应器整体的阻抗,提高了气体放电的电流,有利于活性自由基的生成,最终提高了NO的脱除效率。用钨棒,铜棒和不锈钢棒为内电极,能量密度为440 J/L时,NO的脱除效率分别为71%、60%和52%。齿状电极更有利于气体的击穿,促进NO的脱除。(2)分析了氧气、水分、甲烷、乙炔、乙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对DBD脱除NO的影响。02的加入,使NO主要氧化成N02。烃类(甲烷、乙炔、乙烯)的加入,使得NO的脱除效率增大,乙烯的促进作用最大。由于CO2是电负性分子,阻碍了NO的脱除。相对湿度为30%时,NO脱除效率开始上升,当相对湿度增大到60%和90%时,NO脱除效率逐渐下降,击穿电压随着气体的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较低能量密度下,S02的加入对NO的脱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较大能量密度下,抑制不明显。(3)研究了气体温度对NO脱除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气体折合场强增大,使气体分子的离解速率增大,当折合场强从50 Td增大到150 Td,电子的平均能量会增大2.3倍。在NO/N2系统中,温度升高时,NO脱除效率稍微增加。在NO/N2/O2系统中,温度的升高促进了03的分解,导致NO脱除效率降低。在加入烃类(NO/N2/O2/CH4、NO/N2/O2/C2H2、NO/N2/O2/C2H4)的体系中,温度升高,活性自由基的数量增大,且脱除NO的主要反应的速率增大(主要是H02与NO的反应),促进了NO的脱除。在NO/N2/O2/C2H4/H2O体系中,升高气体温度更有利于NO的脱除。(4)建立等离子体反应模型,分析了N2/NO、N2/NO/O2、N2/NO/H2O、N2/NO/O2/H2O体系中的反应机理,主要模拟了氮氧化物的变化规律,主要活性粒子的分布情况,并且比较了脱除NO主要反应的反应速率。计算出反应器内的电子密度的分布规律,找出电子雪崩的区间段,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 脱硝 结构参数 气体成分 温度 动力学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7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26
- 1.1 研究背景15-19
- 1.2 氮氧化物的治理19-22
- 1.2.1 燃烧前脱硝20
- 1.2.2 燃烧中脱硝20-21
- 1.2.3 燃烧后脱硝21-22
- 1.3 等离子体脱硝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2-2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4-26
- 第2章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基本理论26-34
- 2.1 等离子体概念26-27
- 2.2 DBD放电过程27-31
- 2.3 DBD脱除NO_x的化学过程31-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34-45
- 3.1 实验装置34-35
- 3.2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35
- 3.3 实验气体35-36
- 3.4 实验仪器36-39
- 3.4.1 主机电源36-37
- 3.4.2 气体流量计37-38
- 3.4.3 气体成分测量仪器38
- 3.4.4 其他设备38-39
- 3.5 介质阻挡放电功率测量39-42
- 3.6 介质阻挡放电电压和电流测量42-43
- 3.7 数据处理及主要测量数据的不确定分析43-44
- 3.8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反应器结构优化与数值模拟45-72
- 4.1 引言45-47
- 4.2 电极接入方式的影响47-49
- 4.2.1 电极接入方式对击穿电压的影响47-48
- 4.2.2 电极接入方式对NO脱除的影响48-49
- 4.3 气体间隙大小的影响49-58
- 4.3.1 气体间隙大小对击穿电压的影响49-51
- 4.3.2 不同间隙大小下的静电场模拟51-56
- 4.3.3 气体间隙大小对NO脱除的影响56-58
- 4.4 介质层材料的影响58-64
- 4.4.1 介质层材料对击穿电压的影响58-59
- 4.4.2 介质层材料对微观动力学的影响59-62
- 4.4.3 介质层材料对NO脱除的影响62-64
- 4.5 内电极材料对NO脱除的影响64-65
- 4.5.1 内电极材料对击穿电压的影响64
- 4.5.2 内电极材料对NO脱除的影响64-65
- 4.6 内电极形状对NO脱除的影响65-70
- 4.6.1 内电极形状对击穿电压的影响65-66
- 4.6.2 内电极形状对NO脱除的影响66-70
- 4.7 本章小结70-72
- 第5章 不同气体成分下DBD脱除NO_x的反应机理研究72-91
- 5.1 引言72-74
- 5.2 NO/N_2体系74-75
- 5.3 NO/N_2/O_2体系75-77
- 5.4 NO/N_2/O_2/CH_4体系77-78
- 5.5 NO/N_2/O_2/C_2H_4体系78-79
- 5.6 NO/N_2/O_2/C_2H_4体系79-82
- 5.7 NO/N_2/O_2/C_2H_4/CO_2体系82-84
- 5.8 NO/N_2/O_2/C_2H_4/H_2O体系84-87
- 5.9 NO/N_2/O_2/C_2H_4/SO_2体系87-89
- 5.10 本章小结89-91
- 第6章 实验气体温度对DBD脱除NO_x的研究91-114
- 6.1 引言91-92
- 6.2 温度对气体放电的影响92-95
- 6.3 温度对NO/N_2体系的影响95-97
- 6.4 温度对NO/N_2/O_2体系的影响97-99
- 6.5 温度对NO/N_2/O_2/CH_4体系的影响99-102
- 6.6 温度对NO/N_2/O_2/C_2H_2体系的影响102-105
- 6.7 温度对NO/N_2/O_2/C_2H_4体系的影响105-109
- 6.8 温度对NO/N_2/O_2/C_2H_4/H_2O体系的影响109-112
- 6.9 本章小结112-114
- 第7章 DBD脱除NO_x的模拟结果与分析114-134
- 7.1 引言114-115
- 7.2 模型中求解方程115-119
- 7.3 NO/N_2体系119-122
- 7.4 NO/N_2/O_2体系122-125
- 7.5 NO/N_2/H_2O体系125-129
- 7.6 NO/N_2/H_2O/O_2体系129-132
- 7.7 本章小结132-134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134-139
- 8.1 总结134-137
- 8.2 创新点137-138
- 8.3 展望138-139
- 参考文献139-157
- 附录157-15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159-16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161-162
- 致谢162-163
- 作者简介1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信辉;低NO_x燃烧技术在电站锅炉中的应用与前景[J];电站系统工程;2004年04期
2 郑民伟;同轴圆柱形电容器电场的两种计算[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3 轩俭勇;骆仲泱;赵磊;江建平;高翔;;脉冲电晕放电电子能量及OH,O或O_3对NO氧化的光谱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5期
4 董洁;王丽;赵越;张家良;郭洪臣;;添加气对非平衡等离子体转化低碳烷烃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01期
5 K.YOSHIDA;B.S.RAJANIKANTH;M.OKUBO;;NOx Reduction and Desorption Studies Under Electric Discharge Plasma Using a Simulated Gas Mixture:A Cas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rona Electrodes[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年03期
6 Sankarsan MOHAPATRO;B.S.RAJANIKANTH;;Study of Pulsed Plasma in a Crossed Flow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 for Improvement of NO_x Removal in Raw Diesel Engine Exhaust[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年01期
7 盛青;武雪芳;李晓倩;王宗爽;王占山;赵国华;;中美欧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比较[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年06期
8 INDARTO Antonius;CHOI Jae-Wook;LEE Hwaung;SONG Hyung Keun;;The kinetic studies of direct methane oxidation to methanol in the plasma proces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18期
9 余刚;顾宁;蒋彦龙;曾克思;;电晕耦合无声放电结构电极配置数值模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金心宇,张昱,姜玄珍,王锐;电极材料对脉冲等离子体降解有机废气的影响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984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98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