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特征及地震断层参数反演研究
本文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特征及地震断层参数反演研究 出处:《长安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龙门山断裂带 地壳形变 水准 GPS 卫星重力 地震断层 反演
【摘要】: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大,其中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20世纪地震学的最大进展之一是发现地震发生在断层上,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GPS技术能够精确的获取地壳的形变信息,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求强震的孕育、发生以及发展规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龙门山断裂地质构造复杂,活动不稳定。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域,采用GRACE数据计算其周围的重力变化,研究同震形变的的分布规律,并构建速度场模型,分别采用三角形法和四边形法计算其应变变化分布。结合GPS、水准数据对龙门山断裂的断层模型进行了反演计算,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研究了关于地壳形变的位错理论及卫星重力,基于矩形半空间弹性位错理论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地表水平位移、垂直变化、以及重力变化的分布。当利用GRACE数据计算地表重力变化时高斯滤波对去条带误差的效果,其结论为当平滑半径为600km时,效果良好。(2)龙门山断裂的同震位移分布特征为在以映秀-北川断裂为中心的震中区范围内,离开断裂便很快衰减,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强烈的地壳水平方向的缩短,再加上龙门山断裂带西侧附近区域的GPS站的运动方向南部偏向南,而北部偏向北的有序偏转。(3)计算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2004~2015年的平均GRACE重力场变化相对于2003年的重力场的变化,并通过应力场变化计算,进一步证明了汶川地震的发生与GRACE重力变化相关;其中成都附近地区的GRACE重力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前后变化较为显著。(4)当用多面函数法建立龙门山断裂的速度场模型时,若选择过多的结点出现过拟合现象,研究了光滑因子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论为光滑因子在[0.001-0.05]范围内取值,对模型的精度影响甚微。(5)利用GPS观测数据分别基于三角形法和四边形法计算分析了该龙门山地区的水平主应变、垂直主应变以及XY面、XZ面和YZ面的剪应变。通过分析对比,最后结果显示水平应变在处于断层附近的应变为正负应变的积累,与地质结果对比正好对应于公认的青藏高原板块向东运动碰到刚性的华南地块后应变在两个板块边缘高度积累,进而导致地震发生的事实一致。垂直应变结果显示在主断裂带以东南应变为负值,以西北应变为正,说明东南部地表略有下沉,西北部地表出现抬升情况,恰与龙门山断裂带东侧以下降为主地质结果相吻合。(6)采用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断裂地震断层滑动参数时,将复杂断层看成是22个子断层单元组合,来逼近真实的模型。当采用单一数据反演时,GPS的反演结果与水准数据的反演结果具有一致性。均显示为垂直断层方向的断层滑动最为突出,其次为走滑方向,表现出该断层滑动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断层运动性质与构造地质结果基本一致。当采用多种数据联合反演时,把gps?作为未知数,与断层参数一起同时反演的反演结果优于采取常规的等权分配的反演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群策;丰成君;孟文;秦向辉;安其美;;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2 张清志;唐文清;刘宇平;李军;;基于高精度GPS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现今地壳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1期
3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4 陈立春;冉勇康;王虎;李彦宝;马兴全;;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活动性[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5 杜建军;陈群策;马寅生;安其美;吴满路;孟文;李国岐;;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6 刘太平,马明理;用α径迹法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J];四川地震;1994年02期
7 Nan Broadbent;王君兰;;龙门山断裂带仍存在危险[J];国际地震动态;2014年04期
8 吴江;杜方;;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近场“闭锁”[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9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光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10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王庆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畅;石耀霖;;龙门山断裂带粘弹性岩石圈应力模拟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王静静;张怀;石耀霖;;龙门山断裂与其周边断裂地震序列的关联性及雅安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赵静;江在森;牛安福;刘杰;武艳强;王丽凤;;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赵盼盼;陈九辉;Michel Campillo;刘启元;李昱;李顺成;郭飚;齐少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利用地震环境噪声的浅部地壳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广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大震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杜方;闻学泽;苏有锦;;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区域的震间形变与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楼海;王椿镛;吕智勇;姚志祥;;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立炜;张希;王双绪;;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短水准异常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路静;张景发;姜文亮;商晓青;胡乐银;;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特征的遥感地质解译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雷;何昌荣;;龙门山断裂带天然断层泥的摩擦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凌光;龙门山断裂带为何多发地震?[N];北京日报;2013年
2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 董仁威邋董晶;谈谈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婷婷;探源龙门山断裂带[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明;汶川地震: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李晓明;汶川地震大灾难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邋中科院院士 刘宝s,
本文编号:1321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2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