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出处:《苏州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组织工程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 血管生成 基因芯片 分子机制 皮肤来源祖细胞
【摘要】:目的:运用形态学观察方法及基因芯片检测的大数据分析方法,观察和分析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神经体内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过程中血管生成的自然生物学过程,并研究和探讨其血管生成关键调控基因和内在分子调控机制。方法:1.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成功制备冷冻干燥的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基础上;以大鼠皮肤来源祖细胞(SKPs)分化的施万细胞(SKP-SCs)为支持细胞,内置丝素纤维的壳聚糖导管为支架材料,在旋转灌注式细胞培养系统(RCCS)中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好的组织工程神经用生理盐水(NS)漂洗两次,于NS中保存备用。2.制备坐骨神经缺损模型。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TENG(组织工程神经)组,Autograft(自体神经)组,Scaffold(壳聚糖神经导管)组,Sham(假手术)组。实验设1d、4d、1w、2w、3w、4w、8w和12w共8个时间点。常规手术制备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3.体视显微镜观察和拍照。动物麻醉后,游离并充分暴露桥接的组织工程神经或自体神经(每个时间点:TENG组n=3,Autograft组n=3)。组织工程神经或自体神经整体置于体视显微镜视野内进行观察,聚焦其表面血管进行拍照。4.HE染色和拍照。体视显微镜拍照完毕后,取出手术侧组织工程神经及桥接段自体神经(每个时间点:TENG组n=3,Autograft组n=3)。动物标本经过固定、切片,进行HE染色。光镜下对组织工程神经和自体神经中段的内部血管进行观察和拍照。5.Micro-CT扫描、血管重建及参数分析。动物麻醉后,进行MICROFIL造影剂灌注(术后4w:TENG组n=3,Autograft组n=3)。造影剂固化后,分离并取出手术侧组织工程神经及桥接段自体神经。透明处理的组织标本,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选取血管造影剂灌注充分的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血管图像重建及参数分析。6.基因芯片检测及大数据分析。动物麻醉后,快速分离并取出各组手术侧桥接段组织(Sham组为相同部位坐骨神经)(术后各时间点:TENG组n=9,Autograft组n=9,Scaffold组n=9,Sham组n=9;每组各时间点三只动物标本做成一支混合管)。组织标本进行RNA提取及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芯片数据进行“血管相关”基因分析。7.Real-time RT-PCR检测及数据分析。动物麻醉后,快速分离并取出组织标本(术后各时间点:TENG组n=3,Autograft组n=3,Scaffold组n=3,Sham组n=3;每组各时间点三只动物标本做成一支混合管)。组织标本进行RNA提取、逆转录及关键基因RT-q PCR检测。8.免疫荧光染色和拍照。选取血管出芽生长过程显著时间点(TENG组n=3,Autograft组n=3),挑选其关键调控基因。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拍照,关键蛋白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染色,以定位相互空间关系。结果:1.体视显微镜大体观察表面血管。TENG组术后4d见血管从组织工程神经两端长入,2w血管布满组织工程神经表面;Autograft组术后1w、2w血管明显增多。2.HE染色光镜下观察内部血管。TENG组术后1w管壁内出现成熟血管管腔,2w管壁内血管明显增多;术后1w再生组织内部可见较多血管,2w-12w再生组织内部均可见大量血管。Autograft组术后1d、4d神经组织内部即可见血管,随后数量增多且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3.Micro-CT扫描血管重建。TENG组和Autograft组均可见大量微血管,以及联通近远侧的血管。TENG组血管主要从近侧端、远侧端和中间部分三个方向长入。4.血管重建图像参数量化分析。TENG组和Autograft组相比,平均血管直径TENG组明显小于Autograft组(p0.05);血管数量、联通性和空间分布等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主要为微血管和毛细血管,TENG组较之Autograft组,血管直径相对较细,但分布范围更广。5.基因芯片数据聚类分析。TENG组、Autograft组和Scaffold组每个时间点三个样本基因表达数值重复性均较好,其中术后1d基因表达数值与其余时间点数值相对独立。6.基因芯片数据主成分分析。TENG组、Autograft组和Scaffold组术后1d为一个阶段,离其余各时间点距离较远;术后4d、1w、2w、3w、4w、8w和12w为第二阶段,相互距离较近。7.基因芯片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TENG组和Scaffold组上下调差异基因数目,术后1w开始明显增加;Autograft组上下调差异基因数目,术后各时间点变化不大,趋于平稳。TENG组和Scaffold组更为相似,与Autograft组略有不同。8.基因芯片数据生物学过程分析。TENG组、Autograft组和Scaffold组血管生成均包括“缺氧启动”(术后1d)、“血管出芽生长”(术后4d-3w)和“血管重塑”(术后4w-12w)三个大的阶段;TENG组较之Autograft组和Scaffold组,更有利于血管出芽生长(出现时间更早)和血管重塑(持续时间更长)的发生。9.血管生成主要基因维恩图分析。从基因具体参与情况看,Scaffold组细胞缺氧反应较之TENG组和Autograft组更为显著;TENG组和Autograft组血管出芽生长更相近;TENG组(两个时间点)和Scaffold组血管重塑更为显著。10.血管生成关键基因分析。细胞对缺氧的反应,UCN2在TENG组和Autograft组发挥关键作用,PTGS2在Scaffold组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出芽生长,VEGFA和E2F8在TENG组发挥关键作用,SEMA3E在Autograft组发挥重要作用。血管重塑,DBH在TENG组和Scaffold组发挥关键作用,CSRP3在Autograft组发挥重要作用。11.血管生成主要基因动态调控分析。血管出芽生长,较之Autograft组,TENG组和Scaffold组表达变化基因更多;TENG组和Autograft组到后期差异基因开始减少,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回落的趋势;Scaffold组到后期差异基因没有明显减少趋势。血管重塑,较之Autograft组,TENG组和Scaffold组表达变化基因更多;Autograft组到后期差异基因开始减少,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回落的趋势;TENG组和Scaffold组到后期差异基因没有明显减少趋势。12.Real-time RT-PCR检测分析。血管生成过程中细胞对缺氧的反应、血管出芽生长以及血管重塑的关键参与基因,RT-q PCR检测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两者基因随时间变化表达趋势相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3.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血管出芽生长过程最为显著的时间点,关键基因VEGFA(TENG组术后4d)、E2F8(TENG组术后1w)和SEMA3E(Autograft组术后2w)均有翻译表达且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定位表达,表明其在血管出芽生长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论:1.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血管生成包括“缺氧启动”、“血管出芽生长”和“血管重塑”三个主要阶段。2.组织工程神经和自体神经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新生血管网络没有本质差别;血管生成不同阶段的时相和主要调控分子有所不同。3.皮肤来源祖细胞分化的施万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神经的支持细胞,有利于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血管出芽生长”和“血管重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5;R3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福斋,张伟;组织工程框架材料设计思路[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0年04期
2 ;组织工程[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年06期
3 冯晓明;组织工程医疗产品标准化研究的进展[J];现代康复;2001年12期
4 姜华;组织工程研究的要求及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年01期
5 俞军,王雁,杨志明;2004′中国组织工程论坛纪要[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6 张志雄;奚廷斐;;冷静反思组织工程应该如何发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年02期
7 ;组织工程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24期
8 ;关于组织工程临床研究与应用的学术争鸣[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15期
9 毛天球;组织工程的研究概况[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10 商庆新,曹谊林,张涤生,翁雨来;生物工程领域的崭新前沿──组织工程[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其清;姚康德;刘玲蓉;;组织工程与组织工程材料[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曹谊林;崔磊;商庆新;刘伟;;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A];首届全国医疗器械学术与产业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樊瑜波;陶祖莱;;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力学[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4 杨志明;;组织工程发展趋势及展望[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樊瑜波;;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力学[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迟宝荣;孟祥伟;孙艳;胡春光;姜金兰;;组织工程肝构建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7 曹谊林;;组织工程的发展与主要研究方向[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8 顾晓松;;组织工程神经的研究进展[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朱楚洪;应大君;糜建红;;组织工程生物血管构建[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邱建辉;史廷春;姜睿智;索海瑞;;组织工程新技术:器官打印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昊;我国首个组织工程产业基地在西安落成[N];陕西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白晓芸;人类机体再造的曙光组织工程[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丹;组织与器官重建:让梦想照进现实[N];健康报;2009年
4 记者 沈雪梅;通大参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N];南通日报;2009年
5 综合;南通大学开展“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N];江苏科技报;2010年
6 记者 李鹏;是什么击中了曹谊林?[N];北京科技报;2011年
7 记者 王春 特约通讯员 李佳 首席 曹谊林;组织工程:再造完美血肉之躯[N];科技日报;2005年
8 记者 林洵 通讯员 王继荣 罗国金;组织工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启动[N];健康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吴洁;为实现“人体配件工厂”的梦想[N];科技日报;2002年
10 毕东海;组织工程前瞻[N];浙江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殿坤;嵌合型异种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的应用基础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王鸿奎;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曹玉萍;体外化学物质致敏性检测模型和组织工程皮肤真菌感染模型的构建[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吴英锋;基于内皮祖细胞和脱细胞动脉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静脉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06年
5 周慧梅;组织工程医用生物补片重建阴道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马英智;利用人表皮干细胞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皮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唐秀杰;组织工程构建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杨家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真皮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9 严泉剑;兔组织工程膀胱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10 庄颖;组织工程椎间盘的体外初步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玉兰;体外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心肌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张霞;氧化多糖改性胶原水凝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甘翼搏;轴向压应力对互穿多聚物网络水凝胶组织工程髓核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王清波;组织工程脱细胞神经支架的制备与比较[D];滨州医学院;2014年
5 杜立龙;组织工程纤维环-髓核复合组织的构建及评估[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孙岩;聚乙二醇水凝胶表面功能化对细胞培养和生长分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7 潘枢;组织工程脱细胞气管基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张悦;荧光蛋白标记牙组织工程的体内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文瑾;耳部术腔上皮缺损组织工程学修复的基础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10 庄桂武;兔尿源性干细胞复合小肠粘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54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5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