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岩的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留—排烃的实验模拟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16:26

  本文关键词:基于全岩的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留—排烃的实验模拟与应用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全岩颗粒 不同类型烃源岩 生-留-排烃 实验模拟 地质应用


【摘要】:烃源岩的排烃是决定能否形成工业油气藏的关键因素。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非常规页岩油气表现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而非常规油气的的勘探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中残留烃的含量。因此,如何有效评价烃类的生成和排出对于认识烃源岩中残留烃的组成与演化特征十分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烃源岩的排烃同时决定了常规(排出烃)与非常规(残留烃)两类油气藏的形成。传统的热解实验方法常通过Rockeval热解、微管封闭体系(MSSV)和金管封闭体系的热解方法获得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参数,但通常地球化学工作者倾向于采用干酪根或者粉末进行热模拟实验研究。干酪根的实验结果可以相对准确的表征有机质的生烃行为和生烃过程,但没有考虑排烃因素,而粉末由于破坏了无机矿物格架,反映的是有机质与矿物均匀混合的状态。因此,它们都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地质条件下烃源岩的排烃过程。到目前为止,基于全岩的烃源岩残留烃及其演化特征方面的研究甚少。传统的方法习惯将生烃与排烃分开研究,为了更好的认识烃类生成、残留与排出的整个过程,本次研究以海相页岩、湖相泥岩、煤和炭质泥岩四种不同类型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全岩的玻璃管封闭体系热模拟、基于全岩的Rockeval开放体系热解动力学和基于全岩的金管封闭体系热解动力学三种实验方法,探讨在不同热演化阶段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留-排烃特征,为有效评价烃源岩页岩油气生成潜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全岩颗粒的玻璃管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根据液态烃和气态烃C1-5的产率划分了油窗、湿气窗和干气窗范围。页岩和煤的油窗范围分别为0.6-1.3%Ro,0.5-1.2%Ro;页岩和煤的湿气窗范围分别为0.9-3.0%Ro,0.8-2.7%Ro;干气窗范围分别为1.3-4.0%Ro,1.2-4.0%Ro。煤的油窗变化范围比页岩宽且缓,但气窗的范围与页岩相似。海相页岩、湖相泥岩、煤和炭质泥岩的残留烃含量在油窗内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3.44 mg/g TOC、69.84 mg/g TOC、10.03 mg/g TOC和83.79 mg/g TOC。在油窗、湿气窗和干气窗范围内,海相页岩和湖相泥岩的残留烃族组分主要是饱和烃、芳烃和非烃,沥青质含量相对较少;煤的残留烃族组分主要是沥青质、芳烃和非烃,饱和烃含量极少。以上结果表明,在低成熟阶段,海相页岩、湖相泥岩以及炭质泥岩的残留烃以饱和烃和芳烃为主,表现出了较高的生油潜力。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海相页岩和湖相泥岩残留烃含量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降低,但残留烃仍然具有裂解生气的潜力。煤的残留烃含量较低,族组分主要是非烃和沥青质,不具备生油的潜力,但随着热解程度的增加,生成大量干气,显示出了较强的甲烷气生成能力。(2)基于全岩的Rockeval开放体系热解动力学实验:在通用地质升温速率下,具有排烃因素的颗粒与代表纯有机质生烃的干酪根热解氢指数、排烃速率、排烃效率及残留烃量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不管是在生烃高峰还是发生二次裂解之后,残留烃的百分含量嫩江组二段茂名油页岩延长组长7段沙河街组沙一段。嫩江组二段残留烃能力最强,但排烃能力最弱,沙河街组沙一段排烃能力最强,但残留烃能力最弱。(3)基于全岩的金管封闭体系热解动力学实验:在统一频率因子A=1E+1013s-1时,不管是海相页岩还是湖相泥岩,轻烃组分C6-13与重烃组分C14+排出烃的活化能分布较集中,这说明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门限时,生排烃作用瞬时发生。在相同的热演化阶段,不管是平凉组海相页岩还是延长组湖相泥岩轻烃组分C6-13排出烃的主活化能都要高于重烃组分C14+,说明轻烃的排出需要比C14+更高的能量,即轻烃的排出更难发生。平凉组海相页岩与延长组湖相泥岩比较,延长组湖相泥岩轻烃组分C6-13和重烃组分C14+的排出烃的主活化能值都要高于平凉组海相页岩,说明延长组湖相泥岩具有较高的排烃门限和较强的残留烃能力。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基本一致。(4)选取Rockeval开放体系热解实验获得的延长组湖相泥岩颗粒和干酪根的动力学参数,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旬探1井的埋藏史,模拟实际地质条件下烃源岩的生-留-排烃特征。结果表明,干酪根的生烃速率和生烃量远远大于颗粒。到白垩纪中期,盆地抬升,颗粒的排烃作用停止,排烃效率为2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dual hydrocarbon cont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eavy hydrocarbon component C _ ( 14 + ) , but the residual hydrocarbon is the most weak . ( 4 ) To select the 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 mudstone particle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 which is obtained by the pyrolysis experiment of Rockeval Open System , and simulate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 retention - 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under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rate an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mount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particles . By the middle of the Cretaceous period , the basin uplift ,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of the particles is stopped , and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is 22 %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延春;陈世加;路俊刚;石正灏;杨国平;陆林超;;扎哈泉凹陷烃源岩特征及演化史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4期

2 董义龙,刘勇;南泥湾地区烃源岩可溶组分地球化学特征[J];西北地质科学;1998年02期

3 ;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烃源岩地球化学”专题交流论文题目及作者[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年01期

4 焦翠华;王清辉;徐怀民;赵磊;易震;李林;吴坚;;准东地区北部二叠系致密油藏烃源岩测井评价[J];新疆石油地质;2013年05期

5 袁文贤,李天明,陈红,刘增仁;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烃源岩特征[J];新疆地质;2002年S1期

6 陈立军;师愉航;冷丹凤;何文忠;段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袁波,朱建伟,刘招君;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天然气烃源岩特征及资源量计算[J];世界地质;2003年04期

8 郭小文;何生;;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恩平组烃源岩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1期

9 王明艳;郭建华;旷理雄;朱锐;;湘中坳陷涟源凹陷烃源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5期

10 曹高社,宋明水,刘德良,周松兴,李学田;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汪建国;陈代钊;王清晨;严德天;王卓卓;;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转折期台—盆演化及烃源岩形成机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2 伍新和;夏响华;汪锐;周惠;;伦坡拉盆地烃源岩特征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李荣西;朱瑞静;刘海青;张艳妮;朱德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古生代烃源岩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张青;何希鹏;;六盘山盆地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刘得光;;准噶尔盆地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廖玲玲;基于全岩的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留—排烃的实验模拟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2 王俊涛;大兴安岭中南部石炭-二叠纪地层、岩相古地理与烃源岩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3 牛嘉玉;渤海湾盆地深部层系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4 李红;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景跃;查干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2 徐晨光;烃源岩油气藏评价模拟系统设计与软件初步[D];西北大学;2001年

3 厚刚福;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昌30井区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源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何方;白音查干凹陷油气成藏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郑卉;靖边油田南部延9油藏石油富集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4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74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7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