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原子系综内单量子态相干操控

发布时间:2018-01-05 12:24

  本文关键词:冷原子系综内单量子态相干操控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量子存储 冷原子系综 自旋波 寿命 双光子拉曼跃迁 衍射极限


【摘要】:量子存储是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远距离量子通信、光学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众多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量子存储器的研究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不同的体系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基于冷原子系综的量子存储器发展较为迅速,在长寿命高效率等综合性能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在冷原子系综存储器中,对单量子态的相干操控在提升存储器性能、实现量子操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基于冷原子系综量子存储器内自旋波相干操控的相关实验研究。我们首先利用拉曼双光子跃迁技术,首次在基于系综的量子存储器中实现自旋回波技术来抑制自旋波退相干,将存储器寿命提升至毫秒量级,并通过深入研究有限π脉冲精度引起的噪声的分布,从实验上弥合先前两种理论预言的矛盾。接下来,由于自旋回波技术对回波脉冲的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我们对上述方案进行了改进,利用双光子拉曼跃迁将存储的自旋波态翻转至另外一个自旋波态,且将自旋波的相位擦除,自旋波的退相干被冻结,将不同角度的存储寿命提升一个量级,达到原子扩散引起的寿命极限,并且,由于该方案不涉及布居数的反转,因此对π脉冲的精度要求不高,存储器的量子品质得到很好的保持(g220)。另外,除了通过调控自旋波实现存储寿命的增长,我们成功的结合拉莫尔进动和拉曼跃迁技术首次在冷原子系综的量子存储器中实现对存储的单自旋量子比特的高保真度的任意旋转操作,并成功实现了几种特殊的单比特门操作。最后,我们利用驻波光场产生具有空间分布的拉曼拉比振荡的方法,在实验上成功的验证了一种高精度量子光刻方案的正确性,结合高分辨成像等一系列技术,成功突破衍射极限,在半个波长内成功观测到9条原子条纹,突破衍射极限9倍以上。同时,我们利用多脉冲结合的方式实现原子的局域化操作,最终观测到的原子的宽度为驻波场半波长的1/7。本论文中这些对自旋波的一系列操控,丰富了对原子系综的量子存储器中量子态相干操控的技术方法,提升了存储器的综合性能,对未来量子中继、远距离量子通信以及线性光学量子计算等一系列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Abstract]:Quantum stor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ntum information field. It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long-distance quantum communication, optical quantum computing, quantum measurement and so 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tudy of quantum memory, and many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different systems. The quantum memory based on cold atom ensemble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long life and high efficiency. Coherent manipulation of single quantum stat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memory performance and realizing quantum manipulation. The main work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coherent manipulation of spin wave in the cold atomic ensemble quantum memory. Firstly, we use Raman two-photon. Transition technology.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realize spin echo technology in ensemble based quantum memory to suppress spin wave decoherence, to increase memory lifetime to millisecond order, an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noise caused by finite 蟺 pulse precision. From the experi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is bridged. Then, due to the very high precision of the spin echo technology, we improve the above scheme. The stored spin wave state is flipped to another spin wave state by two-photon Raman transition, and the phase of the spin wave is erased, the decoherence of the spin wave is frozen, and the storage life of different angles is increased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The lifetime limit caused by atomic diffusion is reached, and the precision of 蟺 pulse is not high because the population inversion is not involved in this scheme. The quantum quality of the memory is maintained very well. In addition, the memory life is increased by regulating spin waves.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have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arbitrary rotation of the high fidelity of the stored single spin quantum bits in the cold atom ensemble quantum memory by combining the Lamolian precession and Raman transition techniques. Several special single-bit gate operations ar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Finally, we use the standing wave light field to generate raman oscillation with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correctness of a high precision quantum lithography scheme is verified in the experi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a series of techniques such as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the diffraction limit is successfully broken, and 9 atomic fringes are observed successfully in half a wavelength. At the same time, we use multi-pulse combination to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of atoms. Finally, the width of the observed atom is 1 / 7 of the half-wavelength of standing wave field.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manipulations of spin waves enrich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quantum state coherent manipulation in the atomic ensemble quantum memory. It improves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memo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quantum relay, long-distance quantum communication, linear optical quantum computing and a series of quantum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413;T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开军 ,李可 ,王谨 ,李津蕊 ,詹明生;冷原子的横向推载与探测[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2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J];光学学报;2006年05期

3 马杰;韩燕旭;王波;王海;;测量冷原子温度的理论与近似拟合公式的误差分析[J];量子光学学报;2006年02期

4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J];光学学报;2006年06期

5 于肇贤;;超冷原子在含时磁场共振条件下的几何相因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罗坤;潘小青;周琦;陆俊发;;一种新颖的操控冷原子的组合双光学阱方案[J];江西科学;2011年06期

7 马红玉;韩一平;;高频原子波导中冷原子的磁导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7期

8 王义遒;;激光致冷和冷原子的应用[J];物理教学;2009年01期

9 罗有华,李明哲,王育竹;载流金属网格中冷原子的动力学行为[J];量子光学学报;2002年S1期

10 沐仁旺;纪宪明;印建平;;一种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纵向光学双阱[J];物理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诗亮;;基于冷原子的量子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2 罗有华;李明哲;王育竹;;载流金属网格中冷原子的动力学行为[A];第十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论文集[C];2002年

3 周小计;熊炜;刘新星;乐旭广;陈徐宗;;驻波脉冲对超冷原子的相干操控[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义民;付军贤;陈徐宗;杨东海;王义遒;;铯冷原子吸收谱的实验观察[A];第八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选[C];1998年

5 刘伍明;;冷原子物理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诗亮;;冷原子有效规范势的产生和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红;杨柳;王晓畅;吴金辉;;冷原子系统中的四波混频增益和分布反馈激光[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8 颜辉;杜炎雄;张智明;;在冷原子系综中产生超纠缠窄线宽光子对[A];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纪宪明;印建平;;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及其光学晶格[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张岩;吴金辉;;密度不均匀冷原子介质的相干调制稳态和动态光学特性[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李山;冷原子系统中观测到巨型量子三体态[N];科技日报;2014年

2 记者 代群;中国刷新冷原子量子存储世界纪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记者 桂运安;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现重要突破[N];安徽日报;2014年

4 刘霞;瑞士开发出“冷原子热电系统”模型[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我科学家刷新冷原子量子存储世界纪录[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朱广菁;冷原子源自爱因斯坦预言[N];大众科技报;2008年

7 记者 沈佳;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省启动[N];山西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天琛;周期驱动作用下的冷原子量子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姜艳;冷原子系综内单量子态相干操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江晓;冷原子量子存储中的激光稳频与锁相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郭利平;光晶格中两分量冷原子量子相变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5 刘洋;冷原子体系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赵兴东;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系综的动力学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晶;超冷原子系统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戴汉宁;基于冷原子系综的量子信息处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刘亚峰;基于冷原子和腔QED的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栗生长;超冷原子体系的绝热几何相位[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永;可移动冷原子重力仪环境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天宝;有限温度下的低维费米冷原子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灵;冷原子光晶格拓扑半金属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4 邹鹏飞;冷原子干涉仪的理论建模与误差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王冰路;超冷原子在光阱中的隧穿行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贾振强;转子模型及其在冷原子动力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汪皓川;量子非破坏性测量中冷原子样品的制备[D];浙江大学;2014年

8 涂文凯;冷原子用的稳频激光及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志学;四能级冷原子系统中基于原子相干的四波混频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10 马骏;小型化干涉仪系统中的冷原子制备[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3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83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7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