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形态变化及形态学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本文关键词: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形态变化及形态学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九刺鱼 适应性进化 RAD测序 QTL定位 互补测验
【摘要】:探索自然界生物种群间表型分化的遗传机制是生物进化学研究中的基本目的之一。九刺鱼海洋性群体和淡水性群体间存在形态学性状分化的现象,且不同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在各自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相互独立的分化出了类似的形态学性状,因此可以作为生态进化学研究中的新兴模式生物,探索物种适应性进化中表型分化的遗传学机制。本研究选取芬诺斯堪底亚九刺鱼的一个海洋性群体(HEL群体)和三个淡水性群体(RYT、PYO和BYN群体)为实验对象,共获得876尾九刺鱼F2代个体,利用RAD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低密度和高密度连锁图谱的联合运用,对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的形态变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QTL定位研究,并对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间主要形态学(体型、线性指标性状及侧板数目)变化的遗传机制和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二章);此外,鉴于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间相互独立的进化出类似形态学分化的现象,本研究利用RAD高通量测序和QTL两步定位法分析技术,对不同九刺鱼淡水性群体间的类似体型分化(第三章)、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第四章)以及腹刺结构分化(第五章)现象的分子遗传路径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为研究物种在不同或类似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现象进行了基础遗传机制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支持。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九刺鱼海洋性群体和淡水性群体形态变化及QTL定位研究九刺鱼野生HEL群体和RYT群体的体型、10种候选线性指标性状和侧板数目存在明显的差异。HEL和RYT杂交F2群体的体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解释了九刺鱼61.3%的体型分化,主要包括体长、体宽和尾柄长度的变化。该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18691个SNP标记,通过高密度连锁图谱的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12个与体型标记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标记;4个与尾柄长度、下唇长度、体宽和嘴长变化相关的QTL标记;4个与侧板数目变化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6.3%到15.3%不等,有2个QTL标记可能同时与多个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QTL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此外,没有定位与形态学变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变异解释率大于60%),表明这些性状均为多基因遗传机制。本实验从基因型水平证明了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在尾柄长度、下唇长度、体宽、嘴长和侧板数目等性状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探索定向选择中QTL标记的遗传动力学作用提供了研究机会;同时,本研究为大多数检测到的QTL标记成功筛选到了相应的候选基因,但每个候选基因是通过何种信号通路参与形态学性状分化的过程中仍需进行深一步的研究。(2)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体型分化的遗传基础研究九刺鱼hel和pyo杂交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13060个snp标记,通过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50个与体型标记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5.1%到14.1%不等,有5个qtl标记同时与多个体型标记矢量值的变化相关,表明这些qtl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此外,该f2群体没有定位与体型分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表明hel和pyo群体体型分化的遗传机制为多基因遗传机制。本研究还证实了九刺鱼不同群体间的体型分化现象与异速生长率大小无关。尽管ryt群体和pyo群体与hel群体体型分化的遗传机制都为多基因控制模式,但由于与ryt群体和pyo群体同一位置体型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分别被定位到了不同的染色体上,因此引起ryt群体和pyo群体类似的体型分化现象的分子遗传路径并不相同,这两个种群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发生的类似的体型分化现象可能属于趋同进化现象。(3)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遗传基础研究九刺鱼hel和pyo杂交f2群体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定位分析中,共定位到38个与被检测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3.0%到22.9%不等,其中有5个qtl标记与多个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九刺鱼hel和byn杂交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9832个snp标记,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0个与被检测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1.7%到7.5%不等,其中有2个qtl标记与多个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九刺鱼ryt、pyo和byn群体中均没有定位到与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表明这三个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遗传机制可能均为多基因遗传模式。除此之外,引起这三个淡水群体中大多数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标记被定位在了不同的染色体上,表明这三个淡水群体中这些类似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现象可能属于趋同进化。(4)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的基翼骨退化现象研究九刺鱼ryt群体基翼骨退化的qtl定位分析中,定位到1个与九刺鱼左右侧腹刺和左右侧盆带骨结构退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平均变异解释率为70.2%。该标记位于7号染色体的一端,pitx1基因是引起这些性状发生退化的候选基因,表明ryt群体腹刺和盆带骨结构退化受单一主效基因(pitx1)控制。九刺鱼byn群体基翼骨退化的qtl定位分析中,九刺鱼腹刺、盆带骨、盆骨延伸长度和宽度的变化分别定位到了6个、6个、4个和2个qtl标记,这些qtl标记中有4个为具有大效应的qtl标记(变异解释率大于10%),但无主效qtl标记,且均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表明byn群体的基翼骨退化现象不受单一主效基因控制,与pitx1基因无关,其遗传现象可能受多基因遗传模式控制。除此之外,九刺鱼RYT群体和BYN群体的互补测验结果显示,腹刺结构完全退化的亲本杂交后,F1代群体中仍有腹刺发育的个体存在,表明控制这两个群体腹刺结构退化的等位基因不是同一个等位基因,具有互补效应,进一步证明了这两个淡水性群体类似的腹刺退化现象受不同分子遗传路径控制,属于趋同进化现象,为九刺鱼淡水性群体腹刺退化的趋同进化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studied the genetic mechanism and the candidate genes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adaptive evolution of nine species of fish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 1 )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specie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high flux sequencing and QTL mapping . ( 2 )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yp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freshwater sex populations of nine species of fish was studied . There were 130 60 snp markers , and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was not identical . ( 4 ) In the analysis of qtl ' s localization of the base - wing bone degeneration of the nine - point fish by different freshwater sex populations , the main effect qtl marker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left and right lateral abdomen and the left and right pelvic girdle . Four of these qtl markers were located on the chromosome 7 , and 4 of these qtl markers were not located on chromosome 7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ventral spine of the two populations was not controlled by single dominant gene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军;路明;张世煌;周芳;曲延英;谢传晓;;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J];遗传;2008年11期
2 章珍;翟洪翠;王华忠;;小麦株高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左海龙;肖珂;张永娟;张俊芝;巩迎军;董彦君;;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速度相关的QTL定位(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4 胡学军,邹国林;甘蓝分子连锁图的构建与品质性状的QTL定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年06期
5 毛传澡,程式华;水稻农艺性状QTL定位精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综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年04期
6 王爱玉;张春庆;;玉米叶绿素含量的QTL定位[J];遗传;2008年08期
7 王晓芸;李成奇;夏哲;董娜;王清连;;棉花“三桃”性状的QTL定位[J];遗传;2012年06期
8 张永娟;刘雯君;张跃跃;张俊芝;巩迎军;董彦君;;水稻苗期形态性状的QTL定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屈彦纯,邓昌彦,熊远著,郑嵘,余雳,苏玉虹,刘桂兰;猪 2号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QTL定位分析[J];遗传学报;2002年11期
10 路明;周芳;谢传晓;李明顺;徐云碧;Marilyn Warburton;张世煌;;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的SSR连锁图谱构建与叶夹角和叶向值的QTL定位与分析[J];遗传;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正伟;王志春;林鸿宣;矢野昌裕;;水稻耐碱性QTL定位分析[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晓明;蒋锋;刘鹏飞;张姿丽;陈青春;;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3 万建林;;水稻耐亚铁毒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冯跃;曹立勇;吴伟明;沈希宏;占小登;翟荣荣;王汝慈;陈代波;程式华;;水稻苗期耐低氮胁迫的QTL定位[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景蕊莲;杨德龙;昌小平;;小麦几个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定位分析[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文欣;;玉米多分离群体的QTL定位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7 岳兵;薛为亚;邢永忠;靳德明;张启发;;水稻后期抗旱性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吴海滨;张淑玲;赵德刚;李迪;;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一个极度偏分离分子标记的分析[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绍波;章志宏;段世华;李绍清;付彬英;李阳生;朱英国;;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陈美霞;祁建民;危成林;谢增荣;林培清;兰涛;;红麻6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菁;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形态变化及形态学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志德;水稻不同品种耐镉性鉴定及耐镉胁迫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魏昕;玉米丝裂病遗传效应分析及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4 刘丽华;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白斌;普通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与白粉病成株抗性QTL聚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毛双林;小麦重要性状QTL元分析及光合功能与耐湿性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赵明辉;二倍体马铃薯的耐盐碱性及耐盐形态性状的QTL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帆;玉米穗粒腐病遗传效应分析及抗性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9 王霖;小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祥辉;小麦抗赤霉病的QTL定位及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阴涛;甘蓝型油菜株高和角果长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尹增奇;玉米籽粒构型和叶片锌铁铜锰含量的QTL定位及相关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陈红林;牙鲆家系数量遗传分析及变态期偏转方向的QTL定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4 凡迪;小麦植酸含量的QTL定位及其相关分析[D];贵州大学;2015年
5 赵卜;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恢复系9833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彭艳;番茄早熟性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丁娟;甘蓝型油菜苗期耐盐生理及相关基因的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叶亚琼;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定位及其元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靖;小麦抗倒伏相关茎秆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唐海强;托桂型菊花花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8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40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