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族硫系半金属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研究
本文关键词:过渡族硫系半金属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可再生的、对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上。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有效利用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废热,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因其不产生排放物也没有传动部分,因此还具有无噪声无污染的优点。对于如何提高热电材料的工作效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Slack提出了声子玻璃-电子晶体(Phonon Glass Electron Crystal)的热电材料开发思路:在保持电子的传导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材料的晶格热导。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在笼状(Clathrate)化合物和方钴矿(Skutterudite)结构的材料中,在其它元素形成的笼子中加入外来原子(guest atom)可以有效降低晶格热导。有观点认为这是外来原子的颤动导致了较强的晶格散射所致。近些年来,一些过渡族硫系半金属化合物被发现有优异的热电性能,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声子玻璃,其极低的晶格热导率被认为和离子的运动有关。具体来说,有研究表明离子的运动会对降低材料的晶格热导。也有研究认为离子的运动行为有液体的特征,降低了材料的热容从而导致晶格热导的降低,并由此提出了声子液体的概念。总的来说,不管是通过声子散射降低声子的平均自由程,还是降低比热容,都意味着晶格热导和原子或者离子的运动之间应当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有一种研究原子运动时间尺度的实验手段进行表征。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原子尺度结构和动力学的实验手段,在本论文中,将采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对硫系半金属化合物模型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论文正文将会首先详细地介绍研究背景,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和主要的实验方法。在实验结果部分,首先以过渡族硫系半金属化合物CuAgSe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原子/离子运动时间尺度的优势,从实验上给出了离子运动和晶格热导之间具有关联性的证据,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解释了晶格热导并不随着温度单调变化的现象。随后,对不同偏分的CuAgSe样品中Cu原子的运动能力进行了追踪,提出了调节空位(Vacancy)这一新的调控离子运动能力的思路并在实验上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核磁共振对离子扩散的类固体(Solid-like)和类液体(Liquid-like)行为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上给出了Cu_2S体系内存在离子运动的固-液转变和固-液混合特性的证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depletion of non-renewable energy, people began to focus on renewable. 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lean energy,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can realize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heat energy and electricity, and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waste heat generated by production and living. And it also has considerable reliability. Because it does not produce emissions or drive parts, it also has the advantage of no noise and no polluti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in -10s. The phononic glass-electron crystal (Phonon Glass Electron Crystal) was proposed by Slack. The idea of developing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is to reduce th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aterials while keeping the conductivity of electrons. In materials with cage Clathrate compounds and skutterudite structures. Add a foreign atom, guest atom, to a cage made of other elemen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is caused by strong lattice scattering due to the vibration of foreign atoms. Some transition group sulfur semimetallic compounds have been found to have excellent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and are considered to be a new type of phonon glass. Their extremely low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ions.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movement of ions can reduce th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materials. Some studies also show that the movement behavior of ions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quid, which reduces the heat capacity of the materials and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th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 concept of phonon liquid is proposed. In general, the average free path of phonon is reduced by phonon scattering or the specific heat capacity is reduced. It means that there should be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 movement of atoms or ions. We need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study the time scale of atomic mo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s are widely used to study atomic scal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this thesis, soli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NMR) is used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model system of sulfur semimetallic compounds is carried out. First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NMR) technology and main experimental method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irstly, the advantag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to study the time scale of atom / ion motion is studied with the transition group sulfur semimetallic compound CuAg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videnc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on motion and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given experimentally, and the phenomenon that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does not change monotonously with temperature is explained in combinati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movement ability of Cu atoms in CuAgS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bias was traced. A new idea of regulating the ion movement ability is proposed and verified in experiments. The behaviors of solid-like and liquid-like ions in ion diffusion have been studied by NMR. The evidence of solid-liquid transition and solid-liquid mixing in Cu_2S system is given.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82.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铁辉;金属化合物热容计算公式[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成运;违背常理的金属化合物[J];国外科技动态;1994年04期
3 钟平,黄宪;锡-锆双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立体选择合成中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4 胡皆汉,郑学仿,许永廷,程国宝;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与无机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谱[J];科学通报;2000年09期
5 张家明,陆卫,沈学础;六卤化金属化合物晶体晶格非稳定性量子化学计算[J];物理学报;1995年11期
6 安茂忠,王久林,杨哲龙,张景双,屠振密;电沉积方法制备功能性金属化合物薄膜[J];功能材料;1999年06期
7 马娴贤 ,吴集贵 ,邓汝温;十种R酸的金属盐制备及性质[J];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8 刘祥;刘四川;衣伟;孙黎;范思琦;;金属化合物沉淀与磁场特征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邢胜娣;;Ti_3Al金属化合物的强韧牲[J];科技通报;1985年02期
10 金龙飞;沈月松;吴勇飞;吴腊梅;;L-谷氨酸-5-甲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生物活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光;李伟聪;程珏;;二价金属化合物催化苯酚与甲醛反应及结构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陈霞;郗芳;李文叶;刘滇生;;桥联吡啶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贾俊;刘玉霞;刘一真;刘振中;陶京朝;;聚合物固载芳亚胺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武志坚;王静;;半金属化合物理论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唐晓燕;李红喜;;含季铵盐型两性硫醇(酚)配体的第11和12族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化学[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6 王涛;郝新奇;牛俊龙;龚军芳;宋毛平;;新型Pd-CNN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媛媛;张明瑜;陈保国;张坚;孙家钟;;B_(32)及其金属化合物MB_(32)的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庄永忠;曹昌盛;彭宇;庞广生;施展;史延慧;;双核NHC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杜燕萍;胡满成;李淑妮;;[Rb_2(HSsal)](H_2O)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赵海燕;蔡斌;杨柏枫;贺欢;杨国昱;;3d-4f金属取代、修饰及连接的金属-氧簇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邹平飞 李坚;3.2亿元金属化合物项目落户城东港区[N];九江日报;2011年
2 ;日本开发出微粉末熔射技术[N];中国冶金报;2002年
3 田书振;一种氧化铝吸附剂的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龙华;金属化合物和金属酶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2 施成龙;过渡族硫系半金属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袁世芳;氮杂烯丙基金属化合物合成表征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杨杰;气氛和金属化合物对飞灰二恶英低温影响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白生弟;硅桥联双脒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和硅基取代甲基锂与腈的反应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李灿;计算机模拟金属化合物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及其性能[D];吉林大学;2011年
7 段新娥;多齿氮配体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8 万莉;新型[NXO](X=N,C)三齿配体的设计、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9 童红波;含氮硅取代基的胺基金属化合物合成、结构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巧;吡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反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赵建平;基于脒基的铝、钾、钴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D];山西大学;2015年
3 李婕;胍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云维采;金属化合物对木材的阻燃改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5 廖红云;双吡啶亚胺异吲哚稀土金属烷基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共轭二烯烃聚合中的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吴强;金属化合物内填充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多孔薄膜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尹书剑;煤焦—NO反应中氮迁移规律的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刘雅绮;Mg-Al-Ce合金金属化合物相结构稳定性和弹性性能的计算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李华;茶多酚及其金属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王前义;β-二亚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与催化[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29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42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