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硅基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光学非线性增强
本文关键词:基于硅基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光学非线性增强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硅基光子学 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 非线性光学 非线性耦合波方程 二次谐波 光整流 光参量放大
【摘要】:硅基光子学是目前最有潜力去解决集成电子学链路遇到的固有带宽和功率密度瓶颈的平台,是集成光子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硅基光子学的持续发展也碰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光学器件的尺寸始终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在光电混合集成中与小尺寸的电子学器件间存在尺寸失配的问题。其次,硅拥有中心对称的晶体结构,不支持二阶非线性效应,同时硅里面还存在载流子效应,这些因素限制了硅在非线性光学信号处理中的多样性和处理速度。由于可以把光场限制在突破衍射极限的亚波长区域内,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Plasmonics)器件成为了解决第一个挑战的优良候选,同时在Plasmonics结构中存在的强局域场增强可以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提高非线性效应的效率和降低功耗。对于第二个挑战,硅基有机物混合集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把高非线性和没有载流子效应的的有机聚合物材料集成到硅基光子学平台上作为有源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非线性器件的效率。在本论文中,我们同时把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和有机物非线性材料集成到硅基光子学平台上,构成硅基表面等离子体有机物结构,并研究了这种混合结构的非线性特性。这种结构结合了三者的优势,可以在短距离内和低泵浦功率下实现高效的光学非线性过程,在非线性集成光子学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等离子体狭缝波导(PSW)和混合表面等离子体波导(HPW)这两种波导结构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并详细推导了一种全矢量的适用于损耗波导的非线性耦合波方程,并用它来分析硅基表面等离子体波导中的各种非线性效应。(2)在PSW中,论文首先研究了增强的二次谐波(SHG)效应,理论上预测的归一化SHG效率高达105 W-1cm-2,比以前报道的结果高出了四个数量级。然后通过在PSW的两边施加一个控制电压,进一步研究了SHG过程的电控特性,这种电控SHG效应可以应用于新型的高速电光调制器。此外还研究了PSW中的非线性光整流(OR)效应,当一个强度调制的光信号进入波导中时,通过OR效应可以在波导两侧的电极之间产生一个电信号,电信号的频率正好是输入光信号的调制频率,且产生电信号的大小与光载波波长的相关性很小,有望应用于高速宽带的光探测和光解调。(3)在HPW中,我们同样研究了高效率的从中红外到近红外的SHG转换,对于100 mW的泵浦功率和120 μm的波导长度,二次谐波效率可以达到8.8%。然后利用微环谐振器的谐振增强,把效率进一步了提高两个数量级,这种结构有望应用于中红外和近红外之间高效率的片上波长转换。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对称HPW中的高效光参量放大过程,并基于这种相敏放大过程实现了相移键控信号的相位再生。(4)最后本论文还在实验中设计、制作并测试了PSW以验证OR效应,目前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比如在超净间里制作了低损耗高质量的线性波导,PSW的测试损耗与理论损耗值很接近,然后成功把二阶非线性聚合物材料均匀悬涂到片子上,现在正在测试波导的非线性特性。
[Abstract]:Silicon - based photonic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pplications to solve the inherent bandwidth and power density bottleneck encounter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links ,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of integrated photonics . ( 3 ) In HPW , we also studied the high efficiency SHG conversion from infrared to near infrared . For 100 mW pumped power and 120 渭m waveguide length , the second harmonic efficiency can be up to 8 . 8 %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传祥;宋瑛林;;含相位物体的光学非线性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06期
2 杨宝钧;;光学非线性中的半导体微晶材料[J];发光快报;1989年05期
3 友清;;光学非线性有机聚合物[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0年10期
4 周丽英;;聚联乙炔的光学非线性[J];发光快报;1990年04期
5 章立民;有机物中的全光学非线性[J];物理;1991年10期
6 王取泉,赵同云,熊贵光,周正国,田德诚;复合金属颗粒膜光学非线性增强因子的分析与计算[J];量子电子学报;1998年06期
7 王兴乐,陈书潮,周海光;三阶光学非线性声光布喇格衍射[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8 徐铁军,张程祥;具有分形结构掺入物的二维复合材料三阶光学非线性性质的计算[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3期
9 谢秉川;温度对具有形状分布的金属/陶瓷薄膜光学非线性性质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报;2005年02期
10 易明芳;王沛;王小蕾;温晓镭;鲁拥华;;微纳结构增强的三阶光学非线性及其全光调控研究进展[J];量子电子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柏峰;张程祥;田德诚;;各向异性半导体掺杂复合材料的光学非线性增强特性的理论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叶明新;姬利永;张艳武;刘丽英;徐雷;王文澄;;席夫碱类有机分子的合成和二阶光学非线性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云祥;宋瑛林;杨俊义;王金勇;赵永贵;翁天满;;C_(70)在皮秒时域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邓燕;王沛;焦小瑾;明海;;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的光学非线性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丙芳;张学如;李茫雪;白士刚;刘勇;;含光学非线性介质薄膜对表面等离子波的影响[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雪华;;准相位匹配微结构中光学非线性频率转换的准确解-格林函数方法[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7 佘卫龙;;光折变空间孤子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佘卫龙;;光折变空间孤子的研究(特邀)[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曹鹏飞;杨昆;;ps/ns脉冲序列作用下热致光学非线性的动力学理论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B 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专题)[C];2006年
10 李芳琴;杨峰;宗楠;杨晶;彭钦军;崔大复;许祖彦;;Z-扫描技术的理论及KBBF晶体三阶光学非线性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宇;氮化镓晶体的光学非线性及光生载流子动力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肖政国;功能有机共轭小分子的超快光学非线性及光物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吉化;基于硅基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光学非线性增强[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秀;光激励下有机分子重新取向诱导的液晶三阶光学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杨俊义;基于相位物体若干光学非线性测量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欧阳秋云;静电自组装薄膜光学非线性测量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韩亚萍;金属银、铜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学非线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钱鹰;有机多极分子和偶极分子的光学非线性[D];东南大学;2005年
9 李常伟;硒化锌及芴类衍生物的双光子光学非线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陈聪;钙钛矿氧化物薄膜的电学及光学非线性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巍巍;高灵敏度光学非线性动力学测量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贾纪平;反射Z-扫描方法测量半导体InN的光学非线性[D];苏州大学;2015年
3 何雪梅;苯并噻二唑衍生物的光学非线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刘伟;量子相干诱导原子及量子点系统光学非线性传输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史敏;表面三阶光学非线性测量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彭显楚;Z-扫描表征技术与分散黄-7薄膜的光学非线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储祥勇;新型有机材料光学非线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孙恩伟;掺铪铌酸锂晶体的光学非线性吸收与折射特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蔡琦婧;反射4f相位相干成像法测量材料表面光学非线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杨永兴;Z扫描方法测量硫系玻璃三阶光学非线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37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43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