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焦石坝及丁山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甜点”预测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 焦石坝 丁山 五峰-龙马溪 页岩气甜点 主控因素 储层参数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以焦石坝及丁山选区为研究目标区,针对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开展页岩气储层特征及“甜点”预测技术研究。针对国内外页岩气“甜点”预测技术研究进展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焦石坝及丁山选区地质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开发遇到的难点及重点确定了本次研究思路,首先在充分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划分出目标段主要的页岩测井-地震层序,并进行页岩气储层段的划分;结合选区及临区页岩气研究实例分析页岩气储层富集成藏控制条件;其次以岩石物理分析及岩样测试为依据,结合单井及多井分析开展页岩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根据储层纵向及横向展布特征建立页岩气储层地质模型,应用正演模拟及地震分析技术开展页岩气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同时对选区页岩气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分布、电性特征及含气量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储层特征、页岩气富集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情况,确定影响本区页岩气储层富集的主要控制条件;最后,针对确定的主要控制条件开展针对性的页岩气“甜点”地震预测技术研究,并综合地质条件开展目标层黑色页岩段页岩气“甜点”的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出有利的页岩气“甜点”分布区。通过构造分析认识到焦石坝选区目标构造地层平缓,倾角约5-10度,构造走向呈NE-SW向,构造内断裂不发育,但微裂缝发育,地层埋深500-3500米,适合页岩气的富集;丁山选区目标构造则相对较陡,地层倾角可达30度(或以内),构造内断裂不发育,但是构造规模较小,受边缘大断裂的影响较大,地层埋深相对较大。结合页岩测井-地震层序及储层段划分,通过地质分析及沉积相分析,明确选区五峰-龙马溪组主要沉积深水陆棚、浅水陆棚相地层,其中位于下部的深水陆棚页岩层为主要的目标储层段,经过沉积相划分确定该目标储层段主要对应深水硅泥质陆棚、深水砂泥质陆棚、深水混积陆棚等沉积微相,其中深水硅泥质陆棚沉积微相内沉积的富碳、高硅页岩(或碳质页岩、黑色页岩、灰黑色页岩等)为最优质的页岩层,也是主要的页岩气产气段。根据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纵向上可以将其分为三段,其中第1段储层(最下部约38米,JY1井)为优质储层段,经页岩气勘探开发证实下部约10米黑色页岩段最优。优质储层段对应测井响应特征为高伽马、低电阻、高声波时差、高孔隙度、低密度特征,并呈层状结构;选区页岩气储层对应地震响应特征为储层顶底均为地震强反射(储层顶对应地震波谷反射,储层底对应波峰反射),当储层厚度大或含气量较高时,储层顶引起的地震波谷反射波形变宽(或因多套储层影响而变长,或者受砂岩夹层影响波形由单一波谷变为两谷夹一峰)、储层底引起的地震波峰反射波形微幅下拉。通过对选区页岩气储层富集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明确了影响选区页岩气储层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含气量特征、保存条件(压力、埋深、断裂条件、顶底板岩性等)、TOC含量、页岩分布特征、孔渗性及脆性条件等,其中压力条件可以直接反映出页岩的产气量,为选区内页岩气储层最直接的表征因素,压力大、产气量高。围绕选区页岩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响应特征,结合页岩气储层富集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开展页岩气“甜点”预测技术研究,包括压力预测技术、有机碳(TOC)预测技术、页岩分布特征预测技术、孔隙度预测技术、裂缝或节理预测技术、脆性预测技术等,通过研究形成了针对焦石坝及丁山选区的页岩气“甜点”预测技术系列,形成的典型技术包括基于拟声波地震反演速度的Fillippone压力预测法、基于测井及岩样分析的TOC预测密度法、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的脆性指数预测法(同时,建立页岩脆性岩石物理量板)、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孔隙度预测方法等,同时开展页岩气储层的含气量预测技术探索,主要是利用叠前地震反演技术、AVO技术、频率属性分析方法等预测页岩气储层的含气量。对于影响页岩气储层孔渗性的微裂缝(或节理)条件,开展基于叠前、叠后的蚂蚁追踪技术、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曲率检测技术、应力场分析技术等研究,有效预测出目标构造带内的页岩微裂缝。结合页岩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各项参数研究成果,围绕选区地质条件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开展页岩气“甜点”的综合评价分析,主要是利用多属性分析方法及权值系数法,结合页岩气储层分布的地质条件(包括构造条件、沉积条件等)预测出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的页岩气“甜点”分布区,并且根据研究成果对选区页岩气“甜点”的概念有了地质方面的深化认识,并提出了适合焦石坝及丁山选区的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甜点”的概念。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shale gas reservoir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 shale gas enrichment , reservoir control factors and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gamma , low resistance , high acoustic time difference , high porosity and low density . The reservoir top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gamma , low resistance , high acoustic wave moveout , high porosity and low density . Based on logging and rock sample analysis of TOC prediction density method , based on the brittle index prediction method of petrophysical analysis ( while establishing shale brittle rock physical quantity board ) , based 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porosity prediction method ,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hale gas reservoir based on multi - attribute analysis method , AVO technique and frequency attribute analysis method . It mainly utilizes multi - attribute analysis method and weight coefficient method to predict shale gas " sweet spot " distribution area of five - peak - Longmaxi Formation by using multi - attribute analysis method and weight coefficient method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2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3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4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5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6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7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8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9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10 张大伟;;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战略构想[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时贤;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465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46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