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模拟中静电力计算方法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分子模拟 静电算法 Ewald求和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分子模拟是现今科学家们探索物质特性的微观机制与内在联系的重要手段,承担着沟通模型与理论、与实验的关键作用。通过分子力场建模,人们可以设定分子内、分子间的化学键作用和非键作用。其中被赋予了部分电荷的原子之间的非键且长程的静电作用因收敛缓慢、有效距离长,而常常占用着大量的计算时间、制约着模拟尺度的扩大。在静电算法的发展过程中,Ewald3D求和方法首先使精确计算成为可能,而后PME的提出更使原子个数在百万量级的模拟成为可能,也揭开了分子模拟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体系的序幕。随着研究内容向多样性发展,静电算法也向着专门化、特异化发展,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体系的维度决定了静电作用的具体形式。因此,相对于百年前的Ewald3D-tinfoil,晚近才诞生的Ewald2D拥有一套独立的数学表达,但也不该忽视两者之间物理图像上或数学原理上的相似性,这正是各种近似方法(Ewald3DC、Ewald3DLC等)具有等价性的基础。这篇论文的第一个原创性研究工作正是进一步探索Ewald2D的数学基础,并以此严格地证明了几种近似方法的物理图像的完备。我们先把Ewald2D虚部能量写成傅里叶变换的形式,利用简单的梯形法则做近似,再借助留数定理将原式与近似式化作复平面积分的形式,最后通过估计两复平面积分的差值给出一个误差界限,并将此与实际计算误差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始终相当,故从数值的角度证明了此种方法之可行。这个过程其实是将Mori等人的数值估计与误差处理的经验应用到Ewald2D的分析中。尤其复平面路径积分中的奇点贡献恰好对应了Ewald3DLC中的多余镜像层的静电作用,因而从精确数值的角度肯定了后者物理含义的正确。既然Ewald2D公式天然地分成若干项,我们优化算法也就从对这些分量的相对大小和计算时间的消耗对比入手。论文中简单的举例说明了一个算法优化的准则,即找到计算中不怎么影响精度又占用大量计算资源的那些成分、直接约去以显著提高计算效率。这其实对参数的设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操作之前要大致了解算法的原理。将同样的复平面路径积分方法运用于Ewald1D首先面对的问题却是标准值的计算,即公式中特殊积分的精确计算。以往依赖于指数积分及其递推关系的数值方法通常产生较大的误差,这是因为这种递推关系会随阶数的增加而累积误差,所以为准确起见,我们借助Harris等人对渗漏含水土层函数研究的经验,进而得到可靠的标准值。在Ewald1D虚部的复平面积分形式中,由于二次积分复杂的误差形式,我们放弃了理论误差的解析表达,但留数修正项的发现却弥补了前人近似算法的缺失。通过将特殊积分被积函数泰勒展开,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拆分方式,即将无限积分中因缓慢收敛而难于做梯形法则近似的部分抽出来、求解其解析结果,而余下的部分则采取简单的近似策略。几个数值的例子说明了这种分解是行之有效的。可惜的是我们暂时没能完成对Ewald1D算法的进一步数值分析,因而也没能完成Ewald1D算法的优化问题,但这一题目是可以仿照我们优化Ewald2D的过程进行的,比如分析Ewald1D各分量在不同体系参数设置下的相对大小和计算耗时对比。通过对Ewald算法的研究,我们发现在Ewald1D、Ewald2D中起重要作用的虚部项,其在Ewald3D中对应项反而往往被轻易地省略了、并应用于模拟中。这促使我们把研究目光重新聚焦在Ewald3D上,反复思考其物理与数学的含义。由于其他非Ewald算法(如MMM、Lekner sum等)在三维周期性条件下的公式往往暗含一种其他的特殊边界条件,这样不利于我们寻找Ewald3D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采取了另一种原始的方法——以晶胞为单位的截断法作为对照方法。这其实是Evjen在1932年求解晶体静电能相关问题时采取的策略,依据的是体系静电能的多极展开(即数学上的多维泰勒展开)高阶项贡献衰减迅速、低阶项可能因体系对称性而消失。将Ewald3D中发散项泰勒展开,取其条件收敛项,去其高阶项及常数项,我们可以得到Ewald3D最完整且最简约的形式,只是条件收敛的物理意义并不明确。再将该项写作傅里叶变换的形式,并利用高斯定理,我们重新得到该项的实空间表述模样。通过几组数值对比各种条件下的Ewald3D和截断法,我们更直观地解释了Ewald3D的物理图像,并在结论中对“无穷大”的概念做了简单的探讨。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static algorithm , Ewald3D summation method i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Ewald2D . In this paper , we find out that Ewald3D is the most complete and simplest form of Ewald3D , and we can get Ewald3D ' s most complete and simplest form , and we can get Ewald3D ' s most complete and simplest form , and we can get Ewald3D ' s most complete and simplest form . We can get Ewald3D ' s physical image more intuitively by comparing Ewald3D and truncation method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561;TP39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正刚;;分子模拟及其矿物学应用[J];矿物岩石;1988年03期
2 杨小震;电脑与分子模拟[J];百科知识;1996年01期
3 王春芳;王靖方;栗琳;魏冬青;;分子模拟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实例[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4 马延平;;分子模拟在煤科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年05期
5 王进安;邵强;朱维良;;分子模拟的发展及应用[J];科学;2014年01期
6 傅毅;唐玉兰;;计算机分子模拟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左之利,周鲁,苏怡,陈小全,赵蔡斌;部分镇痛药的分子模拟及其量化计算[J];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8 ;临床用免疫学关键词100[J];日本医学介绍;1999年07期
9 李森生;徐敬;李杰;;1-羟基乙叉-1,1-二膦酸抑制方解石螺旋生长的分子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年03期
10 李义兵;金属及其简单化合物的能带结构和总能量的计算[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勇;韩大雄;杨频;;金属离子离子影响Aβ多肽聚集机理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莫尊理;乔丽君;陈红;郭瑞斌;孙亚玲;;纤维素/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徐为人;汤立达;符海霞;刘冰妮;刘鹏;;分子模拟与新药虚拟评价[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品;黄光速;张艳芳;王建;陈猛猛;;聚丙烯酰胺交联反应的分子模拟[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5 胡文兵;;蒙特卡罗分子模拟的物理背景探讨[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清芝;杨登峰;胡仰栋;;水和盐分子在反渗透膜内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陆小华;;受限条件下流体的分子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8 李丰;杨春炜;孙淮;;力场参数的数据库整合[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志平;吴晓萍;汪文川;黄世萍;;离子液体-乙腈混合物的分子模拟[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10 赵秦峰;王大喜;高金森;徐春明;;分子模拟于ZSM-5的应用进展[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石克轩;石科院分子模拟研究掀新页[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分子模拟的普及和应用[N];文汇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明云;基于Rho激酶的药物设计和分子模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宋梦;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及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潘聪;分子模拟中静电力计算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洪燕君;分子模拟在药物代谢和血浆蛋白结合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5 孙命;分子模拟在生命有机磷化学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6 王三跃;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流体吸附性质的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刘光增;金、铂、铜单晶面上自组装单层膜的ECSTM与分子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薛春瑜;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流体吸附与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9 朱红;G-quadruplex结构和稳定性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戴伟民;人类苦味受体的分子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媛哲;量热法及分子模拟研究药物结构类似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海鸿;含氧杂环的噻唑—吡唑类衍生物设计、修饰与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一;中结合苯乙烯含量丁苯橡胶的结构性能分析及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刘婷婷;光谱法和分子模拟研究替尼类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陆磊刚;烷烃分子在MCM-41中吸附和扩散的分子模拟[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吕程;用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多组元系统的汽液相平衡[D];天津大学;2014年
7 李欢;分子模拟噻吩/苯在新型骨架材料中的吸附[D];扬州大学;2015年
8 侯涛;基于Spark的分布式分子模拟数据分析系统[D];吉林大学;2016年
9 阮马良;MOFs对含低浓度瓦斯气体选择性吸附分离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陈茹茹;脂肪酸酯汽液相平衡实验及分子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9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489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