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特殊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1 17:30

  本文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星系物理 超大质量黑洞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特殊天体的发现可能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一些普适的、本质的规律有可能在特殊类型天体中反映得更充分,并且特殊类型天体也可以用于检验规律的适用范围。最近几十年,活动星系核(AGN)和其中央引擎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研究有极大的进展,然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本文将从三个特殊的AGN的研究出发,讨论与SMBH吸积盘的热辐射、反冲的SMBH以及AGN的核区、星际乃至星系际环境气体物理性质和起源。第一个问题是SMBH吸积盘的热辐射。吸积盘的标准模型预言了黑洞吸积盘的热辐射谱。吸积盘的热辐射已经在恒星级黑洞双星的X射线(X-ray)观测中得到了证实,然而对于AGN中的SMBH吸积盘,观测证据还不充分。一般认为AGN的X-ray辐射主要来自于吸积盘之上的冕区而不是直接来自吸积盘。不过,对于质量稍小的中等质量黑洞,情况有可能不同。本文详细研究的第一个特殊AGN,RXJ1301.9+2747是一个塞弗特星系,我们根据光学光谱估计其中心黑洞质量约为8 ×105太阳质量。其X-ray光谱非常软,谱指数达到了 7,远高于一般的AGN的接近2。我们发现其X-ray光谱可以由一个黑体辐射主导的模型描述,模型中的的黑体温度为30到40 eV,和吸积盘模型预测值吻合。另一方面,RX J1301.9+2747的X-ray光变曲线显示其会出现爆发态,持续时标1到2千秒,在爆发态流量会上升5到7倍,并且X-ray辐射会变硬。这种爆发态在约20 ks的时标上重复出现,并且在间隔9年的XMM和Chandra观测中都出现了这种现象。这种光变现象非常罕见且有趣,原因尚不明确,值得后续研究。第二个问题是搜寻和研究反冲的SMBH。一般认为星系的并合会伴随着SMBH的并合,并合后的SMBH可能因为不对称的引力波辐射而获得反冲速度。数值相对论模拟发现这种反冲速度可能达到几千kms-1,使合并后的SMBH脱离星系中心。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反冲SMBH存在证据。我们找到了一个候选者类星体SBS 1421+511,其Balmer宽发射线呈现了向蓝端倾斜的轮廓。我们发现其宽发射线可以用一个相对窄发射线有1400 km s-1整体蓝移速度的圆盘辐射模型很好的拟合。这个蓝移速度可以解释成反冲速度,也可以解释成双黑洞的绕转速度,不过后一种解释和宽发射线轮廓在十五年的三次监测中速度几乎不变的观测事实矛盾。宽发射线轮廓还存在一些其他可能,需要进一步观测来排除。第三个问题是用吸收线研究AGN环境中的介质。类星体LBQS 1206+1052具有两套吸收线,分别相对窄线蓝移700 km s-1和1400 km s-1。两套系统都具有MgⅡ和HeⅠ*吸收线,而第一套中出现了非常罕见的Balmer吸收线。Balmer吸收线一般示踪高密度介质,所以第一套吸收线对应的吸收气体也很可能具有较高的密度。我们对类星体的光谱监测显示两套吸收线都存在吸收强度的变化。我们用了一个简化模型——吸收气体的电离状态发生了变化并且其他所有物理参数不变——再现了所有的观测数据,并且模型推算的电离参数变化和光变曲线显示的连续谱变化一致。此外,吸收体移动的模型不能解释所有观测数据。因此我们认为LBQS 1206+1052中的吸收线变化是光致电离驱动的。模型显示蓝移700kms-1的吸收气体密度为109到1010cm-3,到中央黑洞的距离约为1 pc。这个研究对两个方向的研究有重要提示意义,一是可以对一个He Ⅰ*吸收线样本进行光谱和测光监测,解决吸收线光变是电离状态变化还是吸收体移动导致这个问题;二是可以对Balmer吸收线样本进行监测,这有助于确定吸收体的位置和物理参数,进而可以系统性的研究AGN环境中高密度介质的分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15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山;徐生年;;第三届中国天体物理暑期讲习班:活动星系核(2007年5月21—30日,,合肥)[J];天文学进展;2007年03期

2 程福臻;活动星系核家族[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3 王挺贵;周又元;程富华;;活动星系核中紫外大包的辐射机制[J];科学通报;1993年09期

4 何浩,伍尚文;活动星系核的长周期光变[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5 王建民;活动星系核连续谱辐射[J];天文学进展;2001年02期

6 程福臻;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展望未来(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S1期

7 宋乔;李庆康;何香涛;陈阳;;活动星系核的偏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杨江河;罗石刚;杨如曙;;活动星系核的核主导系数与光度关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尤莉莎;张雄;;活动星系核的演化与宇宙学红移[J];天文研究与技术;2007年02期

10 鲍玉英;周聪国;杨婧;杨红;李开毅;常平;;活动星系核能谱演化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当波;陈磊;尤峻汉;;活动星系核的铁K-线起源于Cerenkov line-like辐射机制的最新证据[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尤峻汉;刘当波;陈磊;张双南;;活动星系核的铁K_α线是否来自切仑科夫线状辐射?[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军;;活动星系核的亚毫角秒尺度结构——两颗射电源的VSOP观测的数据处理结果[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白金明;;AGN的高能伽玛辐射机制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5 袁为民;;关于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估计的系统偏差及其修正[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6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及其与寄主星系的关联[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KerThan邋胡德良 译;宇宙“子弹”的来源[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射电干涉阵观测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董爱军;黑洞天体活动的基本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孙鹿鸣;三个特殊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张水乃;活动星系核中的温吸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许云;活动星系核宽线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6 彭志欣;活动星系核发射线的物理性质[D];南京大学;2013年

7 戴海峰;活动星系核中窄发射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张锴;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张晋;活动星系核及其延展区的高能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10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谱指数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姜志雄;低光度活动星系核喷流加速机制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陈晓阳;活动星系核的光变非对称性探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朱世甫;活动星系核功率谱分析及TeV耀变体极快X射线光变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周彦;利用SMA研究3C 273的长时标光变[D];云南大学;2016年

6 陈永云;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偏振及喷流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振阔;射电噪活动星系核的核主导参数及γ射线探测[D];贵州大学;2016年

8 崔玉竹;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活动星系核结构变化分析[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9 倪嘉阳;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和爱丁顿比之间的关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毕达;活动星系核软X射线强烈光变样本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03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503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a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